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中同样扣押蒋介石,为何张学良和杨虎城结局迥然不同

百科   2025-01-25 19:43   湖南  

在1936年底发生的西安事变中,张学良与杨虎城共同扣押蒋介石,然而二人结局却截然不同。

先看事变定位方面。当时,张、杨二人苦劝蒋介石抗日无果。杨虎城先是提议“软说不行就硬干”,虽没商定具体做法,但后来明确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西安事变后,蒋介石称张学良是主动者,杨虎城是首先提出劫持者,可见杨虎城是策划者,张学良是执行者。而且1937年1月5日,杨虎城联合多位将领通电全国,揭露蒋介石欲内战企图,这在蒋介石看来是煽动舆论施压,认定杨虎城是主谋,张学良是从犯,所以对杨虎城更为记恨。

再说说对蒋态度分歧。事变成功后,张学良觉得只要蒋介石承诺联共抗日,就可放他回南京,还拥护其做抗日领袖。杨虎城则认为蒋介石没诚意,不能轻信,绝不能轻易放蒋,即便放也要让蒋失势。在“放蒋”还是“杀蒋”问题上,二人产生严重对立,张学良是温和派主张“放蒋”,杨虎城是强硬派力主“杀蒋”,而蒋介石对此心里有数,早有应对盘算。

个性见识差异也不容忽视。张学良出身优渥,身为“军二代”,备受家人宠爱,养成独断专行、固执己见、敢于冒险性格。他早年入东三省讲武堂学习,年纪轻轻就获陆军上将衔,还师从大儒,受儒家思想影响,又学习英文,结识新派人物,学贯中西。杨虎城仅读过两年私塾,父亲早亡,因生活所迫投身刀客,辗转于多支军队间,虽谨慎持重、冷静善谋,但缺少专断果决魄力,不过社会阅历丰富,对蒋介石早不抱幻想。处理蒋介石之事时,张学良敢冲敢放,杨虎城想杀未杀,这也让蒋介石事后采取不同惩处措施。

还有与蒋关系亲疏这一因素。张学良和蒋介石关系向来较好,像“东北易帜”“中东路事件”“中原大战出兵挺蒋”“赴陕‘缫共’”等,都体现他对蒋的忠贞。他在各界及国际上有声望,是“民国四公子”之一,与宋美龄交情不错,且手握精锐东北军,蒋介石要杀他会面临舆论、军事及家庭等诸多麻烦,有所顾虑。杨虎城出身地方军阀,平民背景,与蒋关系时好时坏,斗争矛盾是主流,虽为西北军首脑之一,但军队控制权不完全在他手中。蒋介石对地方军阀本就有销蚀举措,权衡后对杨虎城动了杀机。

1936年12月31日,张学良被军事法庭判刑后特赦,接着长期被监视居住。杨虎城先是遭解职留任,后被诱至南昌囚禁,最终全家遇害。西安事变意义重大,可张、杨二人不同遭遇着实令人遗憾。

你怎么看?欢迎关注留言讨论! 

百科故事大全
百科故事大全:涵盖故事大全,幽默故事,友情故事,儿童故事,爱情故事,职场故事,哲理故事,励志故事,亲情故事,生活故事,校园故事,名人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百科全书故事,世界未解之迷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