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杜邦和《美国鸟类》

文摘   2024-12-17 07:03   北京  

供图、支持/米尔格罗夫约翰·詹姆斯·奥杜邦中心
蒙哥马利县奥杜邦收藏馆  斑马出版社  撰文/采薇





美国鸟类学家奥杜邦几乎疯狂地喜爱着鸟类,这种疯狂伴随他的一生。《美国鸟类》中的鸟类绘画,以无人能及的摄人心魄之力,被誉为“美国国宝”,并产生着持久的影响。


识鸟:

西方博物学的黄金时代

01




早期的博物学著作,从普林尼的《博物学》到中世纪的《动物故事》,甚至包括17世纪早期的一些作品,都十分关注动物的隐喻和象征意义,相比之下,动物本身的特点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大翻译运动和印刷术的发明以及医学教育中对药用植物志的重视,博物学开始繁荣起来。16世纪,伴随着探险活动对新世界的发现,不少探险家得到深入实地考察的机会,博物学对动植物的描述也变得越来越详细。法国博物学家皮埃尔·贝隆曾到近东收集资料,描述法国和黎凡特公国的鱼类和鸟类,著作《鸟类集》中囊括了200种鸟类的信息。

16世纪末期,虽然一些更为令人惊奇的动物的绘图在欧洲的出版物中已经变得非常普遍,但直到17世纪,人们才开始对出现于世界各地的、新发现的动物进行仔细编目。荷兰博物学家维莱姆·皮索有关南美各种鱼类、鸟类、爬行动物类和哺乳动物类的绘图,精确地描述了水豚、貘、猴、各种树懒、美洲虎以及南美食蚁兽等异国动物。



英国博物学之父约翰·雷和学生弗朗西斯·威洛比在广泛细致的观察基础之上,汇总了前人以及同时代学者的相关研究,在《鸟类志》中列出了每一种动物在不同语言中的名称,消除了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的现象,建立起一套明确可靠的检索系统,成为鸟类学研究史上的里程碑。书中大多数插图的色彩和形态都十分符合实际情况,“总体上精确度超过直至17世纪末所有其他的鸟类著作”。

18世纪,英国博物学家马克·凯茨比在《卡罗莱纳、佛罗里达州与巴哈马群岛博物志》一书中,凯茨比专门介绍了北美地区的大量鸟类,标志着鸟类学作为独立学科的萌芽,为后来瑞典植物学家卡尔·林奈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素材,后者正是通过双命名法,在命名与实物之间存在的混乱现象中,发现了“至高无上的自然秩序”。

19世纪,西方博物学进入黄金时代,一大批博物学家对大自然进行了范围广泛的探险和描述。维多利亚时代(1830年代-1900年代),随着对大量鸟类皮毛和卵的收集,鸟类学初具规模。1858年,英国正式成立鸟类学联合会,创办自己的刊物。


爱鸟:

沉浸于自然写生

02




1785年4月26日,奥杜邦出生于加勒比海北部的法国殖民地——海地,父亲是一位法国海军军官,母亲是给父亲打扫房间的法国女仆,奥杜邦六个月时,母亲去世。

1791年,加勒比地区发生了一场叛乱,当时的奴隶遇到白人就杀。为确保儿子的安全,奥杜邦被父亲接回法国西部历史小城南特,接受数学、绘画、地理、剑术、舞蹈和音乐等教育。与大多数幼年丧母的孩子不同,奥杜邦有一个十分疼爱他的继母,允许他和同伴常到大自然中玩乐,把鸟卵、鸟巢等东西带回家,还能得到父亲的指导,并跟随父亲的一位船医好友学习动物解剖和标本剥制。



当时,正值法国大革命最恐怖的时期,南特很多人遭到屠杀。1803年,18岁的奥杜邦为躲避拿破仑征兵,远渡重洋,前往父亲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米尔格罗夫的种植园,开启了生平第一次美国之行。不过,与之前的鸟类学家相比,奥杜邦没有任何值得称耀的专业背景,只有大自然是他最好的老师。为观察鸟类、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熟悉它们的出没地点,奥杜邦常常在沼泽和灌木丛中,一待就是几个小时。

1808年,奥杜邦和露西·贝克威尔结婚三天后,把米尔格罗夫的种植园分块出售,离开那里,加入美国西部大开发的青年移民大军,前往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维尔,在那里开了间杂货店。在把经营上的事情交给生意伙伴罗齐尔后,奥杜邦就把大部分时间用于狩猎、采集和绘画了,“沉浸于自然写生”,过着“幸福至极”的生活。露西曾形容奥杜邦“沉浸”的程度说:“要是我吃鸟的醋,就等于自寻烦恼,因为每只鸟都是我的情敌。”



