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什么是课堂教学研究的“硬招”?

2024-12-02 08:59   湖北  

余映潮:特级教师,原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原中学语文教研员,被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

因为“语文教研员”的职业身份,我非常关注日常课堂教学研究。我用自己的方法观察着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世界,同时进行着自己的课堂教学思考与实践。

我认为课堂教学研究有招术、需要讲招术。

我称自己教学研究的招术为“硬招”,是因为非常辛苦,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很多硬招,其实也是实招、巧招,有时甚至可以说是绝招。


◑ 

提炼


从一般感觉升华到认识本质

提炼,是对众多的现象、材料、大量的实例所进行的分析、提取与抽象,它能让我们获得两个方面的真实收获,一是事物的规律,二是事物的精华。

提炼,可以让我们对事物由“一般感觉”升华到“认识本质”的层面,从而发现真谛。

说“提炼”是“硬招”,是因为需要耗费非常多的时间与精力,需要执着坚守、千淘万漉与冷静分析。

上世纪80年代,我从自己的数以万计的读书卡片中发现了语文界学术研究的空白: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于是开启了我的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之旅。

到上世纪90年代,我从数百节听课笔记中提炼出“好课”设计的“30字诀”——教学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

直到我退休,这“30字诀”一直是荆州市初中语文界认可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对教学流派优劣得失的提炼

我曾经从教学科研的角度提炼分析了国内影响最大的教学流派的优劣得失:

钱梦龙“三主四式”教学模式是一个以教学理念为框架的教学模式;

魏书生“自学六步法”模式是一个以教学步骤为操作细节的教学模式;

颜振遥“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是一个着眼课堂教学方法革新的教学模式;

张孝纯“大语文教育”模式是一个以宏观构想为特征的教学模式;

钟德赣“单元教学”模式是一个以教材处理研究为特征的教学模式。

这些教学模式都立足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非常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鲜明的教改特色,都曾经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但这几个模式也有突出的弱点:

一是体系庞大,有的有包罗万象的意图;

二是操作繁难,很难长期在一线语文教师中进行有效益的实践与普及;

三是个性很强,只有体系的构建者才可基本上能把握其精髓;

四是经典的案例不多,一线的教师难以见到这些名师们大量的有实效的可操作的教学案例。体系的发明者难以用批量的案例支撑自己的学说、观点,直到现在还是这样,所以难以推广,难以坚持,难以形成气候。

2013年8月,全国中语会“语文报杯”课堂教学(长沙)大赛期间,我作了一次关于“教学模式研究”的学术讲座,对人们趋之若鹜的以农村中学教学为特色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如下提炼与分析——

杜郎口模式:这是一个重点关注学生大量自主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

洋思模式:这是一个重点关注严格或者说近乎严酷地要求“落实”的教学及管理的模式。

东庐模式:这是一个用“学案”进行题海训练的教学操作模式。

这三个模式影响很大,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课堂学习的方式以及教学体系编织、管理策略方面,都给人们以深刻的思想启迪。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管理细密,操作简单;嚼透教材,反复训练;处处落实,对准中考。

也有重大弱点:第一,长时间地无顾忌地大量消耗学生的课外时间;

第二,用单调的带有强制性的反复重现的方法进行教学;

第三,教学形式模式化,小组活动模式化,导学案结构模式化,日常管理模式化。

它们引发着我们的思考:为了规范、高雅、高效的课堂,我们需要尽快克服陈旧的或时髦的教学弱点,重点在“10变”上多下功夫:

变“教课文”为“利用课文”,变“轻慢语言”为“着力学用”,变“泛谈感受”为“精读训练”,变“碎问碎答”为“实践活动”,变“思路不清”为“板块思路”,变“读过问过”为“积累丰富”,变“只读不写”为“读写结合”,变“预习过分”为“当堂落实”,变“小组合作”为“班级训练”,变“平俗手法”为“高雅教学”。

这样的提炼与阐释,已经开始影响着中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



对教学案例的提炼


我花更多时间来“提炼”的,是对教学案例的分析。

我曾用了整整7年的时间,从浩如烟海的教学资料中,提取、评点了100个教学教例,作为专栏文章在《中学语文》杂志上连载,后来结集出版。

我所做的教学教例研究,是提炼而不是描述,是发现规律而不是叙说经验,是研究共性而不是欣赏个性。

在这100个案例之中,最有科研价值的是原上海市特级教师徐振维的《〈白毛女〉选场》教学案例。对这个教例,我以“只提了四个主问题”为标题,进行了如下评点:

