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蒋介石败退台湾前部署诸多妄图扰乱大陆的举措,在这样背景下,解放军司令杨勇在接管晃县时遭暗杀,而暗杀者竟是其表哥杨世明,最终杨世明听劝弃暗投明,二人后续也各有发展。
1949年,于中国而言是风云变幻之年,4月23日,解放军解放南京,攻占总统府,宣告蒋介石“划江而治”计划破灭,国民党节节败退,蒋介石灰溜溜退守台湾。
退台前,蒋介石为制造混乱,贴传单宣称第三次世界大战将打响,释放南京监狱地痞流氓,还搬空国库价值约2500亿元的金银珠宝、古董字画,同时安排潜伏特务,妄图反攻大陆。
我党则劝这些潜伏人员弃暗投明,可新中国成立后,部分人因不了解共产党,害怕被赶尽杀绝,便想反抗,专挑共产党重要人物下手,杨勇就是目标之一。
杨勇年少时就投身革命,14岁加入共青团,17岁身兼数职并参与五次反“围剿”斗争。抗日战争时期歼灭伪军数万人,解放战争参与鲁西南、淮海等战役,歼敌1.6万。
因剿匪能力出色,杨勇受命前往湘黔交界处的晃县剿匪,成功后接管此地。但晃县官匪勾结,百姓不信任解放军,杨勇决定宽容对待恶人,给其改过机会。
不料,一天杨勇结束工作回住所时,遭人持枪抵住脑袋,他冷静应对,趁对方思考时将其擒拿,对视后才发现,暗杀者竟是晃县警察局局长杨世明,是他表哥。
杨世明觉得只要杨勇一死,解放军会陷入混乱,他就能联合土匪夺回晃县,原来杨勇原名杨世峻,杨世明没料到瘦瘦小小的表弟成了解放军司令。
杨世明起初不信共产党会放过他,可杨勇告知只要投降即可,共产党不会为难,杨世明听后不再反抗,还帮解放军剿匪,助力恢复晃县秩序。
之后,杨勇率部队光明正大地进城,受到贵阳群众热烈欢迎。抗美援朝时,杨勇指挥金城战役,为停战贡献颇大,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杨世明在晃县工作几年后,因表现良好调至贵州工作,仕途顺遂。1983年1月6日,杨勇因病去世,终年70岁。
从这一事件能看出,当时局势复杂,国民党残余势力因误解、企图等对共产党怀有敌意,而我党秉持宽容、劝降的态度,尽显大度与仁心。
杨勇的英勇、睿智以及劝降杨世明的做法,既化解了危机,又为后续工作开展奠定基础。杨世明能及时转变,也为自己赢得了新的发展,这体现出人心向背在关键时候的重要性。
你怎么看?欢迎关注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