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浪漫之都,时尚大连”,有一所让当地老百姓口碑相传的学校——培根学校。培根学校创办于1993年6月,是大连市最早的一所私立学校。她的事迹当年被《大连日报》连续刊载,认为培根学校“没有企业集团参与,仅凭教育工作者的情怀,艰苦创业,创造了民办教育的‘奇迹’”。教育同行走进培根,称赞她是一所“令人感动的学校”“心目中理想的学校”。一所私立学校,何以独树一帜甚至引领新潮流?她的教育发展究竟有何可圈可点之处?记者慕名而来,探访其中的奥秘。
谈到培根学校,就不得不提到她的创办者——韩玲校长。出生于1936年的韩玲,曾任大连市中山区桃源小学校长,用亲身实践探索出了一条特色办学之路,造就了大连市第一所省级示范学校,获得了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辽宁省优秀校长、特级教师等荣誉称号。韩校长退休当年,在菜市场买菜都要被家长围堵,向她诉说孩子入学难的问题。韩校长本可安享退休生活,但那份埋在心底的教育情怀让她渐渐萌生出自己办学的想法。那时民办教育方兴未艾,企业家开始投资办学,有的为了宣传学校,甚至打出“培养贵族”的口号,老百姓也把私立学校称为“贵族学校”。这让韩校长感到非常难过与不安,更加坚定了自己独立办学的信念。终于,在1993年6月,大连市第一所寄宿制私立小学——培根学校破茧而生。校名为“培根”,意味着基础教育是根的工程,要以育人为本;校魂为“着眼孩子不仅是六年,而是六十年”,表现了学校办学的责任心,即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校训为“自强不息,为国成才”,确定了育人的使命担当,即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 办学之初的艰苦,令人难以想象:没有像样的校舍,就在青少年宫租用四间教室上课;没有现成的课桌椅,就求助其他学校捐出闲置的桌椅;学生白天上课结束后,再由老师带队步行到商业局幼儿园就寝;没有自己的食堂,就餐问题由附近的一所初中提供……短短的办学七年中,学校竟然搬了四次家。因支付不起高昂的搬家费,培根人采用“蚂蚁搬家”的方法,全校员工、教师家属、学生家长齐上阵,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搬家。 一个新生事物,往往容易遭到他人的质疑。“私立学校无非就是为了赚钱。”“培根学校最多办个几年就坚持不下去了。”……面对不和谐的声音,韩玲校长没有回应,也没有向社会解释在申请《办学许可证》需要注明“是否要取得合理回报”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不需要合理回报”,而是默默地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办学的初心。“我们就是要办一所为孩子终身发展负责的学校,办一所能为党为国培养人才的学校,办一所我们心中理想的学校。我们这样掏心掏肺办学,一定能办好。”韩校长这样坚定地在大会上鼓舞全校员工。 大连著名教育专家冷冉对韩玲的评价可谓真实而客观,他在1996年到培根学校参观,了解了韩玲校长艰苦办学、矢志不渝的事迹后,在教师节致韩玲的信中说:“一个教育工作者,能在繁琐的业务当中始终保持先进的教育思想,创造性地探索教育理论,而又符合时代的需要,这才叫真学识。把真学识付诸实践,并取得优异成绩,当教师便是优秀教师,当校长便是著名校长,这才叫真才能。这两样都不容易,然而更不容易的是在本来可以放下肩上的重担,安度晚年生活的时候,仍然怀有一颗火热的心,以苦为乐,经受着种种挫折,一心要为教育事业添上一笔异彩,这才叫真志气。对于你,可以说学识、才能、志气三者兼而有之,令人感佩!” 一所学校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和精神传承。1999年,曾在大学任教8年、彼时正在上海复旦中学任教的狄红女士,放弃上海的工作与生活,回到大连,走进培根学校,接过了母亲手中的接力棒。 狄红校长上任之初,正值培根学校又搬进了新校舍——大连市工人疗养院。疗养院坐落在山顶之上,其中大大小小的建筑近二十处,分散在各处,且老旧不堪。更复杂的是,在这个大院内还有造船厂、冷库、理疗馆等六七家单位。要想把这样的大院改造成一所学校,其困难可见一斑。狄红校长继续秉持艰苦创业的初心,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扛起了校园改造的重任。与院内的几家单位苦口婆心地谈判,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予补偿,各家单位才陆续搬出疗养院。铲土、铺路、焊拦网、钉桌凳、粉刷墙壁、建造食堂、改建宿舍、改造教室、新建浴室……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因地形所限,学生做操、活动要分成三个场地,狄红校长决定要开辟一个新的操场,最佳地址就在北山脚下的一片荒地。然而要开辟一个完整的操场,面积还不够,唯一的办法是填土造地。当时,恰逢疗养院院长换届,存在是否与培根学校续租的风险。有人告诫狄红校长,要慎重行事,不要“非理性投资”;有人说填土造地修建操场,狄红校长一定是“疯了”。