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定性为“假”,是因为它建立在实打实的勤奋和努力之上,但从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角度考量,学生的提升与付出不匹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投入大量时间,最终却一无所获;可能付出巨大努力,却未有突破或提升,虽是感动了自己,实质确实在浪费时间。
当这种匹配度很低的学习结果呈现的时候,容易引发学生不良情绪产生,因为自己“明明非常努力,明明花费大量时间,明明做了很多题”,但就是不出成绩。
另有一种隐患也会存在,是来自于老师和家长的否定,他们将眼光聚焦于成绩或名次,忽略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付出,因之引发师生冲突或亲子冲突。
班级做了调查,孩子们查找个人努力却未曾提升的问题,我进行了汇总与归类,经过分析,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课堂、考试、思维、态度。
以下是自每部分精选的四条代表性表现(参考了河北衡水教育工作培训会议的相关内容)。
1.课堂一听就会,因此丢掉整理、思考、错题重做等任务;
2.熟悉的内容不听,认为已掌握,不听根本性的思路和方法;
3.课堂存疑后,决心利用课下解决,课下任务多抽不出时间;
4.课堂经常走神,无法及时止损,总是打断听课连续性。
1.做题不注重细节,不深入探讨,认为有思路就是掌握;
2.纠错不规范,错题简单归因为马虎,不探求真正原因;
3.做过的题,明知道未彻底掌握,也懒得求教;
4.没有错题本、整理本,或忽略错题的再回顾。
1.做题不会就翻看答案,错误地将“提示”理解成“掌握”;
2.题拿来就做,没看清条件,或无法提取题干的有效信息;
3.只管埋头做题,考察的知识点、思路等未认真思考;
4.将作业当成任务,不视为重点知识回炉,抄答案应付。
1.做卷子挑着做,只做顺手的题,不会的跳过去;
2.做题做半道题,稍有障碍就等着老师讲;
3.总是先完成自己喜欢的科目,不喜欢的科目拖拉或放弃;
4.一看题干太长,就认为难度大,放弃分析和思考,坐等讲解。
总体来说,学生的伪勤奋和假努力带来了学习的恶性循环,用形式的忙碌掩盖思维的懒惰,惰性引发的不良后果又引发不良情绪。
所以要解决学生伪勤奋假努力的问题要从态度着眼,从方法着手,另外需要兼顾到学生极有可能出现的情绪问题。
声明
来源:一言为师。封面图片来自微信公共图片库。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果您是家长/老师,欢迎扫码添加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