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今天开班了,在这里跟大家谈谈心,聊聊心里话。我们首先要思考几个问题。第一,名师之“名”,“名”在哪里?希望大家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去感悟,它应该“名”在哪里。 第二,自己为什么能够成为名师?我们每个人看别人容易,可能认识自己是比较难的。可以分析一下自己的优势劣势,分析一下自己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第三,名师“何为”?将来我们能做什么?不仅自己要做什么,未来我们能给教师队伍,给教育发展带来哪些变化?其次,再讲讲名师的定位。名师首先是成功的实践者,还应该成为研究者。对教育教学,对当今教育的问题,未来教育的走向,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我们都应该是研究者。同时,我们还应该是引领者,是示范者,是点燃者。这些定位希望大家能思考。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讲教育家精神,这是一个整体工程,包含六个逻辑严密、联系密切、内在统一的实践要求,我们一起再学习、分析一下。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这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方向和引领。只有坚持了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恪守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这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鲜明标识。只有秉承崇高的道德情操,才能发挥教育引领人、温暖人、凝聚人、感召人、教化人的力量。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这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方略。只有运用精妙的育人智慧,才能体现教育深入学生、深入心灵、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这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赤诚的躬耕态度,才能推动教育的种子在思想的园地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枝繁叶茂,也可以使教师的生命之树常青。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这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元素。只有筑牢真诚的仁爱之心,才能推动教育回归本真、回归本分、回归本位。所以我们常说,教育要回归人之为人的教育。最后一句,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这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取向。只有树立端正的价值取向,才能激活教育传道向美,春风化人的内在动力。不仅是教师,我们在座所有人包括我本人,真正从事教育事业,都应该具备教育家精神。我还记得2019年杨福家院士的一件事,他从美国大学访问回来之后,写了一篇文章《有大爱才有一流的大学》。在哈佛大学商学院,有件事让杨院士特别感动。当时他走访一位被学生称为“半个父亲”的教授,为什么学生这样称呼?交流的时候,教授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纸板,纸板上贴着他带的学生的照片。杨院士随便点了几个,这位教授不仅把学生的学业方向、学业兴趣说得很清楚,而且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交往情况都讲得很清楚。一位大学教授能做到如此,作为中学教师,我们能不能把教的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家庭情况、性格、兴趣讲的很清楚呢?值得我们思考。接下来,我想分享几个字、几句话、几本书,跟大家做个交流。
第一个字是“情”,朴素的感情。我们对教育要有感情,要有真感情,要真有感情。就是说我们要真正的热爱教育,有职业认同感,有归属感,有幸福感,是真正的挚爱深情。第二,把感情升华为“情怀”。我们常说要有情怀,何谓有教育情怀?我想应该是珍爱教育,珍爱学生,愿意为教育献身,有信仰、有理想、有追求、有目标。可以说,从事教育的我们觉得自己的人生有意义、有价值,不因社会现象和教育的负面东西,甚至别人的误解受到影响,动摇自己对教育的热爱和投入,动摇对教育的信心。我想那样的话就不能算有教育情怀。而且,我们爱学生,不能只关注学习好的学生。真正爱孩子,应该爱每一个性格不同的、兴趣不同的,特长不一样的学生。真正的好老师,他应该给学习比较好的孩子,比较独立自主的孩子,给他们自由,给选择的机会。学困生、家庭困难学生、留守儿童、心理有问题的孩子,包括大家觉得比较拙笨,性格木讷的这些孩子,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想这样的情感才是深厚而包容,持久而至诚的,所以这才能算有教育情怀。除了“感情”和“情怀”,还有一个情是“情绪”,这是一个底线的目标。一个好老师他的情绪一定是稳定的,不因孩子的达成度,成绩的波动,顽皮顽劣而出现坏情绪,也不因为家庭琐事,甚至自己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而将负面情绪带给学生甚至情绪失控。一个情绪稳定、心态积极的好老师,才可能教出情绪稳定、积极乐观的学生。我们常说言传身教,正是因为情绪会互相感染,大家不要小看教师带给学生的场域,不要忽视教师对学生的这种耳濡目染。学生往往不是看教师说了什么教了什么,而更看重教师做了什么。除了感情、情怀、情绪,情字还包括情商。为什么我们喜欢跟情商高的人打交道?因为情商高的人处理问题的时候,首先会换位思考,去懂对方的心理,尊重对方的感受,让人如沐春风,做事给人温暖。我去台湾地区出访的时候,碰到过一位导游。这个导游五十多岁,他的每一处服务特别温馨周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每到一间酒店,他就会给每个人一张纸,上面清楚写着房间、电话、Wifi、早餐、晚餐等等细节。跟他交流,他提到母亲是从大陆过去的,特别讲究做事要给别人留点想头。“做事给别人留点想头”这话多么朴素,实际上就是能替别人着想,给别人留下一点温暖。这就是“情”字的几个方面:朴素的感情,情怀、情绪、情商。