此教例出自“大家手笔”,颇有大家风度。

从课堂教学的总体设计看,此为“抓纲拉网式”教学。这堂课的“纲”,就是分析语言、动作与人物的身份、性格之间的关系;这堂课的“网”,就是教者设计四个“主问题”所涉及到的有关知识内容。

教者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利用四个问题切切实实地把课文从整体上各有重点地挖掘了四遍,不仅文体教学的特征分明,而且教学容量之大,令人惊叹。

从教者所设计的四个“主问题”看,这节课呈现一种“板块式”的课堂教学结构。每一问题,都引发一次研究、一次讨论、一次点拨。四个主问题形成四个教学的“板块”,结构清晰且逻辑层次分明;每个教学块板集中一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既丰富、全面,又显得比较深刻……

从此以后,“板块式”和“主问题”这6个字就开始出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视野中,这方面的教学设计研究成为我倾力、倾心的研究目标。

所谓“板块式思路”,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即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都呈板块状分布排列。

它与一般的阅读教学思路的区别在于:一般的阅读教学思路是“线性”的,基本上是开讲,一段一段地分析,然后小结课文特点。而“板块式”思路是呈“块状”的。

这种块状设计,主要着眼于学生的活动,着眼于能力的训练,以“板块”来整合学习内容,来形成教学流程,来结构课堂教学。

“板块式思路”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设计、安排课堂上学生实践活动的理念与要求。

我通过教学实例来表现“板块式思路”的魅力,我的200多堂课的设计与教学,绝大多数都运用了“板块式思路”的设计手法。目前,我从教学科研中提炼出来的全新的教学设计理念“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已经在大面积地影响着中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


实践

提炼高效课堂的真正规律

实践,就是“上课”,就是进入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提升教学理念,发现教学规律,获得教学经验,增长教学才干。

说“实践”是“硬招”,同样是因为需要耗费非常多的时间与精力,需要面对有用、有效、简明、创新等一系列的技术难题。

我长期从事教研员工作,50岁后才开始学讲中学语文的课,60岁过了才学讲小学语文的课。

我登上讲台讲课,一是为了从“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的角度获得亲身实践过的案例资料,二是为了从自身教学实践中提炼出“高效课堂教学”的真正规律,三是为了实现我的理想与愿望——让科学的大众化的教学设计艺术进入千万个普通语文教师的课堂。

为了教学实践,我连续多年放弃了无数休息的时间。

从1997年11月登上讲台,我用了近20年的时间,讲了240多“篇”课文的公开课(含作文指导课、读报课、复习备考课等),覆盖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教学,是具有“海量”特点的课堂教学实践。

2015年,语文出版社“国家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要为一批中小学名师出版教学专著,很有意思的是,我这个中学语文教研员出身的人,出版的竟是《余映潮教语文(小学卷)》,原因很简单,课例多得用不完。

我用10年的时间,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写出了《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设计40篇》和《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

我的教学实践,对自己有高标准的入“关”训练:

第一关:练研读教材的本领。

第二关:利用教学资源设计学生的课堂训练活动。

第三关:精于语言学用、技能训练和知识渗透的教学。

第四关:消灭教学中的一切碎问与碎读。

第五关:回避平俗手法,让课堂教学纯净高雅起来。

我的教学实践,有切实的教学重点,那就是“六关注”:

关注学生的语言学用,关注学生的技能训练,关注学生的知识渗透,关注学生的集体活动,关注学生的气质养成,关注教学的时间效益。

我的教学实践,表现出“无提问式教学”的鲜明特点。我明确地指出:

课文不是让语文教师用来“提问”的,也不是让语文教师用来“就课文教课文”的。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站位高度应该是:“利用课文”进行教学,“利用课文”的高层境界是建立“课文教学资源”的意识。

语文教师的第一教学功夫,是提取课文中的教育教学资源。建立“教学资源”的理念,是语文教师从低端能力向高端能力发展的关键。

在善于提炼教学资源的教师的眼中与手中,任何一篇课文都有使用不完的教学资源。

我的教学实践,不仅追求让学生有丰厚的课堂学习收获,也会让语文教师觉得这样的教学路径易操作、有效果。

近几年,我着力实践的项目是“好课”的设计,提炼出了“好课”设计的基本的着眼点:

