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压一切套利空间

财富   财经   2024-08-20 12:01   中国澳门  

导读:不要有“何不食肉糜”的心态,要尊重银行业主动优化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努力,要理性客观看待银行投资公募基金、非标资产。

【正文】

一、被辟谣的公募基金“小作文”扰动市场

(一)2024年8月15-16日,与公募基金有关的“小作文”再次扰动市场。具体看,

1、据传审计署在检查头部的13家公募基金后,准备下发文件取消利率债基金、信用债基金的免税制度。

2、据传监管要求国股行赎回部分委外货基,江浙一带的农商行被要求压降基金规模。

3、据传江浙的监管部门要求公募基金纳入SPV,明确行内SPV+公募投资规模合计不能超过总资产的2.5%(预警线)、5%(重点预警线),并进行季度监控。

据悉,杭州、温州、金华、湖州等地区的农商行已收到监管要求,部分投资基金规模较大的银行面临压降的问题。

4、据传监管部门窗口指导部分公募机构,限制其旗下纯债基金配置7年期国债。

(二)总结下来看,上述“小作文”的要点实际上就三个,一是取消公募基金免税政策,与理财等其它资管产品一致;二是限制投资公募基金的比例;三是限制公募基金投长债的比例。不过8月15日晚间,监管部门进行了辟谣,从辟谣的内容来看,大致有以下要点:

1、取消公募基金免税的“小作文”不实,这主要是因为取消公募基金免税的政策流程比较复杂,涉及到财政税务等部门,不在审计署和金融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范围内。故虽然这个“小作文”从中长期来看有合理性,但短期内快速落地的可能性较小。

2、限制对公募基金投资比例的“小作文”半真半假,据悉确有部分地方性银行投资公募基金受到监管层面的指导,这和限制部分银行投资类业务的逻辑是一致的,可能性较高。

3、从近期市场情况来看,限制公募基金投资长债的比例也有一定真实性。


二、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表现最为亮眼:今年以来规模和比重快速攀升

(一)近年来,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的规模呈快速上升态势,尤以债券型基金最为明显。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8月16日,债券型基金与货币市场基金净值分别达到10.67万亿和13.19万亿(合计达23.86万亿),贡献了全部基金值的35%和43%(合计达78%)。且从趋势上看,2018年四季度以来,债券型基金占比呈快速趋势,由不到14%上升至目前的35%左右,净值也增加了5万亿左右。

(二)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货币市场基金与债券型基金分别成为表现最亮眼的两类基金,引发市场和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根据Wind数据显示,

1、今年二季度以来,股票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净值分别微增0.01和0.7万亿、混合型基金净值微降0.14万亿,净值大增1.34万亿的债券型基金成为表现最亮眼的一类基金。

2、今年一季度,债券型基金净值仅增0.29万亿,和股票型基金的0.26万亿,好于混合型基金(下降0.24万亿),而货币市场基金在今年一季度大幅净增1.21万亿。

今年以来,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净值分别增加1.63万亿和1.91万亿(合计达到3.54万亿),成为表现最亮眼的两类基金(同期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净值分别增加0.27万亿和下降0.38万亿)。


三、银行投资公募基金、SPV的规模有多大?

(一)根据中基协的口径,银行投资公募基金的规模可能在8-9万亿之间

1、根据中基协2023年年报,截至2022年底,

(1)机构投资者(除养老金)外,来源于银行的资金(含自有资金及其发行的资管产品)占整个公募基金资金来源的27.19%,而机构投资者持有债券基金规模的比例高达88%。

(2)债券基金固定收益投资85277亿元、银行存款1023亿元、权益投资1547亿元,而金融债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券、企业短期融资券、可转债、国债和同业存单占公募基金债券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61.2%、16.39%、9.77%、4.55%、2.51%、1.85%和1.71%。其中,纯债基金和普通债券型基金的杠杆率分别为1.26倍和1.21倍。

