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
历史春秋网总编辑陆弃新书《陆弃说古代人物小史》、《陆弃说古代生活小史》近日出版发行!!欢迎各位朋友大力支持,原价分别48、42元,现在购买可享受两册合买八折价包邮(72元包邮价),(前100名)可获陆弃签名版,福利多多,不容错过……
客服微信:
长按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苏淮分省”是指光绪三十年(1904)清政府施行的一项改革行政区划的举措,其内容是将原江苏省(江宁府、淮安府、徐州府、扬州府、通州、海州、苏州府、松江府、太仓州、常州府、镇江府及海门厅)分为江淮省(江宁府、淮安府、徐州府、扬州府、通州、海州)和江苏省(苏州府、松江府、太仓州、常州府、镇江府及海门厅)。自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905年1月27日)政务处议设江淮巡抚开始至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十七日(1905年4月21日)清政府明发上谕裁撤江淮巡抚设置江北提督止,前后仅存三个月。省制变革历来为朝代大事,然而“苏淮分省”存在时间之短,耐人寻味。本文意在通过探索“苏淮分省”过程,理清构成此事件各个小事件之间的关联,探寻事件的本质。光绪帝统治后期,漕运衰落,海运兴起,漕运总督及其所属基本成为闲职。时值清末新政之际,漕督及其所属又是冗官、冗员,这暗示着清政府必定会在漕运上有所动作。光绪二十八年,漕督陈夔龙上陈请裁漕运总督一职,以符合新政裁汰冗员之精神。“今屯卫已裁,漕务无事,虽防务河工原属重要,究与本缺名实不甚相符,漕督一缺应否裁撤”。此事清政府未允准,原因正如陈夔龙所说仍是需要管理河务防工,清政府打算等裁撤屯卫事宜后稳妥后再行商议。值得一提的是,清政府当时不裁撤漕督还另有原因,一则苏北地方盗匪繁多,漕运总督这一大员坐镇苏北又兼管剿匪事务,虽与漕督之名不符,但于实际治理大有裨益。二则漕运总督虽不可不裁,但缺乏契机。光绪三十年,周树模再次上奏:“丁粮一例归州县经征,各省粮道亦次第裁减,漕督无官可辖,体制极崇”,请求裁撤漕运总督。在经政务处商议后清政府决定裁撤漕运总督。裁漕与江苏的治乱息息相关,漕督裁撤后,苏北无大员坐镇,江北盗匪横生怎么办?这是清政府所要考虑的事,也是苏淮分省的“引子”。自康熙六年(1667年)完成江南分省后,江苏省政区规划已经趋于稳定,行政体制也已趋于成熟。不过,晚清政府还是“饶了个弯子”,施行“苏淮分省”,起因何在?第一,张謇上奏徐州建省,引导清政府设立江淮省。结合张謇在甲午战争前为抗御日本侵略,主张废朝鲜独立,改为清廷之郡县的观点,说明其有改变政区以应变的偏爱。在裁撤漕运总督之际,于周树模上奏裁漕之时,张謇写《徐州应建行省议》,请求徐州建省。其大意如下:二,将江苏的徐州、海州,安徽的凤阳府宿县、颍州府蒙城、亳州,河南省的归德府,山东省的沂州府、曹州府等45个州县组合成为新的徐州省。三,徐州建省有诸多好处。德国铁路交织于山东,英国战舰占据长江。若列强南北扩张,徐州居中且有险地,又有民风强悍,如果徐州建立行省,可以阻隔列强扩张。一是简化行政。漕督裁撤后未尽事宜,由徐州行省各级官员兼理,不必添设一官。二是利于军事。综合徐州及周边地方大都民风彪悍,可募人练兵;荒地辽阔,牧马植树足以御敌。此折和周树模的裁漕折上陈到督办政务处议奏,政务处自然不会得罪山东、河南、安徽的巡抚大员,考虑现实情况:漕督不可不裁;苏北伏莽素多,无官吏弹压不可行。因此决定参照张謇的简化行政的说法,决定设置江淮省。其部分原文如下:该修撰请在徐州建设行省,亦以裁撤漕督为言。徐州在江苏,地居最北。若于平地创建军府,既多烦费,所请分割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四十余州县,亦涉纷更……宋及金元之际,则徐已降为散州。至明以来,则注重淮安……漕务虽已改章,地方实关重要,与其仍留漕督,徒拥虚名,不如径设巡抚,有裨实用。拟将漕运总督一缺,即行裁撤,改为巡抚,仍驻清江。照江苏巡抚之例,名为江淮巡抚……一切廉俸饷项,均仍其旧……应将江宁布政使及其所辖之四府两州全归(江淮巡抚)管理,巡抚所驻,既为省会。很明显,张謇的《徐州应建行省议》是清政府设置江淮省的推动力。只不过清政府驳回了张謇的建议,先转而设置江淮巡抚。第二,漕督裁撤后,清满洲镶白旗人恩寿赋闲,身在政务处当职的“儿女亲家”奕劻鼎力相助。“是直向清外部责问其卖送汉人矿产之罪矣,奕劻知张犹有惠顾汉人之志,不可骤夺。于万难筹划之中,忽得一举两全之计,其亲家公恩寿尚滞官京师,曾欲为设江淮省安置之谋”。此种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恽毓鼎日记中记载“恩寿者,首府庆亲王之儿女亲家,历任封疆,无治行,由苏抚移漕督,锐意欲复巡抚任,以窥两江之席,政府此举,实为恩地也”。申报记者评论,“恩寿抚江苏无状,迁漕督。漕督者,名崇而实无事,凡疆吏宜放弃而得政府爲之奥援,类迁是职,恩之一转移而为淮苏也,政府之为恩计者可谓至矣”。