在路易斯维尔时,苏格兰裔美国鸟类学家、诗人亚历山大·威尔逊拜访了奥杜邦,并在他的杂货店里,建议奥杜邦能够认购自己的《美国鸟类学》。就在奥杜邦准备认购时,一旁的罗齐尔用威尔逊听不懂的法语小声对奥杜邦说:“你画得比他好多了”……奥杜邦放弃了认购。深感意外的威尔逊提出是否能看看奥杜邦的鸟画,当奥杜邦把自己的鸟画一页一页翻给威尔逊看时,威尔逊没想到竟然有人也在绘制美国鸟类图谱,而且作品的造诣远胜自己……

事实上,亚历山大·威尔逊可以说是奥杜邦之前最伟大的美国鸟类学家,九卷本的《美国鸟类学》以插图方式描绘了268种鸟,其中26种以前从未被描绘过。不幸的是,撰写《美国鸟类学》期间,威尔逊病逝,好友兼出版赞助人乔治·奥德接续、并最终出版了该套丛书。


猎鸟:

持枪的两腿怪物

03




在路易斯维尔生活了两年后,奥杜邦继续向西,前往距离边境更近的肯塔基州的亨德森,再次做起杂货店的生意,一度成为亨德森第二有钱的富人,闲暇时间全都用来画鸟。

为了画鸟,奥杜邦不得不杀死它们,有时候,为找到适合写生的完美标准,就需要猎到尽可能多的鸟。奥杜邦确实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一天打不到100只鸟,这天就算是废了,”并形容自己是“持枪的两腿怪物”:先把鲜活的生命杀死,再根据尸体画出其活着的样子。



据纽约历史学会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奥杜邦猎鸟时用的是霰弹枪,不但枪法很准,百发百中;而且霰弹枪里装的霰弹堪称猎获标本的利器,由于弹丸的体积很小,因此鸟的身体和羽毛容易完好保存下来——如此爱鸟的奥杜邦是如何狠心朝鸟开枪的呢?人们是否会原谅这样一个猎鸟人呢?

与此同时,奥杜邦的生意也走到了尽头,虽然后来又斥巨资在俄亥俄河畔建了一个大型蒸汽磨坊,但还是没能挽救被市场淘汰的命运。对此,奥杜邦认为完全是“咎由自取”:“当我亲自出马时,生意一直都不错,但我的心思全在鸟上,除此之外,我都漠不关心,我不想为生意上的事儿分心,因此,生意也弃我而去。”



1819年,大恐慌导致的市场崩溃,使所有银行开始收回贷款。急需资金的奥杜邦想从欠债人那里收回欠款,但像很多欠债者一样,对方不但不想还钱,还和奥杜邦发生了肢体冲突,最后走上法庭,奥杜邦虽被判无罪,却终因资不抵债,于同年夏天被关进路易斯维尔监狱,想要获释,就必须宣告破产——奥杜邦宣告破产当天,他和露西的所有家当(包括画册)都被扣押。有意思的是,画册在拍卖抵债时,因无人竞拍,不得不又回到身无分文、没有工作、无家可归的奥杜邦手中。

1820年,奥杜邦在辛辛那提的博物馆短暂担任标本剥制师,并在面临生计问题的同时,以才华作赌注,开始按照鸟类的真实大小绘制美国鸟类图集。同年10月,奥杜邦乘船沿俄亥俄河顺流而下,抵达新奥尔良,为城里的富人画粉彩肖像画。在学会内敛的同时,笔下的鸟儿也逐渐有了灵性,尺寸日趋精确,以第141号作品苍鹰为例,画面中下面的两只苍鹰是早期作品(后来剪贴上去),可以看出明显的呆板,与上面正欲展翅飞翔的那只形成鲜明对比。



美国画家沃顿·福特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读过许多相关报道,很多人试图还原奥杜邦的绘画过程,但均告失败。他们误认为,为达到立体效果,他要么把鸟放在了树枝上,要么把鸟做成了像人模一样的标本,或提线木偶,但事实并非如此,奥杜邦是这样做的:先用一根铁丝把鸟固定在木板上,再用一根铁丝固定头部,确保姿势完美,最后一根用来固定尾羽,使之层次鲜明……基于这种方法画出来的鸟,线条流畅,动感十足。”通过这种方法,奥杜邦的鸟画,展现了鸟的实际大小、行为特点,栖息环境、生存状况,以及各种特定时刻的具体活动。

此外,为达到鲜活生动的效果,奥杜邦摸索出一套自己的画鸟技巧,不但对蜡笔、墨水、各种粉笔、油画颜料、水粉颜料、水彩铅笔等绘画材料进行灵活的综合运用,而且以一根鬃毛自制画刷,用于描绘那些特别细的羽枝,并在每根羽毛的羽小枝上,涂上发光的石墨,营造翅膀本身的流动之感。


出版鸟画:

