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财政的家底(2024年版)

财富   财经   2024-08-07 12:00   中国澳门  

导读:地方政府没有多余财力偿还预算外债务。


【正文】

本文聚焦31个省级行政区的财政家底。

一、整体情况:地方需要靠中央转移支付和地方政府债券才能实现平衡

(一)之前笔者曾指出,广义地方财力包括地方广义财政收入(本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等三个部分。其中,广义财政收入(本级)用以支撑广义财政支出,而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用以弥补广义财政收支缺口和到期债券。

(二)2023年31个省级行政区广义财政收支缺口合计达14.60万亿。其中,2023年全年实现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1.72万亿元,扣除对应支出后缺口为11.77万亿;实现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为6.62万亿,扣除对应支出后缺口为3.02万亿;实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为4426亿元,扣除对应支出后盈余1893亿元。

可以看出,三本账中只有第三本账略有盈余,第一、二本账的缺口均比较大。特别是从体量上看,第三本账的贡献力度有限,基本可以忽略。

(二)2023年地方14.60万亿的广义财政收支缺口主要靠中央转移支付和政府债券发行来弥补。其中,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体量达10.16万亿,弥补后缺口还余4.43万亿左右。这意味着,2023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只要达到4.5万亿左右即可。

数据上看,2023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达9.27万亿,其中扣除再融资后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达4.56万亿。显然,2023年在中央转移支付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支撑下,地方财政才实现了自我平衡。


二、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财政家底

(一)各地财政家底分化明显:经济体量大的地区财政家底不一定殷实

1、通常情况下,经济体量大的地区,其财政家底也会更殷实一些。不过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如此,如浙江的财政收入高于经济体量更大的山东、四川的财政收入高于经济体量更大的河南,上海与北京的财政收入亦明显高于经济体量更大的河南、湖北、福建、湖南、安徽、河北等地。这意味着,31个省级行政区的财政家底分化较为明显,即经济质量差异较大。

2、按财政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高到低来看,广东省以1.39万亿的财政收入高居第一,远远高于经济体量相近的江苏(财政收入0.99万亿),浙江、上海、山东、北京、四川分别位列第四至第七(财政收入分别为8600亿元、8313亿元、7465亿元、6181亿元和5529亿元)。这七个省级行政区的财政收入均超过5000亿元。

(二)经济“含财量”:上海、北京、山西、内蒙古位居前四

所谓“含财量”,是指同样经济体量带来的财政收入贡献,它代表着某一地区经济的质量(创收能力)。这里考虑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GDP”“税收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税收收入/GDP”等指标来衡量31个省级行政区的经济“含财量”。

1、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GDP”指标来看(地方平均为9.37%),经济“含财量”从高到低依次为上海(17.61%)、北京(14.12%)、山西(13.54%)、内蒙古(12.52%)、天津(12.11%)、海南(11.93%)、新疆(11.4%)、浙江(10.42%)、西藏(10.29%)、广东(10.21%)、陕西(10.17%)、青海(10.04%)等地,“含财量”较低的地区主要有广西、福建、湖北、湖南等地。

就全国口径而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GDP”达到18.53%,远高于9.37%的地方平均水平,这意味着有很大一部分财政收入被中央拿走了。

2、以“税收收入/GDP”指标来看(地方平均为6.82%),经济“含财量”从高到低依次为上海(15.06%)、北京(12.25%)、山西(9.95%)、内蒙古(9.47%)、天津(9.43%)、海南(8.84%)、浙江(8.63%)、陕西(7.97%)、广东(7.55%)等,“含财量”较低的地区主要有广西、福建、湖南、云南、湖北、河南、重庆、吉林等地。

同样就全国口径而言,“税收收入/GDP”达到14.37%,远高于6.82%的地方平均值,这意味着有很大一部分财政收入被中央拿走了。当然就经济“含财量”较高的地区来说,除经济质量相对较高这一因素外,是否为资源型地区也起着重要作用(如山西和内蒙古等)。

(三)部分地区对非税收入依赖较高:8个地区的非税收入占比超过35%

非税收入占比高低很大程度上体现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数据上看,2023年有8个地区的非税收入占比超过35%,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贵州、河北、重庆、广西、黑龙江、新疆、河南、云南等地,而吉林、福建、湖南、安徽、江西、西藏等地占比亦不低。

非税收入占比较低的地区依次为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

(四)财政三本账的缺口情况:第一本账均有缺口,第二本账仅上海无缺口

1、财政三本账分别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1)第一本账均存在缺口,无一省份能够实现自给自足,缺口较大的省份从高到低依次为四川、河南、湖南、湖北、河北、江苏、山东、安徽、广东、云南、江西等等地。

