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镇涛: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学习语言语感教学派”代表人物
道,派生法。语文教育本体论派生出语感教学法;语感教学法服从和服务于语文教育本体论。语感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一、立足文本,直面语言
为什么要立足文本、直面语言?这是由语文教学(阅读教学)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中小学生的课堂阅读,它不同于成人的阅读。成人的阅读,或为了搜索处理信息,或为了研究问题,或为了消遣,或为了学习,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中小学生的课堂阅读则不然,它是一种范文阅读,是在教室指导下进行的,是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的。它基本上属于学习性的阅读,接受性的阅读。基于语文课程的负担的独特任务,中小学生的课堂阅读,应该是中小学生吸纳词语,积累言语范式,形成良好语感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民族语言的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课本(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阅读教学理所当然的应该立足文本,深入文本;不能对文本浅尝辄止,更不能把文本抛在一边。但文本包含内容和形成,涉及思考、情感、知识、语言学习方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应该狠抓本体,直面语言。
一般来说,课文教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让学生了解文本中写了些什么内容及文章的主题;第二个层次,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组织这些内容的(即文章的构建);第三个层次,品味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这些内容的,为什么这样表达。第一个层次是必要的步骤,但并非是教学目的。在这个层次上尽量作简洁处理,不要把太多的时间花在对内容的理解上。理解上的某些障碍,教师可以直接帮助学生解决,用不着都让学生思考、讨论,非得从学生口里问出来不可。第二、三两个层次特别是第三个层次,是学习表达的,是教学的重点。
阅读教学,还可以简化为抓两件事。第一件,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整体上,了解内容,领会主旨,了解布局,把握思路。第二件,指导学生深入到课堂里头去,品味范文语言运用之妙,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
要做到立足文本,直面课堂,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关于相关材料的引进。一篇课文,相关的材料很多。如时代背景,作者经历,文章的社会影响,相关评论等,要不要引进呢?我认为,凡是对写的课文语言没有直接影响的,一律不引进;确实时写的课文语言有直接影响的,也要慎重引进,点击为止,不可贪多,要坚决杜绝大量引进相关材料的做法。
2.关于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中适当地、恰当地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先进的科技手段,是无可厚非的,但要明确,先进的科技手段,如多媒体,在教学中也只能起辅助作用,而且弄得不好,还起负作用。
运用多媒体要防止两种偏向:一是把思维的结果冷调化。比如说,对文章的结构,人物的评价,主旨的归纳等,事先作为结论,人为的评价,作者存于课件之中,到时候,按钮一按,展示给学生,强迫学生接受,此时学生思考,讨论的意见,都不算数。这不仅没当作为辅助作用,相反成了捆绑师生思维的绳索。第二种偏向是,用视听形象代替语言形象,以对视听形象的感受,代替对语言形象的感受。如有人教《林黛玉进贾府》,放映电影《红楼梦》中的相关段落;教《林教头风雪神山庙》,放映电视剧《水浒传》中的相关段落。这种做法,表面增强了直观性,趣味性,有助于语文教学;实际上,它是有害于教学的。因为它脱离了文本,抛弃了语言形象,剥夺了学生的语言的感受和领悟,钝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
视听形象是不能代替语言形象的。比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其中,鲁提辖打镇关西三拳的描写写得非常精彩。把第一拳打下的结果,比作是“开了个油酱铺”,从嗅觉角度写的。把第三拳打下去的结果,比作是全堂水陈道场,从听觉角度写,写得痛快淋漓。像这样惩治恶人,非常解恨。如果以视听形象来代替,放录像,只看见鲁提辖打了三拳,打得狠,打得过瘾,怎么也品味不到文本中对三拳描写的那种语言,且代替不了对文本语言的感受。再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一句“大雪下得紧”,历来评论家都认为这个“紧”字用得好。如果以视觉效果来代替,那么屏幕上就是在下大雪,有什么“紧”不紧的。还有更为重要的是,语言的形象为读者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相信空间和作品再创作的空间。一旦用视觉形象描写了,反而索然无味。人们读了《红楼梦》,心里都有了林黛玉的形象,都很美好,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换成看电影或电视剧,原来林黛玉就是陈晓旭那么模样,一米六左右高,下巴有点尖,眼睛有点吊,脸色有点儿苍白,你会感到很失望的。
3.关于文本内容的直观演示。在阅读教学中,运用一点表演朗读是可以的,也是有益的。特别是在小学,有点直观演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学,也可以利用课外活动,表演课本剧。但直观演示不能在课堂上滥用。
如有一年,全国省级城市语文教学大奖赛在武汉举办。有位老师教《装在套子里的人》,上课,起立,坐下。突然从教室门口走进来一个人,那是五月份,这人竟然穿了一件长棉袍,戴了一个顶能捂住耳朵的大棉帽,还戴了个大口罩和衣服墨镜。教室的人都吃了一惊。老师问:“你从哪里来?”来人说:“我从俄罗斯来。”老师又问:“你叫什么名字?”来人又答:“我叫别里科夫”。大家都看着他们两个人对话。对了两分钟的话,才让那人脱掉衣服帽子,口罩和墨镜,原来是一名学生装扮的课本中的人物。这简直是一场闹剧。
再如在同一次教学大奖赛上,有位老师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让两人学生上来一个扮演林冲,一个班陆虞侯,表演什么呢?表演林冲差死陆虞侯的情景。老师把事先准备好的木棍交给林冲,要他去刺杀陆虞侯。作为评委的我捏了一把汗,我想这遭了,如果表演到位了,林冲一棍刺去,不就把“陆虞侯”刺伤了吗?幸好老师没能把“林冲”的阶级仇恨调动起来,“林冲”嬉皮笑脸地把棍子晃动了一下,“陆虞侯”就倒下去了。表演得很惊悚,并无危险。这同样是一场闹剧,与学习语言毫不相干。