然而,狄红校长毅然决然地开工了,她说:“哪怕让孩子在操场上奔跑一天,也值!” 就这样,培根人以常人难以理解的勇毅开辟出了一块能让孩子飞奔的操场,以不畏万难的精神改造出了一所环境幽雅的校舍。后来无论疗养院的领导怎样换届,他们无不被培根为孩子办学的赤诚之心所打动,一直与培根续约,直至国家政策不允许疗养院外租,培根学校在各级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2019迁入了新校址。新校舍已闲置七年,一切又须重新装修,并按寄宿制需求重新改造,重担再次落在了狄红校长肩上。历经几年的努力和巨大的投入,当教育同仁走进新的培根学校参观,惊讶于培根的育人环境设计时,有培根老师打趣说:“我们的校长不仅是‘教育专家’,她早就被历练成‘设计专家’‘装修专家’了。” 培根心无旁骛的办学之风在社会上慢慢传播开来,培根少年所展现出的阳光自信、独立自主、勤奋向上的精神面貌让家长们口碑相传,报名入学的孩子逐年递增。那时候,恰逢房地产事业蓬勃发展,许多房地产商纷纷拉培根“入伙”:免费提供校舍,希望培根把学校办到某小区,或者希望培根办分校、办初中。因报名入学者骤增,也有本校老师劝校长抓住机会扩班。然而,面对种种诱惑,狄红校长都斩钉截铁地回绝了:“我们不能忘了培根办学的初心,学校若被经济利益捆绑,这样的学校宁可不办。我们现在办一所学校还有那么多问题没有研究明白,哪有精力扩班扩容、办分校、办初中?” 30年来,为了潜心研究教学,对每个生命高度负责,培根坚持小班化教学,每个年级4个教学班,每个班级人数控制在30人以内。为了让老师能有精力更专注更深入地研究学生、帮助学生,学校不计利益,招聘了更多的老师,实现师生8:1的高配比。这些行为无论在同行还是在外界看来,无异于“傻子”行为。而这正是对培根办学初心的坚守:不以盈利为目的,一切为孩子高度负责。 “每次到培根,都有一种莫名的感动,都是一种精神的洗礼。这是一所真正研究教育教学、真正为孩子生命负责的好学校。我看到了心中理想学校的样子。”来学校参观的校长由衷感叹。 “培根学校两任校长接力创业的历程,彰显了教育家办学的情怀。她们不图功名,不为利益,这种默默为教育献身的勇气和精神,令人感动,令人敬佩。”大连市教科所原课题部主任王立音如是评价。 教育是花的事业,若要让每个孩子绽放出生命之花,需要做好根的工程。向下扎根,方能向上成长。而只有打造一方沃土,才能让根扎深扎实,满足生命成长的需求。这一方沃土的两个重要元素就是师资与课程。 30年来,培根纯粹的办学理念,吸引了一批批志同道合的教育人。 “记得26年前,是韩校长的一次电视采访,让我坚定了走进培根的决心。当时的画面还历历在目,韩校长说到‘办学要着眼孩子六十年而不是六年,就要着眼孩子会做人、会学习、会自主、会思维,其中突破口是自主教育,要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才能激发他的生命潜力……’这种教育情怀、教育理念深深打动了我,我毅然离开了工作10年的公办学校,走进了培根学校。”在培根学校已经工作26年的韩梅老师在讲述当年的情景时,仿佛眼里有光。 30年来,培根人一直走在学习成长的路上。请进来,走出去,是培训的一种常态。学校先后请进几十位国内外的教育专家,为老师做专场培训指导;同时,不间断地派老师走出去学习,老师们到北师大、华师大、上海师大、陕西师大进修,到中关村二小、清华附小、谢家湾小学、成都芳草小学、洋思中学参观学习,到北京、上海、杭州、青岛、深圳等30多个城市参加教育论坛。培根老师走出去,也走进了祖国的壮丽山河与灿烂文化。老师们的足迹到达丽江古镇、三亚的天涯海角、美丽的黄山、秀丽的峨眉山、神奇的九寨沟,到达故宫博物院、上海世博馆、秦兵马俑、南京中山陵……培根校史馆的一整面墙上留下了时光与行走的足迹,每位老师眼里都有动人的光彩。 “教育根本上是以人育人,以生命影响生命,老师是学校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首先要唤醒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员工的生命潜能,只有老师的生命力是鲜活的,才能唤起学生鲜活的生命力。成就学生的同时,一定要成就教师。”狄红校长笃定地说。 培根教师工作坊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几个有特长、有热情、有精力、志同道合的老师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工作坊。学校大力支持老师们的工作,为他们提供资源,搭建平台。培根目前有青师工作坊、读书工作坊、写作工作坊、诗词工作坊、书法工作坊、沙龙工作坊、影院工作坊、美食工作坊、心育工作坊、STEM工作坊等十几个教师工作坊。这些工作坊打开了教室之间的墙壁,打开了年级之间的界限,用丰富的内容让少年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工作坊的老师在做事中,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历练了自己,成长了自己,从而更加热爱工作。 课程是培根之沃土另一重要元素,培根学校发挥自主办学的优势,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生态。 