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
历史春秋网总编辑陆弃新书《陆弃说古代人物小史》、《陆弃说古代生活小史》近日出版发行!!欢迎各位朋友大力支持,原价分别48、42元,现在购买可享受两册合买八折价包邮(72元包邮价),(前100名)可获陆弃签名版,福利多多,不容错过……
客服微信:
长按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其中要特别说一下的是“城墙”,受影视剧的影响,很多人以为城墙就是城门边上的一小段,这是大错特错的。古代的城墙,是要把整座城给全部包围起来的。
和我们现在的城市不一样,现在的城市是开放式的,交通四通八达,想要出城,有县道,有国道,有高速,最不济,也可以从田间小路出去。但是,在古代,想要出城,只能走东南西北四个城门。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就要知道,“城”,是如何产生的。
远古时代,人们以采集,狩猎为生,没有固定的居住地,后来,随着农业的产生,人们开始定居下来,逐渐形成了大小不同的部落。
有的部落勤劳一些,就有多多余的粮食,猎物,有些部落人口多,粮食不够分,猎物不够吃,那怎么办?抢丫的呀,于是,部落之间的战斗爆发。
这种战斗,往往是突然发生的,也许你正大口的啃野味,敌人就打到门口了。因为大家都是开放式居住的,只有领地的概念,而没有任何防御工事。
后来,部落首领就琢磨着在领地的四周盖一圈墙,然后派人在城墙上警戒,这样,敌人就不能搞突然袭击了,于是,古老的“城”就逐渐形成了。
也就是说,古代的“城”,就是为了防御敌人而产生,因此,他必须要有一整套完整的机制,来防止有人随意的出入。
城,不是谁都能住进的,必须是首领的家人,亲戚才能居住,这些人被称为“国人”,而其他的奴隶们,只能生活在城外的荒野之地,这些人,被称为“野人”。现在还有人自称是“乡野之人”,就是从那个时候来的。
《吴越春秋》称:“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
城,有大有小,天子居住的叫“王城”,被称为“京”,诸侯居住的叫“都城”,被称为“国”,大夫居住的叫“邑”。
春秋战国时期,往往一座城,就是一个国,当然,那个时候的“国”,和现在国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左传》中记载:
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不是所有围起来的地方都能叫“城”,只有供奉宗庙先君灵位的地方,才能叫城,既然有“先君”,那一定是诸侯生活的地方,因此,只有诸侯居住的地方叫“城”,其他大夫们居住的只能叫“邑”。
随着“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些比较大的“城”,比如唐朝时期的长安城。
长安城内,居住着上百万的人口,除了皇上的皇宫,皇城外,就是普通百姓居住的地方,这些地方被划分为生活区和商业区两大块。
生活区,被划分为若干个小的“坊”,每个坊,就是一个独立的小区,到了晚上,坊的大门也是要关闭的;商业区,被划分为“东西两市”,“市”,就是货物交易的地方,百姓们白天可以在这里买卖东西,晚上也是要关闭的。
我们现在说的“城市”,其实是两个概念,“城”代表是居住的地方,“市”代表是买卖东西的地方。
古代打仗,我们一般称为“攻城略地”,城,是首先要占领的地方,因为占领了一座城,就像有了一个根据地,可以补给粮食,补充兵源,另外就是可以“守城拒敌”。
因此,城,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拒敌措施。
首先,在城外要有条护城河,河的宽窄不一,视城的大小而定,一般越大的城,护城河也越宽。
比如北京紫禁城外最有名的“筒子河”,就是皇宫的护城河,宽52米。当然,北京城不止这一条护城河,它只是最核心的皇宫的护城河,在皇宫之外,还有皇城护城河,内城护城河,外城护城河,分为4重。
护城河最宽的,是襄阳城的护城河,平均180米,最宽处达到250米。护城河的水一般都是活水,从其他河中引流过来,然后再流到其他河中。
其次,就是重中之重的城墙和城门。
城墙的高度一般在8-10米,宽度一般在10-30米,说是“墙”,其实就是围绕着城市外围建了一个“双向四车道的高架公路”。
城墙每隔70米的距离,就会修建一个凸出来的位置,宽10米左右,凸出8-20米左右,被称为“马面”,这个位置,一般用来射击弓箭,投下大石块用。
城墙上常年都有士兵巡守,除非敌人攻城,一般人想要翻越8-10米高的城墙,成功率几乎为0。
城门,是一个城市中唯一的出入口,通常会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会修建,但是不一定是4个门,比如北魏洛阳城门是十三个,隋唐洛阳城门是十个,明南京城门是十三个,清北京内城门是九个。
为了防止敌人攻破城门,古人还在真正的城门前设置一个“瓮城”,瓮城前再修筑一个城门,以迷惑敌人。
瓮城通常不会在真正的城门的正前面,而是在侧面,形状呈半圆形,高度与真正的城墙高度一致,两边与城墙相连,一旦不小心走进了瓮城里,就会被“瓮中捉鳖”。
这些,只是保护城池的“硬件”,另外还有一些“软件”。
首先,唐朝之前的“宵禁”制度。
宵禁制度,据说起源于西周,一直延续到唐朝结束,我们以唐朝为例。
唐朝的宵禁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坊内的宵禁。每个坊就是一个小的生活区,设置“坊正”一人,类似于现在的社区主任,负责管理“坊门”的开关,到了晚上,坊门就要关闭,所有人都不能出去。
当然,调皮捣蛋,不服从管理的人也是有的,为了防止有人不服从管理,每个坊设置了一个“武侯铺”,有十几个人手,类似于现在的“片警”。
第二个层面,是市的宵禁。唐朝长安城内设置有东西两市,是百姓们买卖东西的场所,那个年代,没有临街商铺,也没有街头小超市,生活区就是纯生活的地方,买卖东西,必须到东西两市去。
到了晚上,东西两市也必须停止交易,所有人员回到自己所居住的“坊”,
第三个层面,是城的宵禁。宵禁之后,在长安城内会有无数的“金吾卫”来执行巡夜任务,所有人都要“持证上岗”,否则也可能会被当成可疑人员,抓起来打屁股,那是最轻的惩罚。
当然,如果你有紧急公务,婚丧嫁娶,也是允许通行的,不过,必须要有官府开具的证明,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非必要,不出门,确需出门的,要到社区开证明去”。
因此,一个普通人,如果要想在夜晚城门关闭的情况下出城,首先你要躲开夜巡人员的眼睛,来到城墙下后,你还要翻越10米高的城墙,中间得保证不能惊动城墙上的士兵,翻过城墙后,你还要会游泳,才能游过几十米宽的护城河。
这种难度,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那种说“走野外小路出城”的人,是典型的现代人思维,他们对古代的城池是没有任何的了解,才会有这种可笑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