4.关于课的导入。“导入”的观念,来自凯洛夫教育学的五环节课堂教学结构(①组织教学;②复习旧课导入新课;③讲授新课;④巩固新课;⑤布置作业)。这种教学结构,比较适用于那些知识性、认识性的课程,那些课程是由比较严密的知识体系组成的。学习新知识之前复习一下学过的知识,从新旧知识的关系上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很有好处。但是,对于从本质上来讲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能力建构的语文教学来说,“导入”并非是必要的环节。语文课本上的每篇文章,都是一个独立的封闭系统,与前后课文并无必然的逻辑联系。如果说,为了创造一定的良好的教学氛围,偶尔来一点课引子,原也无可厚非。如果不问教学内容,千篇一律地规定必须有导入的环节,那就不妥当了。
5.关于读写结合。读写结合的理念,本来是不错的。读是吸收,写是输出,读写结合,理所当然。但这是从宏观上、总体上说的,不能作形而上学的理解,不能作急功近利的处理。学生学习的语言,有三个层次:一是精粹语言(内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古汉语精品语言),是奠功底的,是长远见效的,不可能立竿见影地同写结合起来。二是目标语言(用现代汉语表达或翻译的、高于学习者语言发展水平的,是学习者一定时期的攀登目标的、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精品语言),也不可能立马与写结合起来。三是伙伴语言(相当或略高于学习者语言发展水平,已经或可能在与伙伴交际时使用的语言,包括语言成品),这倒是学后就可以拿来用的,但我们的语文课本上很少有伙伴语言。所以,阅读教学不要搞立竿见影式的“读写结合”,要立足文本,以读为主。
二、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并重
语感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实施语感训练。语感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感实践,一是语感分析。语感实践,就是指导学生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也就是说,让学生多读、多听、多背、多写成套的语言,这是语感形成的基础。但仅有语感实践是不够的,为了使学生对语言的感觉从无意识的自发状态提高到有意识的自觉状态,还要有语感分析。语感分析,就是分析语言的运用。它不同于通常说的语文分析课。其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目的要求不同。“分析课”分析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语感分析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语言运用的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的感受能力。
②角度重点不同。“分析课”着力于语言材料(文章)的表面特征,从课文的思想内容到表现形式作全面细致的分析;语感分析则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深入到语言内部,捡出某些语感因素强的地方,做语言分析。
③方式方法不同。“分析课”的分析,属于知识传授性质,最传统的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语感分析,属于语言感悟性质,其方式只能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语言进行比较、推敲、品味,而这些又是同语感实践紧密结合的。
④作用效果不同。“分析课”大都采用一种静态的架空的分析,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作用不大,何况大都不让学生参与分析,只让学生被动接受,效果就更不好了。语感分析是一种紧扣语境的动态的例析,内容比较具体突出,思考性趣味性都比较强,学生又是参与分析的主题,一般积极性较高,因此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作用较大,效果较好。
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是语感训练的两手,这两手都要硬。在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的交叉作用下,让学生把一些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性。感性——理性——感性,螺旋式上升,语感能力也随之不断提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语感训练不但不排斥“分析”,而且确定的是要采用分析的方法,不但不排斥语言知识,而且确定的需要某些语言知识的介入(但不要求也不需要语言知识的系统性),语言知识可以对语感分析以理性观照。
三、把握四个“结合”
1.语感训练与思想教育结合。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而语言是思想的结晶。作为学习语言的范本的语文教材,大都是思想性很强的典范作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由于语文教材的思想感情内涵极为丰富,语文教学可以相当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非常有力地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极为深入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系统的理论灌输,它是与语言训练密切结合、同步进行的。要在语感训练中,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描绘的形象,体味语言传递的情感,理解语言表述的道理,从而接受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内容,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2.语感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离不开思维,语文学科是一门思辨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也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有别于其他学科(如数学)的思维训练,它是语言训练密切结合、同步进行的。我们在进行语感分析,让学生辨析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语言运用的妙处时,应加大思维的力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语感训练与审美陶冶结合。一套语文教材,在学生面前展示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对学生进行审美陶冶,也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语文教学中的审美陶冶,有别于其他学科(如音乐、美术)的审美陶冶,它是与语言训练密切结合,同步进行的。