充分有效利用课文,充分设计学生有效活动;

关注语言教学,关注技能训练;着力于思路清晰,着力于提问简洁;

内容集中深入,学生集体训练;注重细化角度,注重优化方法;

让学生真有收获,让学生大有收获;

得体地教学,得法地教学;

讲求教师素养,讲求教师教学艺术。

目前不少省市建立了“余映潮语文工作室”,我很高兴能用我丰富的课例与年轻的语文教师们切磋、交流。70岁的我,近几年每年在各地工作室中所讲的课,总量都在160—180节左右。

这同样是一个“海量”,表现着我对语文教育事业的诗意体会:

“发展”是我们每个人真正的大事。

不同深度的磨练产生不同高度的水平。

坚持燃烧自己创造的激情,这就是“智慧”。有了这种“智慧”,就能保持追求人生目标的持久性和忍耐性,让自己具备走向成功的坚定意志,让自己赢得创造成果的宝贵时间。

沉浸在自己事业的世界里,就是修炼。




余映潮老师《静默草原》课堂教学实录与评点

地点:枣庄舜耕中学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我们今天学习一首散文诗,鲍尔吉·原野的《静默草原》。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能够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草原,大家说一下可用课文里面的哪一个关键词来概括草原呢?观察一下课文。(指向生1)好,请你来。 

生1:辽远而苍茫。 

师:辽远而苍茫,这是一个短语。一个关键词,你已经说得比较准确了,谢谢你。 

生2:我认为这个关键词应该是苍茫。 

师:苍茫,那样的辽阔,一望无际啊! 

生3:壮阔。 

师:壮阔。辽阔,因为辽阔,所以草原的景色看不完、看不尽。 

生4:我认为应该是辽远。 

师:辽远,辽远也是壮阔,辽远显现苍茫。好,谢谢大家。课文中有这么几个关键词能够概括草原的特点:辽远、苍茫,还有辽阔。我们主要用“辽远”吧。好,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进行我们的课堂训练了。一起来把辽远草原的诗歌读一读吧。《敕勒歌》,读。 

生: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天苍苍,野茫茫,这就是辽远。 

评点:

教师非常迅速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语境与情境,即:“开课揭题,直入情境”。这种手法非常巧妙,其作用在于给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品读课文积累语言的时间,也让“课始”这个环节显得简洁、洗练,语文的情味浓郁。 

师:这节课我们用趣读的方法来学习、来积累。两次活动,第一次活动用词说话,第二次活动组句成文,都很有趣,都能够帮助我们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师:下面开始我们的“用词说话”的活动。 

(大屏幕显示)—— 

用词说话:请同学们运用“辽远”一词来说话,巧妙地将“辽远”与课文中的其他句子融合起来,以此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师:也就是说,在课文的很多很多的地方,你都可以把“辽远”一词加进去,成为一个经过你改造的句子;于是我们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学习了句子的写法。 

师:大家先看课文里面一个天然的例子: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眺望,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你看,作者就把辽远和苍茫组合在一起,然后放在这个句子里面,这是原句。老师再改造一个句子你们看:草原如此辽远,草原上的风景具备了看不到与看不尽这两种特点。好吧,拿起笔,每位同学都利用课文的内容再造一个含有“辽远”一词的句子,而且融合起来就是对草原特点的描述,开始了。 

师:好,请朗读你对草原的描述。 

生1:草原是如此辽阔,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师:辽阔,也可以;老师说是“辽远”,把它改一下就行了。 

生2:草原无比辽远,它没有边际,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而给人以自由之感。

师:好,这是一个很长的句子,“辽远”一词是概述、是粗笔,然后后面就细细地写为什么辽远、辽远在何处啊,很好。 

生3:置身于如此辽远的草原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师:人在这样的环境里面是多么的局促啊!外地人来到草原,什么事情都不会干了。 

生4: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顺着那辽远的草原一直延伸至远方与天际相接。

师:嗯,辽远的草原上,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至远方。这个“辽远”可以很灵活地放在句子的各个地方。