“品”最重要的表现在于一个人人品好,与人为善。我们常说教师更应该从善如流,因为教育改变人的命运,教师给予孩子影响的是一生的。人品内里的呈现的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我们的一生应该是修身养性,一日三省吾身。我还想说一点,作为教师尤其名师,我们要有知识分子的骨气、正气,要有静气、雅气、书卷气,这也是名师的标志之一。“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是一种修行,提醒我们千万不要沾染社会上一些庸俗的习气、不良的风气,真正能够入世做事,出世做人。
专
专业是指,名师首先是教育这个领域的行家里手,对专业领域的专、精、深应该是名师的标志之一。不仅包含我们多年的经验积累,形成的教学风格,同时我们应该经常学习,做职业读书人,了解学科前沿、学科变革、方法更新,要进行方法更新的探索和创新。有教师会想,我已经是全市、全省名师,已经走到最前面了。其实,我们会发现经验大似学问,但经验同样可能成为束缚。形成自己的风格很好,但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式,摆脱路径依赖,走不出来就可能固步自封。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有变与不变。什么不变大家都清楚,教育规律、教育情怀,仁爱之心、扎实学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等,肯定是坚守不变的东西。这个变是什么?是指因材施教。这个学生和那个学生是不一样,这一届学生跟下一届学生也不一样。所以才要因材施教,要变教法、方法、方式、路径。这就是我要说的“专业”,要钻研学科规律,学科逻辑,了解学科前沿,学科发展,还要研究学生的变化,因材施教。其次是专注。功利的教育要不得,我清楚记得一句话,来自我在教育部校长培训班的一个同学写的一篇文章——板凳坐得十年冷,办学要看十年后。都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至少这十年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专注于教育教学。专注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的细节。作为教师,教研,备课、上课、辅导、作业批改、考试评价,每一个细节都应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我们要上好每一节课,育好每一个学生,这非常重要。最后是专一,它和专注有点相似,都是要专心致志投入到教书育人活动,心无旁骛,不为外物所动,不为外物所扰。这是一种定力,也是一种专一。继续解读名师这一块,可以从我们年度考核的五个字展开:德、能、勤、绩、廉。德是品德、师德、道德。能首先是能力,此外能动也很重要,不努力一定是被淘汰的。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创新必退。然后是勤,勤勉、勤奋。一个人成功并不神秘,就是比别人早走一步。有预见性,打提前量,多走一步,别人走不动他再走一步,慢慢地就会成功。第四个字是绩,成绩。成绩有显绩也有隐绩,显绩是当下的成绩,但我希望大家更多要重视隐绩,就是长远的、不短视的,不急功近利的,打基础的,最持久的成绩。最后一个字廉,清廉、清正、清明。多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多追求简朴的生活,多珍惜小幸运、小确幸,而不要好高骛远。我先是用三个字情、品、专,然后又用五个字,德、能、勤、绩、廉来做了解读,大家也可以再去自行拓展。
第一句想说学生观,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位置,也都有自己的价值。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行行并不都是考高分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有些孩子善于学习,成绩好,有些孩子善于动手,有些孩子有才艺,有些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孩子有自己的强势智慧,也都有自己的短板和弱项,鼓励孩子发展长项就好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们要找到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方法。老师不要认为有的孩子刀枪不入,无法教育,其实只是方法不合适,或者没有走到孩子的内心深处,没有找到那把合适的钥匙。我希望大家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可塑之才。因材施教,是每一位教师教书育人的应有之义。每一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原子能,关键是怎么把它激发出来,而教育,就是很好的桥梁和纽带,能够激发学生。这是我想说的学生观。