(2)第二本账仅上海不存在缺口,2023年盈余469亿元,其它缺口较大的省份从高到低依次为广东、山东、安徽、河北、四川、河南、福建、浙江等地。

(3)第三本账仅黑龙江和天津存在缺口(分别达669亿元和14亿元),其余盈余较大的省份从高到低依次为湖南、安徽、江苏、陕西、山东、重庆等等地。

2、前面已经,地方财政三本账的缺口主要通过中央转移支付、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来弥补,那么从扣除中央转移支付的情况来看,除上海和宁夏外的29个省级行政区依然均存在缺口,即需要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来弥补。三本账合计缺口从高到低依次为四川、广东、山东、河南、河北、湖南、湖北等地,而对政府债券发行需求较大的地区从高到低依次为广东、山东、浙江、江苏、河南等地。

(五)部分地区的财力对第二本账(即土地财政)的依赖较高

1、数据上看,部分地区对第二本账(即土地财政)依赖较大,如贵州、浙江、江苏、四川、上海、江西、重庆、海南、山东、陕西、湖南、湖北、河北等地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占其GDP的比例高于5%;贵州、江苏、浙江、四川、湖北、重庆、湖南等地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占其广义财政收入的比例均高于40%等。

2、有些地区的第二本账在体量上和其第一本账几乎相当,如贵州、江苏、浙江等;有些地区的第二本账在体量上几乎相当于其第一本账的50-100%之间,如四川、湖北、湖南、重庆、江西、山东、安徽、福建、吉林等地。

其中,贵州与江苏的第二本账在体量上高于其第一本账。

(六)狭义和广义财政自给率: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广东和福建等地靠前

1、从狭义财政自给率(第一本账)来看,上海、北京、广东、浙江、江苏、天津、福建、山东和山西等地均超过50%,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比较靠前;西藏、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宁夏、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新疆、湖北、海南等地区比较靠后,狭义财政自给率均低于40%。

2、从广义财政自给率率(第一、二和三本账的合计)来看,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广东、福建、山东等地均超过60%,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比较靠前;西藏、青海、黑龙江、甘肃、吉林、宁夏、云南、广西、新疆等地比较靠靠后,广义财政自给率均低于40%。

三、结语:地方政府没有余钱偿还预算外债务

(一)大部分地区的第三本账靠不住

数据上看,大部分地区的第一本账(税收财政)和第二本账(土地财政)多存在缺口,第三本账(股权财政)多存在盈余,故有一种观点认为可以用第三本账来弥补财政收支缺口。但是从数据上看,第三本账的结余体量相对较低,31个省级行政区合计才1893亿元,好一些的地区结余体量在100-300亿元之间,差一些的地区也就几十亿甚至几亿。

这意味着,将希望寄托于第三本账实际上并不是特别靠谱,起码体量上无法支撑。

(二)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含财量”较低

“含财量”代表着地区经济的发展质量,而从数据上看,“含财量”相对较高的地区主要为上海、北京、浙江、江苏以及其它一些资源型地区,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含财量”实际上并不高,这可能才是地方财政压力的根源。

(三)中央转移支付和地方政府债券只能勉强帮助地方政府实现广义财政收支支平衡

前面已经指出,如果没有中央转移支付和地方政府债券给予支撑的话,31个省级行政区中无一个地区能够实现自我财政平衡,包括上海和北京;而考虑到中央转移支付后,全国亦仅有上海能够实现财政平衡。

数据上看,2023年31个省级行政区的广义财政收支缺口高达14.60万亿,中央转移支付和地方政府债券分别弥补10.16万亿和4.45万亿,填补了对应缺口。这意味着,考虑到中央转移支付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后,广义财政收支缺口才勉强得以弥补。

(四)地方隐性债务只能靠地方政府加杠杆来还

由于地方广义财政支出具有刚性,而中央转移支付和新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基本全部用来弥补广义财政收支缺口,这意味着地方政府是没有余钱来偿还隐性债务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若想要地方政府偿还隐性债务,只能通过提高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额度的方式来实现,即地方政府加杠杆。考虑到,每年新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有其限额约束,意味着地方政府在偿还其隐性债务时只能寄希望于政策的放开。

当然,市场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兑付信仰,也只能寄希望于地方政府加杠杆以及存量债务的永续和逐步压降体量,而这些均需要再融资政策给予支持。

附件:31个省级行政区财政数据(底表)

…………(见星球)

欢迎加入知识星球,有货有料有依靠,包含全部公众号文章的完整电子版(含被删文章)及其它有价值的观点与信息,且通常会早几天在星球发布、内容也会更完整。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发布当日的判断。本公众号中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本公众号所载信息均为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投资意见或建议。

本公众号对所载原创内容保留一切权利,未经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发表或引用本公众号所载的任何原创内容。如征得本公众号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梧桐樹智庫,且不得对相关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梧桐樹智庫
出戶方知是黃葉,更無一片在梧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