生5:辽远的草原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 

师:从颜色的角度写辽远的草原给我们的美感。辽远的草原,它的颜色无疑的是绿啊,一直延伸到我们的视野之外。 

生6:和海一样,辽远的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师:嗯,把“辽远”和另外一件事情联系起来了,又利用了课文的原话,草原是多么地辽远啊,就像大海一样在单一中显现丰富。 

生7:行走在辽远的草原中,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师:这一个“辽远”给我们身临其境之感,行走在辽远的草原中、旅行在辽远的草原上。 

生8:草原如此辽远,因而使人有了自由和局促两种感觉。 

师:好!这两个感觉我们还可以写得更全面,辽远的草原就是给我们这样宽广的、苍茫的感觉啊。 

生9:草原的辽远不可看,只能用心去感受。 

师:多好啊,这个辽远是感受到的。因为看,它永远是那么的苍茫,就像蒙古人一样,蒙古人看草原总是眯着眼睛,他们并非想看清天地间的哪一样东西,而是想在眼里装填一点苍茫。 

生10:在辽远的草原上,可以抚摸、打滚甚至过夜,而海上则行不通。 

师:因为…… 

生10:因为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 

师:对!加个“因为”这个句子就更完整了。 

师:多美好的表达啊!现在我们再来朗读一批美丽的“辽远”句。

(教师出示课件) 

生:(读)天,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这就是辽远的草原。 

师:观察这个句子,它的写法是:先细细地描写,再概括地描写。看,天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细细地描写,然后概写一下:这就是辽远的草原。这种句子非常好看,层次分明,笔法到位。 

师:我们再来读。

生:(读)草原辽远,蒙古人前瞻的时候,总是眯着眼睛。他们并非欲看清楚天地间哪一样东西,而是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

师:又是一种写句子的方法,先概写一笔,再细细地描述。看,草原辽远,这是概写一笔;然后再细细地写蒙古人是怎样看草原的。这样一种句式和我们刚才概括的那种句式表现的是两种思维方式,同样都有表现力。继续读。

生:(读)在辽远的大草原上,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接壤。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空气中的淡蓝。 

师:看句子的又一种写法。先定向:你看在辽远的大草原上;再接着往下描述,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这又是一种写法。比如:“在我们的课室里”是定向,“每位同学都在细心地、耐心地写自己的美句”是描述。好,继续读。 

生:(读)和海一样,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就是海水,极单纯,极辽远,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师:这又是一种什么写法呢?这个“辽远”用在这里,成为描写中的一笔。极单纯,极辽远,极美丽……都是描写中的一笔,既不是总写,也不是分写,也不是概写,都只是描画了一笔。 

 评点:

这是课文教学的文意把握阶段,教师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辽远”一词进行整体感知课文的重点内容,达到既阅读课文,又进行语言表达基本功训练的目的。生动、有趣、实在。特别美妙的是随文教学之中对“句子”写作要领的讲析,深化了学生的认识。 

师:下面再进行我们的“组句成文”的活动。 

(大屏幕显示“组句成文”的要求) 

从课文中自选词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组合出一篇微型美文。 

师:请看老师的示例。老师从课文中自选词句组合的美文是“草原速写”。 

(大屏幕显示)(学生朗读) 

草原速写 

草原上,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 
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天,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 
草就是海水,极单纯,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师:多美妙的一篇短文啊!利用课文的句子来写文章,开头很漂亮,全文很有层次。而且还有一个美妙的标题:草原速写。下面,每一位同学都从课文里面找句子,然后把它们自由组合成一篇微型的文章,时间6分钟,开始吧,抓紧时间。 

生:(活动:找句子,组合成文章) 

师:紧张的工作,让我们感觉到时间过得是那样的快啊!好,每个人先轻声地朗读一下自己的作品给自己听,看怎么样,我们再来交流。 

生:(轻声读自己的文章) 

师:嗯,短、精、美!不要长。好,哪一位同学先来表述自己的创造? 

生1:《人与草原》:草原是看不到的,也是看不尽的。天如同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尽,和海一样,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在辽远而苍茫的草原上,人显得可笑,显得可悲。 

师:嗯,标题是——在辽阔的草原上,人显得多么的渺小。看,创造了一篇美文出来了。 

生2:《观望草原》: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眺望,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在草原中,眼光的每一个投射处,都没有新的景物可观。但脚下的草儿幻化出了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草原与我一样,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师:好。观看草原,把写得最好的两处地方的景色融合进去了。很聪明。 

生3:《草原》: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在草原上,人的处境感最强烈。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爱,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悲。草原上没有树,所以即使有风也听不到啸声。草原与我一样,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师:草原观感啊! 