我们在进行语感训练时,要对学生加强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让学生眼中有形,心中有情,在感受形象和激发情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4.语感训练与语文知识传授结合。语文知识(包括语音知识、文字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文章学知识等)虽然不是构建语文能力的主要基础,但它是构建语文能力的必要的辅助手段。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可以赋予语文能力更多的理性观照。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知识教学,要遵从“精要、好懂、管用”的原则,除直接传授必要的概念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与语感分析结合起来。要使学生不仅能辨认这里用了什么句式,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格,这里用什么论证方法等等,还能在具体语境中,领悟这里运用这种句式、这种修辞格、这种论证方法的妙处。这就把静态的语文知识学“活了”,也真正发挥了语文知识对语文能力培养的作用。
四、加强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语言是反映生活的,又是为生活服务的,语言与生活密不可分。学龄前儿童学口语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言,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而传统语文教学失败的教学之一,就是严重脱离生活,学不管用,学用脱节。我们在学校里教语文课,在课堂上教学生学习语言,难免有脱离生活的弊端。当然,学习书面语言,不同于学习的口头语言,不可能完全从生活中学习。但我们要重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具体做法有二:其一,在课堂教学生学语言,要尽量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在阅读教学中,对文本语言的深层含义,特殊情感,要引导结合生活体验区揣摩,去体味。在写作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写他们熟悉的生活。其二,把课堂延伸到课外,组织和指导学生接触生活(主要是社会生活),体验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学习人民群众活泼生动的语言并运用语言服务于丰富多彩的生活。
五、建立一套常模
以“学习语言”为核心的语感教学。应该有一套体现自身特点的常规课堂教学结构。通过实践探索,我们认定其结构是: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生成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常模之外,可以有变模。
第一步,让学生通过听(以老师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读出声)、说(音述)等途径,从整体式感受语言材料(文本)。在熟悉内容、把握思路、了解主旨的同时,触发语感,即触发对文章的体裁、文章的内容、文章的质地、文章的气势、文章的表达等方面的整体笼统的感受。第二步,指导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扣住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借助于语言知识,联系生活体验,深入品味语言,使学生生成语感。如从语言文学方面,遣词造句方面,标点格式方面,让学生对语言进行比较、推敲、品味,以生成语言运用的规范确定感;从概念方面,判断方面,推理方面,让学生对语言进行比较、推敲、品味,以生成语言的逻辑严密感;从适应语境方面,语体要求方面,让学生对语言进行比较、推敲、品味,一生成语言的适境得体感;从文章整体组合方面,材料搭配方面,语言表达方面,让学生对语言进行比较、推敲、品味,以生成语言运用的和谐感;从文章的情感方面,质地方面,气势方面,韵味方面,让学生对语言进行比较、推敲、品味,以生成语言运用的情味感。第三步,指导学生开展朗读重点段落、交流感悟心得、撰写语感随笔、完成课后有关揣摩语言的练习等活动,让他们进一步感悟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从语言实践中习得语感。第四步,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全篇或重要语段),抄写精彩语句,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六、设置七种课型
以“学习语言”为核心的语感教学,可设置以下七种课型:
①语言教读品味课。选择语言典范,语感因素强的重点篇章,指导学生品读、体味。这种课型,虽然也是以学生自读活动为主。但它有“教读”性质,也就是说要更多更好地发挥教师为主导作用。教师除了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还要作示范性的语感分析,还要向学生传授品味语言的方法,等等。
②语言自读涵咏课。选择语言比较典范而难度不大的篇章,组织学生独立阅读。让学生凭借“教读”所得,讨论问题,品味语言。
③语言鉴赏陶冶课。选择语言典范的文艺作品[包括诗歌、小说(微型小说、中长篇节录)、散文、剧本],采取多种形式(为听录音、看录像、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扮演、组织讨论发言等),让学生鉴赏语言,陶冶情感。
④书面语言实践课。除了课本所列作文训练,还可与课外活动结合,另行设计适应社会需要的书面语言应用训练。
⑤口头语言实践课。除了课本所列的听说训练,还可以与“活动课”结合,另行设计创设情境的口语交际训练。
⑥语言基础训练课。包括课本所列的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及相关的技能训练。
⑦语文能力测评课。包括平时的单项测评和阶段综合测评,测评偏重于语言能力的考查。
七、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语感是一种个人体验,是在语言实践中形成的。离开了个头的语言实践,离开了个头的主动深入的感悟,是无法形成语感的。教师的指导和点拨是必要的,但教师的讲解代替不了学生的感悟。因此,语感教学必须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我们的常规课堂教学结构中,就体现了这种学习方式。感受语言,触发语感——让学生感受语言,触发学生对文本的语感;品味语言,生成语感——指导学生品味语言,让学生生成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组织学生实践语言,让学生习得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让学生积累语言,让学生积淀语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