2、按上述比例,可以简单推算公募基金中来源于银行的资金大约为7万亿。这7万亿中,金融债券、国债的规模分别约为5.2万亿和0.16万亿。

不过这仅是2022年底的数据,2023年以来,全部基金净值增加5.2万亿左右,其中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净值分别增加约3万亿和2.7万亿。因此,如果假设其中的30%左右由银行贡献,则意味着银行投资公募基金的规模应该在8-9万亿之间。

(二)根据财报数据,银行投资基金和非标资产的规模分别在7万亿和5.2万亿左右

笔者通过查询上市银行及部分头部银行的2023年财报,也可以大致得出银行投资公募基金和非标资产的相关数据。具体来看,

1、57家银行投资公募基金的规模合计达到5.63万亿(2023年底),而其总资产和金融投资分别为302.24万亿和88.22万亿,按此可大致推算整个银行业投资公募基金的规模应在6.87万亿左右,即约合7万亿。

2、56家银行投资非标资产的规模合计为4.25万亿(2023年底),按此可大致推算整个业投资非标资产的规模应为5.20万亿左右。换言之,截至2023年底,银行业投资公募基金、非标资产的规模合计应为12.59万亿。

3、进一步看,银行业投资公募基金、非标资产的体量主要集中在股份行与城商行两类群体中,如股份行投资公募基金和非标资产的规模分别为2.78万亿和2.03万亿,城商行投资公募基金和非标资产的规模分别为1.83万亿和1.66万亿。

(三)投资公募基金占比超过5%的银行有14家、超过3%的银行有27家

1、数据上看,2023年底投资公募基金规模占总资产的比例超过5%的银行有14家,从高到低依次为宁波银行(7.62%)、南京银行(7.61%)、贵州银行(7.54%)、长沙银行(7.48%)、江苏银行(7.29%)、青岛银行(7.2%)、上海银行(6.89%)、青岛农商行(6.74%)、兴业银行(5.77%)、成都农商行(5.75%)、苏州银行(5.74%)、泸州银行(5.72%)、江西银行(5.38%)和徽商银行(5.2%)。另有13家银行的基金投资规模占比超过4%,从高到低依次为甘肃银行(4.95%)、天津银行(4.83%)、浦发银行(4.83%)、哈尔滨银行(4.73%)、杭州银行(4.71%)、浙商银行(4.69%)、北京银行(4.68%)、中信银行(4.65%)、苏农银行(4.64%)、华夏银行(4.58%)、光大银行(4.38%)、贵阳银行(4.31%)、恒丰银行(4.18%)。

2、数据上看,2023年底投资公募基金、非标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超过8%的银行有23家,从高到低依次为兴业银行(18.85%)、邮储银行(17.59%)、浦发银行(15.51%)、中信银行(14.37%)、光大银行(13.77%)、华夏银行(13.08%)、北京银行(12.49%)、南京银行(12.08%)、徽商银行(11.98%)、建设银行(11.08%)、江苏银行(10.84%)、招商银行(10.63%)、宁波银行(9.79%)、平安银行(9.78%)、上海银行(9.4%)、浙商银行(8.99%)、渤海银行(8.96%)、交通银行(8.85%)、民生银行(8.75%)、工商银行(8.61%)、盛京银行(8.27%)、杭州银行(8.18%)、哈尔滨银行(8.02%)。

3、已经公布2024年半年报的三家银行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确实在基金投资方面加大了配置力度,如平安银行、江苏银行与南京银行截至今年上半年的基金投资余额分别达到1985亿元、3635亿元和1971亿元,较年初分别增长20.17%、46.56%和13.18%,远远高于其对应的规模增速。


四、两个问题的讨论

(一)银行为什么选择通过公募基金去投资债券?

