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上了年纪,自然而然记性就会变差,明明是才发生的事情,怎么也想不起来,即便他人作了个前情提要,仍然茫然不知。
有人说,心主神明,心血干涸,神失所养,乃健忘之本;
也有人说,肾为先天之本,肾水枯竭,先天有失,乃健忘之源。
其实吧,都说对了一半,
在中医看来,心五行主火,肾五行主水,水火看似相克,其实相克而妙在相生,心必藉肾以相通,火必得水而既济。
如果只是单纯的补益心中之血,而不去填益肾中之精,即便是心血充足,而肾精依旧枯竭,只能改善一时之健忘,长此以往,健忘必然反复,反过来也是一样的道理。
因此,养心而补肾实为治疗健忘的第一步。
中医还认为,心肾交而智能生,心肾离而智能失。一个人的耳聪目明并非生于心肾,而是生于心肾相交。肾水资于心,则智能生生不息;心火资于肾,则智能亦生生无穷。
所以说,治疗健忘的第二步,就是要交通心肾。
今天和大家介绍一个养心补肾,交通心肾的方子——生慧汤,出自清代名医陈士铎的《辨证录》。
生慧汤:远志10g、菖蒲10g、茯神10g、人参3g、生枣仁20g、柏子仁20g、熟地15g、山茱萸20g、白芥子6g。
古人取名是非常讲究的,远志之所以取名远志,是因为古人觉得,服药后,可以志向高远,智慧增益,《千金翼方》也将远志放在治疗健忘的首位。
远志,苦辛性温,性善宣泄通达,入心、肾、肺经。
远志既能开心气而宁心安神,又能通肾气而强志不忘,为交通心肾、安定神志、益智强识之佳品。
《本经》:"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
《药性论》:"治心神健春,坚壮阳道。主梦邪。"
此外,远志具有辛温之性,具有发散的作用,因此,它可以推动肾水上行,让心肾相交,水火并济,形成一个完美的闭合回路。
菖蒲,因为它老长在溪边的岩石缝里,所以也叫石菖蒲。
石菖蒲和远志一样,也是味辛温偏苦的药材,
辛能发散,苦能燥湿,温可通脉,加之石菖蒲本身就有一股特别的香气,善于走窜,
因此,我们说,石菖蒲具有开窍醒神,化湿,豁痰,辟秽之功效,把体内郁闭不通的孔窍都打开。
石菖蒲入心经,可开心窍,具有醒神益智、聪耳明目的功效,多用于治疗健忘症。
《本经》:"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
《别录》:"聪耳目,益心智。"
石菖蒲还入胃经,又具有芳香之气,香可以醒脾开胃,化解湿浊中阻,
而中焦一被打通,石菖蒲可自上而下带着心火向下温熙肾水,这不正好与远志向上推动肾水想呼应吗?
因此,在治疗心肾不交诸证时,常常会看到远志搭配石菖蒲,一上一下,有条不紊。
茯神,味甘淡,性平,
茯神主入心经,尤善宁心安神,常常用于治疗心悸、失眠、健忘等症。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茯神有很高的评价,“后人治心病必用茯神。”
一提到人参,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补气。
的确,人参可以大补元气,凡是身体出现了气虚了都可以用一些人参补回来。
然,人参大补元气,使得我们的身体元气充沛,继而血旺津生,神安智增,
常常用于气血亏虚之心悸、失眠、健忘等心神不宁证。
《本经》:"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别录》:"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
生枣仁、柏子仁均为种子类药材,主入心经,均为养心安神之良药,
多用于阴血不足,心神失养所致的心悸、失眠、健忘等症,
此外,生枣仁、柏子仁尤善治疗心阴虚和心肾不交诸证。
熟地黄为生地黄经过酒炖或者酒蒸加工而得。
熟地黄味甘厚,性微温,质地柔润,入肝、肾经,功擅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为历代医家视为“滋补肝肾阴血之要药”。
是故,但凡血虚、肾阴虚或是肝肾精血亏虚所致的各种证候,用一些熟地黄滋补一下,准没错。
《珍珠囊》:"大补血虚不足,通血脉,益气力。"
《纲目》:"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日,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
《本草从新》:"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补益真阴,聪耳明目,黑发乌须。一切肝肾阴亏,虚损百病,为壮水之主药。"
山茱萸温而不燥,补而不峻,入肝、肾经,
既能补肝肾,又能温肾阳,为平补阴阳之要药。
此外,山茱萸在补益之中又善固肾涩精,堪称补敛并俱之佳品。
《药品化义》:山茱萸,滋阴益血,主治目昏耳鸣,口苦舌干,面青色脱,汗出振寒,为补肝助胆良品。
《医学衷中参西录》:山茱萸,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
养了心,补了肾,心肾交通,最后再用一味白芥子,给身体化化痰,理理气,
白芥子辛温通散,利气机,通经络,化寒痰,逐饮邪,尤善治疗皮里膜外之痰。
《医学入门》:"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痰嗽上气,中风不语。"
《纲目》:"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
最后,作一简单总结,生慧汤既能养心安神,又可滋阴补肾,上下相资而交通心肾,实为治疗健忘之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