学校除完成国家基础课程外,还增设了丰富的拓展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拓宽视野,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如语文学科,其做法是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走向“海量阅读”,走向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教师梳理“培根必读书目”,把整本的经典书籍纳入课堂,开展读书交流课、大声读课、好书推荐课,创办阅读沙龙、每月一书、绘本花园、书友会等读书活动,培根学生阅读总量是课程标准规定的8倍之多。积极创建诗词大会、书法大赛、诵读大会、辩论会、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等语文综合活动,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此外,学校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在运动中唤醒内力,在实验中探索发现,在艺术中陶冶情操,在劳动中感受美好。走出校园的研学活动、培根农园的春播秋收、美食坊的劳动技能培养、3D打印设计编程、STEAM课程探索、运动会、小篮球联赛、小马拉松、我的舞台我做主、班级音乐会、器乐演奏会、培根影院、培根沙龙、童话校园等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锻炼舞台,满足了不同孩子的个性发展需求,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培根学校第十六届毕业生王一涵在寄语母校的信中说:“在培根学校度过的六年,是我生命中最多彩的时光,她为我的成长搭起了坚实的框架。读书交流中的《庄子》以及金庸的小说,引起了我对人文的思考;‘小鬼辩论赛’上的唇枪舌剑,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奇妙的机器人编程、有趣的科学实验,激发了我对科技科学的兴趣……可以说,培根塑造了今天的我。” 培根多元的课程围绕“全人发展”这一核心目标,突出了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可选择性,突出了对儿童潜在个性的唤醒和激发,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花的事业,是根的工程,是一方育人的沃土。 “应着眼于教会学生以最好的情绪和态度,运用最好的方法去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简而言之,就是教会学生学习。”这段话以苍劲的毛笔行楷书写,精心装裱在镜框内,悬挂在培根文化墙上。其内容出自大连市著名教育专家冷冉先生,表述的正是“情·知”教学的重要主张。 “这幅字比我在培根学校的时间还长,在建校之初就有了。”狄红校长笑着介绍,“我们的办学理念深受冷冉先生影响,践行‘情·知’教学,培养学会学习、自主成长的少年,唤醒每个孩子的生命力,是培根教育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冷冉先生在《谈“情·知”教学》中打了一个比方:把一个健壮的小伙子放在一个视听隔绝的大木桶里,把木桶绑缚在马背上,让这匹马奔驰两个钟头,会怎么样?如果去掉木桶让他直接骑上这匹马去参加越野比赛,又会怎样?答案是:一个处于被动,失去了自我意识,失去了控制能力;一个处于主动,有活动的目标,有活动的反馈,有生活的情景和自我意识。这个比喻生动地揭示了教学与育人的必由之路:唤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引导孩子走向自主成长。培根学校沿着这条路径进行了长期深入的探索。 清晨,阳光洒满了整个校园。在绿茵场上,在红白相间的跑道上,满是少年运动的身影。培根少年的晨跑,不是整齐划一的“齐步跑”,而是自我释放、自我挑战的“自由跑”。那矫健的身影、轻盈的步伐、坚毅的眼神无不展现着生命的力与美。据体育老师提供的晨跑数据得知,一个从培根毕业的孩子,六年下来将围绕操场跑6900圈,约合1300多公里。培根的“小篮球赛”更具特色,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人人都是小篮球队员,人人都有自己的球队,每个球队都有自己的名称,全校共有120支球队,每个赛季每个队员都能打上3-5场球赛。 “少年的生命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学校的核心工作就是激发生命潜能,唤醒生命活力。而禁锢一个人的身体,就是在禁锢他的生命力;要唤醒少年的生命力,必须从他的身体开始唤醒。”狄红校长接着说,“当身体被唤醒后,他就有了生命活力和生命能量,这时还要解放孩子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选择、探索、体验,他们的生命能量就会转化为思考、智慧与创造。” 