理论上来讲,如果要投债券的话,银行自己也可以投,且银行的投资能力不一定会比基金差,那为什么会选择通过公募基金来投债券呢?原因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1、公募基金投资债券可以豁免缴纳增值税和所得税,这对银行来说是一笔非常可观的增厚收益路径。按照目前25%的所得税率(针对利息收入)和 6%增值税率(针对价差收入)来简单计算的话,通过公募基金通道可以帮助收益提高30%左右。

2、通过公募基金这一通道不仅可以突破集中度限制,还可以通过加杠杆、信用下沉等方式增厚收益,这些都是在银行内部难以实现的。

显然,在税收方面,和其它资管产品相比,公募基金具有明显优势,其除主要承担铁道债和信用债(不含地方金融债、同业存单等)利息收入的增值税外(税率为3%),其它债券标的均不需要缴税;而其它资管产品仅能豁免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同业存单等标的利息收入的增值税以及国债、地方政府债券等标的利息收入的所得税。

实际上,从各银行财报披露的信息来看,其免税收入主要包括中国国债利息收入、公募基金收入和境内公司股息等部分,且数值上看还比较高。例如,江苏银行在其2024年半年报中便披露免税收入主要包括国债利息收入、地方政府债利息收入、基金分红等部分,而南京银行今年上半年的免税收入则达到19.19亿元。

(二)监管部门为什么限制银行开展公募基金投资?

前面已经分析了银行配置公募基金的动机,那么监管部门为什么会限制银行开展公募基金投资呢?我想这里面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1、银行是公募基金中的主要机构买盘,大量买盘集中在公募基金容易加剧羊群效应,不利于人行进行调控。

2、公募基金本身属于投资类标的,银行加大公募基金配置相当于挤压了对应的信贷投放空间(人行这样认为),与政策导向不符。

3、银行从自营转向委托投资,存在监管套利倾向,不符合政策导向。

4、银行投资公募基金多数属于定制型,具有一定通道属性,容易破坏市场生态。

5、投资公募基金的银行大多属于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等群体,并非国有大行,人行对这三类群体进行限制不会产生大的问题。

五、结语

(一)在为什么投资和限制投资公募基金方面,银行与监管部门的出发点有明显差异,前者主要是为了获得免税效应下的无风险收益,根本原因是资产端欠配所致;后者则认为银行主要是出于监管套利目的。

(二)特别是,数据上看,投资公募基金和非标资产占比较高的银行以股份行和城商行群体为主,这无疑会加剧监管部门的严厉倾向。毕竟从监管部门的角度来说,凡是股份行、城商行占比较高的领域,可能多多少少都会存在一些问题,这是近些年一直存在的一个偏见。

(三)一直以来,监管部门希望银行能够主动去挖掘信贷投放需求,并在政策上越来越体现出强制性与引发性,这对中小银行来说显然压力比较大。因为,在当前信贷需求不足、资金供给总体过剩的情况下,如果按照监管部门的思路,中小银行的生存空间将会在国有大行的挤压之下越来越窄,甚至可能会面临生存危机。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小银行主动加大对非信贷类资产的配置是非常合理的选择。

(四)但是近年监管部门对中小银行投资类资产的比例也进行了限制,在限制金融投资占总资产比例上限的同时,还对金融投资的结构进行限制,如信用债投资、非标资产投资占总资产的比例不能超过一定比例等等。现在,监管部门在前述系列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制银行对公募基金的配置比例,意味着后续较长一段时期中小银行的资产端几乎已被锁住,自由伸缩或进行资产负债结构优化的空间越来越窄。

(五)笔者认为,对于中小银行加大投资类资产的配置这一现象应客观看待,这是中小银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拓宽自身生存空间的市场化选择。如长三角较为优质的一些地方性银行,其金融投资占总资产的比例便普遍高于40%。

(六)为此,监管部门应有效区分套保、套利与投机之间的差异(即套保、套利是市场化结构),应合理看待中小银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稳定息差所作的不懈努力,在对国有大行及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的监管过程中应有所区分,甚至向中小银行有所倾斜。

附件:61家上市银行基金投资、非标投资规模及占总资产的比例

…………(请参见星球)

欢迎加入知识星球,有货有料有依靠,包含全部公众号文章的完整电子版(含被删文章)及其它有价值的观点与信息,且通常会早几天在星球发布、内容也会更完整。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发布当日的判断。本公众号中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本公众号所载信息均为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投资意见或建议。

本公众号对所载原创内容保留一切权利,未经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发表或引用本公众号所载的任何原创内容。如征得本公众号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梧桐樹智庫,且不得对相关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梧桐樹智庫
出戶方知是黃葉,更無一片在梧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