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患者被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时,十分担心会癌变,也因此会变得的恐慌。那么,该如何对其萎缩部位进行判断和临床治疗呢?
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一疾病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是胃癌的一种重要的癌前疾病。
CAG分为A型与B型两个独立的类型,A型又称为自身免疫性胃炎(AAG)AAG在临床上较为少见;最常见的是B型萎缩性胃炎。
随着年龄的增长,本病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病变程度也越重,胃癌高发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比低发区高。2014年统计结果显示,CAG的检出率达到31.36%。
胃镜检查及活检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胃镜诊断应包括病变部位、萎缩程度、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的程度。
内镜下,CAG表现为3个特点:
1.正常胃黏膜的橘红色色泽消失,代之以灰色;
2.萎缩的胃黏膜明显变薄,与周围的正常胃黏膜界限明显;
3.萎缩处因黏膜变薄,黏膜下血管分支清晰可见。
AAG确诊主要依赖血清学、内镜检查和胃黏膜活检组织病理结果,其中胃组织活检病理一般被认为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
胃癌的发展路径,一般是:
研究表明,萎缩性胃炎与胃癌关系密切;有超过90%的肠型胃癌,是萎缩性胃炎发展而来;所以,控制萎缩性胃炎继续进展,是预防胃癌重要的手段。
从胃癌的发展过程来看,胃黏膜的变化,通常,先发生慢性浅表性胃炎,再进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然后,发生肠腺上皮化生,以及上皮内瘤变,最终,形成癌症。
萎缩、肠化属于癌前疾病;而上皮内瘤变,则属于典型的癌前病变;在最新的指南中,高级别的上皮内瘤变,已经归入早期癌症行列。上皮内瘤变,也称异型增生,是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改变,是肿瘤生长的起始阶段,可以分为不同的级别。
肠腺上皮化生,简称肠化,是本来应该属于胃黏膜的地盘,出现了肠黏膜,在胃镜下观察,表现为胃窦的灰白色隆起。
重度的异型增生,在短期内发展为胃癌的风险较高。
肠化和上皮内瘤变,是做胃镜检查时,取出活检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得出的诊断。通常认为,局灶性萎缩性胃炎5年至10年内,癌变率约为3%至5%;10年以上,癌变率超过10%。
从病理分型来看:
轻度异型增生,10年内的癌变率为2.5%至11%,
中度异型增生,10年癌变率为4%至35%;
重度异型增生,10年癌变率为10%至83%。
其中,重度肠上皮化生、重度不典型增生、癌胚抗原阳性者,癌变率更高。
以前医生们认为,萎缩性胃炎是无法逆转的;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只要及时发现,早期干预,消失或者减少的腺体可以恢复,从而实现组织学上的逆转。
所谓早期干预,就是在发生不典型增生前,一旦进展到不典型增生,就很难逆转了。
防止萎缩性胃炎胃癌化的4项措施
轻度异型增生者,每隔6个月,随访检查1次。 中度或重度萎缩,或者伴随肠化生者,每年至少随访检查1次。 重度异型增生者,应该立即做活检及病理检查。
声明:*本文仅提供信息参考,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