的确如此,培根的课堂着眼学生爱学习、会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主张“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处于课堂中央,采取大问题下放、任务驱动等方式,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让学习真实发生、深度发生。学校所有的功能室全天开放,课余时光,学生自由选择,走向图书室、绘本花园、电脑室、3D打印室、美术室、书法室、机器人室、无人机室、乒乓球室、体育馆……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活动、探索。 解放了孩子的身体,让生命有了能量,解放了孩子的时间、空间,把生命能量导向了求知与成长。而为了唤醒少年的生命力,培根更深层次的做法是引导少年自我觉察、觉知、觉醒。其核心是用成长型思维自观、自省,从而完成自我认知与自我成长。 “改变思维角度,只关注成长,看到的都是希望,都是机会。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主动加入了学校的篮球队、足球队,参加了数学挑战营。今天的我如此自信坦然,来自一种改变:真实认知自我,用成长型思维突破自我,踏实成长。我想用这段经历告诉同学们,成长路上不是迎合他人的欣赏,而是对自己有认知、有判断、有把控。”在班会中,杜伊方同学这样分享自己的成长感受。 有过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的邵丽英副校长对育人颇有心得:“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引发少年的内在觉醒,唤起他们自主成长的愿望,我们的教育可能就会做得非常短视而肤浅。拥有‘内省型’‘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只专注成长,所以会非常真实、勇敢、强大,跟他们相处,你会感受到很强的生命力量。” 培根毕业季活动丰富多彩。而狄红校长为毕业生上课,可谓别开生面。狄红校长以“我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为主题,与少年们倾心交流,送给少年成长路径中打开生命能量的三把“金钥匙”。“第一把金钥匙是自我觉察,有勇气面对真实,探索真实而有力量的自己;第二把金钥匙是自我突破,用成长型思维不断地去解决问题,不断突破自己,成长自己;第三把金钥匙是用行动自我成就,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且让自己的生命富有价值,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让世界因我而更美好。”狄红校长语重心长,谆谆教诲。 每年的7月20日,是培根毕业生返校日。那一天,总有几百位培根学子从天南海北返回母校。与亲爱的师长、童年的伙伴热情地拥抱,真诚地交流,到熟悉的教室、阅览室坐一坐,到操场、体育馆打一会儿球,尝一尝心心念念的培根包子……那美好的情景令人动心动容。培根是孩子们的“少年之家”,他们在这里度过了金色的童年;培根也是学子们永远的精神家园,不管离别多久,不管走得多远,培根情常在。 “培根教会我们的不止是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生活自理,更教会了我们去爱、去感恩、去担当。每每与人说起培根的时候,我心底都充盈一种自豪与感动,她给予了我丰富的精神世界,深沉的爱,智慧的启迪。培根所做的,远远超出了一所常规小学所肩负的义务与责任。我想,我的精神世界的成长与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正是培根所给予的。”第二十一届毕业生朱岩松这样深情地给母校留言。 培根学校成立三十年来,教育成果显著。培根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百所特色学校、中国500强小学、大连市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化示范学校、大连市先进单位等荣誉,其先进经验曾受到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辽宁电视台、《大连日报》等媒体报道。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教育考察团也曾纷纷来访,称赞培根学校的学生“彬彬有礼、落落大方、知识丰富、才思敏捷”,赞扬学校“是一所真正为人的发展而不懈努力的学校”。 “回首走过的30年,培根学校虽然历经艰难,但始终蓬勃进取;虽然有各种挑战,但始终简单纯粹。于漪老师曾说‘选择教师就是选择高尚’,我们将继续沿着教育家精神办学的方向,落实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探索教育真谛,唤醒生命内力,期待生命绽放,培根学校永远在路上……”谈到培根学校的未来,狄红校长眼里满是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