生4: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母牛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长鬃披散的烈马用面颊摩挲草尖。脚下的草原给人以自由感,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相接,连绵不断中显示出壮阔。 

师:嗯,你的标题可以是《我眼中的草原景色》。 

生5:《我爱草原》:站在草原上,一切都显得那么苍茫,但是,草原没有华丽的浮躁、没有喧嚣的天气,它有的只是翡翠般的深碧或雾色中的淡蓝,草原没有任何突兀的景象,和海一样,在单一中呈现丰富、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在起伏不平中显示辉煌。草原给人以自由、给人以奔放、给人以希望。我的草原,我爱你! 

师:嗯,草原赞歌啊!谢谢,很好! 

生6:《辽远而苍茫的草原》: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眺望,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相接。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因而草原的风景具备了看不到、看不尽这两种特点。 

师:你这篇文章的标题可以就是两个字:辽远。 

生7: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也许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师:好,这叫草原遥思,面对草原,展开了自己的思绪,这个角度也很好。多美的表达啊!大家运用的这种奇特的学习方式,就是利用课文创造美文。 

评点:

这里是课文学习的深入阶段。教师运用“微型写作”的手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占有课堂时间进行语言学用的实践。教师的评点语言简洁精美,角度丰富,富有情趣,学生的“说”与教师的“评”相映成趣,构成了课堂上精彩的学习场面。   师:同学们学到了好本领,利用课文内容写短文。下面我们再一起来欣赏几则本课的课文短文吧。 

(大屏幕展示)(学生朗读) 

草原 

天,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 

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接壤。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空气中的淡蓝。 

和海一样,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大屏幕展示)(学生朗读) 

在克什克腾 

草原,辽远而苍茫。 

天,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 

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 

在克什克腾,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当我在草原上,不知站着坐着或趴着合适时,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 

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呢? 

师:大家看,都是课文的句子,却组合得这样的精致。这样的创造锻炼我们敏锐的思维和高层次的欣赏能力。还有一则更奇妙的表达:《观者》,它蕴含着哲理的味道,一起来读一读吧。 

(大屏幕展示)(学生朗读) 

观者

拥挤而来

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 

清浅流水 草儿簇立

坐着或趴着 

大睁着眼睛 

单纯  壮阔  有风 

衣襟被扯得飘展生响

我如长鬃披散的烈马 

背景隐退

听不到啸声 

勉力前眺, 辽远而苍茫 

在静默中观望

只有未来 

师:这里面的奇妙,就留给大家慢慢地品味了。 

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实践了一种阅读的方法:选句说话;实践了一种积累的方法:组句成文。谢谢大家,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评点:
教师顺势引出更美的一组“组句成文”的短文,将课文运用到了极致,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宽了学生视野,增加了学生的积累。 

总评: 

《静默草原》一课,余映潮老师优选内容、巧选角度,用“‘用词说话’‘组句成文’”两大板块来整合学习内容、形成教学流程。在老师的组织下,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占有时间,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进行语言学用的实践。教师关注对学生的集体训练,人人都要说,个个都要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实践的机会,都有学习的收获。整节课教学板块简明、实用、有效、雅致,课堂教学细节丰美,充分展示出“实、活、美”的教学意境,让人拍案叫绝。 



推荐阅读:

余映潮:语文教师的积累之法

支玉恒:关于语文教学,我有12条教学主张

李镇西:怎样备好一堂课?我有5条建议

李希贵:为什么阅读比上语文课更管用?

漆永祥:我对高中语文教学与写作的一点看法

黄厚江:阅读课上的“读”要追求新常态

张   华:大观念、大单元、大任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薛法根:一课需三“磨”

肖培东:什么才是老老实实教语文?

王荣生:阅读策略与阅读方法

王本华:回归教材,抓好教学,走出以刷题代替教学的怪圈


语文教育研究
发布《语文教育研究》学术辑刊相关的稿件征集、专家观点、论坛活动等内容,助力提升语文教育研究的质量与层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