至此,应该很明白了,这个江淮省,是因人设岗而已。恩寿在得到奕劻的“奥援”之后,得到江淮巡抚一职,而清政府也默认了这一举措,在颁布江淮建省谕令的第二天,任命恩寿为江淮巡抚。荫亲之举在古代并无不妥之处,可任用恩寿为江淮巡抚,却显得极为荒诞,这与恩寿为人有关。恩寿,在百度词条中零星记载其出身及生平经历,并多着墨于介绍其与“苏报案”的关系。这些只言片语只能简单的了解恩寿,却不能看清他的为人。笔者查阅资料发现,恩寿此人有以下特点:一是人品欠佳。与其叔父小妾行违背人伦之事,有书记载,“当恩在苏抚日,其叔景星由福建将军他调;景有妾某氏,沪上名妓也,恩久垂涎,未得间。适景过沪,恩迓入署,留连数月;景出,恩私焉。二人爱情甚密,顷刻不离,久之渐漏消息;景觉侦之,双双鸳鸯弋焉;恩跽而受杖,景将妾处死,此事江南官界皆知”。二是喜好争权,欲夺两江总督之位。“恩恃有奕劻奥援也,自言指顾两江到手,会江督李星锐出缺,宁藩李有棻就近兼权,而不及恩;恩怒,怂恿奕劻借机罢之。未几竟为周馥得,周有项城(袁世凯)力,恩无如何也”。袁世凯扶助周馥也见于时事评论中,“署理两江总督李兴锐卒,政府命山东巡抚周馥继其任。一时论者颇生异议,以为周乃直督袁世凯之党,袁阴欲夺尽东南各督抚之权,以收集权中央之效”。对于恩寿垂涎两江总督之位,上文也有提及。三是卖官鬻爵。恩寿任陕西巡抚时,“陕抚一缺,每年所得俸银一万余两。自恩寿抚陕,大肆勒索,每一州县缺出,空悬数月,视金之多少,以为进退”。四是贪牍无状,败坏吏治。在江苏任职期间,贿赂公行,使苏省吏治败坏。招降土匪,任命为官。将这样的人设任命为封疆大吏确实荒诞。因而有申报记者评论恩寿出任江淮巡抚,“以裁撤漕运总督恩寿为淮抚,重淮乎?直弃淮而已”。虽有万般千番不愿,事实是恩寿走马上任江淮巡抚。在他到任之初,伴随恩寿新官上任的兴致,江淮地面也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恩寿也进行了相应的工作安排。然而一场反对江淮建省的浪潮正在悄然掀起。光绪三十一年正月,御史陆润庠联名除总宪及陆伯夔、外部陈右丞名侃、内阁吴学士郁生外,所有苏籍在京三四品京堂上奏,请求收回成命。光绪三十一年二月,恽毓鼎领衔,联合翰林院侍读延清、翁斌孙,侍讲于齐庆、吴荫培,兵科掌印给事中徐士佳,京畿道监察御史汪风池,一众三四品官员,上奏《敬陈苏淮分省四弊折》反对分省。同月,两江总督周馥从军事、经济等方面上奏,请求收回成命。而后,张之洞亦上奏反对“苏淮分省”。众人说法大同小异,无非是行政方面,江淮巡抚辖地过小,力量薄弱,遇有大事,怕力不能及;经济方面,现财政见绌,新划行省一切事项均需别开生面,无异于雪上加霜。原来赋税江苏按大省缴纳,分省后,江苏省仅及中省,江淮省只能称为小省,不利于赋税;军事方面,沿江匪患众多,又是两省边界,若有剿匪事宜,两省相互推诿,贻误战机,后患无穷。对于他们接连上奏的原因,有出于情感上对于江苏分立两省的不舍之说。笔者看来还有两个原因,一是在于公忠体国之心,二是时任两江总督的周馥还暗含有被分权的不快之情(原两江总督辖江宁府、淮安府、徐州府、扬州府、通州、海州,现分割给江淮巡抚管辖)。不管原因如何,他们的目的就是撤销江淮省。据政务处查,“说贴主苏淮不必分省另设大员者四十一件,主专裁淮抚者三十二件,主苏淮仍议分省暨复设漕督者共十件”。裁省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京官还是地方封疆大吏都给予了清政府不小的压力,在他们接连攻势下,清政府不得不作出妥协让步,采纳了周馥折中在江北设置提督的建议。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十七日,清政府根据政务处所拟定办法,颁布上谕,“苏淮分省,于治理既多不便,著即毋庸分设。江淮巡抚,即行裁撤。所有淮扬镇总兵,著改为江北提督,以资镇摄”。“苏淮分省”是一场闹剧,任用恩寿为巡抚更是十分荒诞。不可否认,在古代荫亲、捐官等皆是司空见惯之事,也免不了有恩寿此类蠹虫的存在,而这也是清政府乃至每个封建王朝末期的通病,任人唯亲,唯“钱”是举,加速了王朝灭亡。“苏淮分省”反映出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博弈。博弈过程中清政府明显处于弱势的一方,在反对派官员的不断攻势下最终妥协。这也反映出了地方权力的增大,中央权力式微。当然此事件并不能称作典型,最为典型的当属东南互保,抗旨不遵。清政府当然不希望产生这样的局面,所以清末开始削夺地方权力,但这已经是回天乏术,并且在削夺过程中又培植了新的反对派——北洋集团,最终导致自己的灭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何收放地方的权力,维持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平衡关系于今依然很有借鉴意义。从防患未然的角度看,便不得不提清末的这一“新政”,断不能像清政府一样“洞漏了才开始找补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