做了多年教师之后,很多人会有职业倦怠。循环往复,时间一长人就容易变得麻木。笛卡尔有一句话,人是自然界一棵脆弱的苇草,却因思想而伟大。人活在现实的忙碌中,不能没有思想与情感。所以,我的第二句话是关于人生观:人活在现实的无奈中,但是不能变得麻木与冷漠,教师更是如此。如果你是个麻木的人,冷漠的人,肯定不适合做教师这个职业。我们都是跟活生生的人,跟孩子打交道。尤其面对未成年的孩子,我们需要在他们人生不成熟的时候,去注入一些活力和力量。第三句话是关于育儿经:教育是协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长。第四句话是关于家庭教育观:没有人有现成的育儿经验,家庭教育就是父母三观,为人处事。就是说,一个家长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对工作的态度,对待家人和他人的态度与做法,甚至在家里对别人对社会评头论足的一些出发点和价值观等等,这些东西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结果。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背后折射的其实是家长的问题。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来治愈。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家长与孩子的共同成长,是家长根据孩子的特点不断调整自己言行,调整与孩子相处的方式方法,甚至对自己纠偏的过程。
接下来我想谈的是成长叛逆期的意愿。每个人都有成长叛逆期,而且目前越来越低龄化。过去可能说初中孩子叛逆,现在很多孩子四五年级就开始了。成长叛逆期的意愿是否被尊重、被看见、被理解,决定了孩子是不是生活的健康快乐。这里有几对词值得注意:自由与掌控、接纳与改造、温馨与冰冷,这些体验就形成了学生生命中积极和消极对立的力量,且两者是此消彼长,决定了他这辈子的性格和格局。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每个人都需要被认可、被认同、被肯定。不妨试想,如果教师在学校不管怎么努力,校长总是批评我们,大家会怎么想呢?因此,第五句话是:生命的美是藏着的,在生命中所有美好的经历都会成为未来生活的正能量和不竭的动力。所有青少年时期的美好经历,都会成为成年后生命底色的不竭动力。
我们常说,小时候幸福是一件东西,拥有就幸福;长大后幸福是一个目标,达到就幸福;成熟后才发现,幸福原来是一种心态,领悟才会幸福。同样希望大家都能领悟教育的智慧,教育的真谛。教育不容易,知易行难。怎么样能够忙碌充实并愉快的,我觉得这才是我们追求的人生境界。所以还有最后一句话:凡事都当作第一次做和最后一次做。这也是我一直处理事情的一种态度,把任何事都当作第一次做和最后一次做。第一次做一件事,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一片空白,那就会特别用心,把这件事从头到尾每一个细节都设想的非常完整,如此用心用力的,一般事情的结果也是比较好的。把事情当最后一次做又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一旦做坏了就无法再弥补,这种态度也会让你更用心去做这件事。比如有校长可能会想,如果去教育行政部争取到一项政策,学校就会变好了。但真的不是这样,用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如果要办成一所好学校,一定是每一件事情都高标准、严要求,那样就会成为一所好学校,而不是一蹴而就,靠一个政策,靠一次红利就实现。好的学校往往要靠一点一滴的积累,靠学校一点一点认真对待每一个孩子,每一个老师,一点一点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次辅导,真心做教育,如此才能真正发展成为一所好学校,教师就能成为真正的名师影响孩子一生。急功近利是万万不可行的。再给大家推荐一些书。希望大家读自己感兴趣的书,更要读读不懂的书。前一段省教育厅开会,我也希望管理者们啃读一些名著。为什么要啃读?因为肯定不是一读就懂,而需要慢慢去阅读、思考、消化。挑战自己不熟悉的区域,知识才会充实得更到位。
最后,用法国巴克莱博士对教育和对幸福的理解作为结束语。有人问他什么是幸福?他讲了三句话,一共九个字:有希望,有事做,能爱人。九个字里藏着无限的内涵,一个人永远充满希望去做事,那么有事做就是他永远生活的充实,而不是虚度光阴;能爱人,这一点更是教师应该做的,爱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孩子,即使他们智商不同、情商不同、性格不同,兴趣不同。愿每一位教师都能去躬身实践,用心思考,并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凝聚自己的教育理念,创造无愧于自己的人生。愿我们都能忙碌充实并愉快着,一起努力改变当下,真正为孩子的未来幸福奠基,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共同努力,共同奋斗。
1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12.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17. 阿伦·古特曼《从仪式到纪录:现代体育的本质》1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19. 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25. 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来源丨据河南省教育厅长毛杰在2024年河南省中原名师高级研修班的讲话整理,有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