【画事】明末四僧“石涛”写兰

文摘   生活   2024-04-12 23:50   浙江  




让   生   活   有   兰   有   景

如    诗   如   画


丝丝缕缕
若隐若现,若浓若淡
暗暗吸入肺腑间
顿觉全身暖意充盈
的清香


兰花在中国艺术史中的地位悠久而尊贵,早在公元前4世纪的诗赋文学就曾出现。



由书画鉴定家、中国艺术史学者 傅申、王妙莲合著的《书画鉴定研究》是中国书画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序言中,美国收藏家赛克勒有一段话令人颇为动容,他说“人们常常问收藏家,他最喜欢的藏品是什么。我在绘画中最偏爱册页,尤其是第二十五号作品,由 17世纪晚期最杰出的个人主义画家石涛所画的八开花卉册页。“


1961年,傅申与父亲傅瑞熙,母亲许平,妹妹傅台

傅 申
著名中国艺术史学者、鉴定家、书画家

1937年生于上海,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1968年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师从权威艺术史学者方闻教授,获博士学位。历任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美国耶鲁大学副教授、美国佛利尔暨赛克勒美术馆中国馆主任、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等。
年轻时的傅申和张大千

今天我们就随中外书画收藏鉴定家,一同欣赏下石涛花卉册页中的兰吧。


石涛,明末清初的“清初四僧”之一,中国清代画家、僧人。本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发为僧后,更名元济、超济、原济、道济,自称苦瓜和尚。

游南京时,得长竿一枝,因号枝下叟,别署阿长,钝根,山乘客、济山僧、石道人、一枝阁。他的别号很多,还有大涤子、清湘遗人、清湘陈人、靖江后人、清湘老人、晚号瞎尊者、零丁老人等。


石涛像

幽 / 兰
清 石涛 花卉册 

中国的兰花亚种花朵很小,不引人注目。它们的芳香常常与杰出的君子联系在一起。

清 石涛 人物花卉册 第一开

黄白山跋:“能具岁寒之骨,不以无人不芳,二子可与为偶,同登君子之堂。
(《书画鉴定研究》第二十号作品)
元初,遗民诗人郑思肖(1241—1318)以画兰时不画根土而出名,意寓土地已被蒙古人夺去。石涛画兰也未画土,或许也与此有关。这种想法,从他的印“钝根”中也能看出来。

石涛“钝根”印

与此想法相关的,是“断枝”的主题——这在他晚期的画作和诗作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清 石涛 梅花诗册 第一开

此开的构图在自由随性方面有些不寻常,但与石涛1701年的《墨竹花卉》册中的一开相似,而这一开是他在喝醉后画成的(根据画页上的画家题款)。尽管表达的观念有所不同,但从书法中可以看出它们最基本的风格元素:那些深色的、微微浸染的字,以及那圆润、丰满的线条。


清 石涛 墨竹花卉册 第九开

石涛的印章“我何济之有”在右下角,这是用他自己名字的字面意思开了个玩笑。石涛法号道济、原济,“济”字有“周济、帮忙”的意思,所以在这里他自嘲道:“我连自己都帮不了,还能帮谁?”


石涛“我何济之有”印

这是石涛最大的印章之一,而且到目前为止仅见于此开;它没有被收录到孔达和王季迁,或是佐佐木刚三所编的印谱中。其布局和刻工都显示出此印出自石涛之手,其刀法之自然、直率与其笔法同出一辙。

清 石涛 花卉册 第二开

此开三丛兰花以不同角度分散在画面之中,让人感觉它们仿佛在一片自由的空间中漂浮。墨色与设色的强烈对比突出了空间的深度。右上方的墨兰画得很随意,在花叶相叠的地方墨色自然浸润。

下面的两丛仅用设色,叶子是透明的花青,花是淡绿色,花心和根部为赭石。这里的湿润气息又一次让人感到有香气。





笔法缓慢、丰满且圆润;书法部分的形式与墨水浸润方式也给人以同样的感觉。题诗占据了左上部分的空间,用的是半带草书意味的楷书:




五十余旬风雪连,芝兰满地臭难传。
我将烟雨一齐出,潇洒风流四百年。



王小厨 | 陕西 西安


(未完待续)

参考:书画鉴定研究
王妙莲 傅申 著;赵硕 译、上海书画出版社


《书画鉴定研究》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一批赛克勒藏中国书画为研究对象。既有整体目光下的中国书画史呈现,又有对鉴赏问题的剖析探讨。四十余篇针对藏品的个案研究,更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观看一幅作品并鉴定其真伪,是一本从理论到实践的实用鉴定著作。




合肥|兰花花


静室有兰
浓处清幽淡处香

让我们一起分享生活. 微信 :zwd-87399611
口令:一兰一景 加群


回顾


观兰品绿 | 竹青月白、天水碧、美极的中国传统颜色雅称
【兰×国潮】兰庭雅集,让传承成为潮流
友人说养了兰  猫也终会有的


美编:坐忘听云     文字策划: 陈默 

长按二维码关注:

点“在看”,告诉我你也喜欢




一兰一景
致力于中国文化传承 “以兰言志”向时代发问,探索中国文化根基延续。构建新视角“人文+美育”的理论体系。一生万物,从本源出发,以人为本,探索文化落地的更多可能。 品牌成立以来,坚持组织公益讲座,2023年获评省十佳传统文化对外宣传项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