背水一战

04




1824年,39岁的奥杜邦准备将自己的作品公布于世。然而,要想出版印刷,首先得寻求资金支持,为此,奥杜邦来到了费城。

在费城自然科学院,奥杜邦的作品使人们大为惊讶。可惜的是,不知何故,奥杜邦竟然说起亚历山大·威尔逊的画远不如自己……当天,主持评审会议的是继承了亚历山大·威尔逊未竟事业的乔治·沃德,可想而知,无论奥杜邦的鸟画怎样令人印象深刻,都不可能获得学院的资金支持了,屡战屡败的奥杜邦只能另谋出路。



1826年5月,在一艘从新奥尔良驶往利物浦的货轮上,奥杜邦和近1000捆棉花一起,离开他深爱的美国,前往英国寻找机会。到达利物浦后,过了十天,英国皇家研究所便为奥杜邦办了个人画展;不到两个星期,奥杜邦就成了当红明星。接下来,奥杜邦先后在爱丁堡、伦敦和巴黎举办了画展,无往而不胜,英国国王威廉四世夫妇、法国国王查理十世,都是奥杜邦鸟画的订购者。

在英国获得成功后,为发现更多的鸟类,也为给作品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奥杜邦多次往返英国和美国,走遍了美国的边境地区,南至佛罗里达、德赖托图格斯群岛、德克萨斯,北及密苏里州、缅因州、拉布拉多半岛,进行考察活动,将采集标本、鸟卵和鸟巢等工作交给助手负责,自己则把重心放在鸟类记录和绘画上。

1829年,奥杜邦找到助手绘制鸟画中的植物和风光背景,通过更多的信息故事,使观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并在无形中记录下美国早期的历史图景,人们可以从中看到“种植园、奴隶小屋,南卡罗莱纳州查尔斯顿壮美的天际线”“一睹美国荒野的原始风貌”。



与此同时,在美国,奥杜邦的作品也开始得到重视。《美国科学与人文》杂志称“《美国鸟类》的前49幅版画是一份无与伦比的伟大作品”。1830年,奥杜邦受邀前往白宫和安德鲁·杰克逊总统共餐。1831年,奥杜邦开始出版他的《鸟类传记》,讲述自己对鸟类的观察和冒险经历。

1833年冬,奥杜邦在绘制那幅著名的《金雕》的初稿时,在峭壁之间的那根原木小桥上,画了一个正在上面爬行的人,成为当时奥杜邦状态的真实写照:“这位勇敢的猎人,为了科学、艺术和美国,甘冒牺牲的风险。”



1837年,奥杜邦完成《美国鸟类》的最后100幅画;1838年6月20日,小罗伯特·哈弗尔印制完了双象全开本《美国鸟类》的最后一卷——435张铜版,497种鸟类,1065幅鸟画——奥杜邦说:“无论健康,还是疾病,无论逆境,还是坦途,无论酷暑,还是寒冬,在朋友们的鼓励下,在愚人们的敌视中,我终于画完了《美国鸟类》,可以想象,此刻的我,是何等幸福,当我发现自己全部心愿已了之时,所有的焦虑都一扫而空,我死而无憾了。”

奥杜邦的著作为许多学者提供了详细的数据,也获得了很多赞誉。法国博物学家和鸟类学家波拿巴曾在其书中说到,英国鸟类学家古尔德和奥杜邦两人的作品“是这个主题的标准作品”,并在自己的研究名录中引用他们的图画作为研究物种的典型;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引用了奥杜邦对军舰鸟习性和鹭食用种子的描述;美国博物学家和散文作家约翰·巴勒斯称赞奥杜邦的著作是迄今最详尽、最精确的著作,“他对承担的工作所投入的热情与献身精神,在科学史上鲜有人可以匹敌”,并在自己的作品《醒来的森林》中多次引用奥杜邦的描述。


护鸟:

代名词和一种意象

05




当年,奥杜邦在考察途中,看到过堆积成山的、被猎杀的海豹尸体,因腐烂而臭气熏天;目睹过人类在海鸟繁殖地大肆偷蛋,短短两个月就能偷走40万枚鸟卵的“壮举”……不太容易为人注意到的是,奥杜邦在他的鸟画中对这些残忍的人类行为都有过表现:被猎枪射杀的大黑背鸥;空中的两只鹊鸭,雄鸟翅膀中弹;倒地而亡的雌极北杓鹬,一旁伴侣的眼神,悲伤而绝望,好似一个黑色的预言……但当时,这些“暴力”的场面,并不受欢迎,甚至影响到了画册的售价,但奥杜邦就是这样如实地反映自然的状况,有美好,也有血腥,两者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后来,在为自己当年的猎鸟行为幡然悔悟的同时,奥杜邦担心北美大陆很快就会像英国那样,耗尽自然资源:“美国的自然环境正走向消亡,当有朝一日,水里无鱼,陆上无兽,空中无鸟,她就会像肥力耗尽的土地一样,一无是处。”



奥杜邦去世后的几十年里,19世纪后半期,羽毛时尚流行,鸟类被大量捕杀,他最爱的大白鹭和大蓝鹭,也在数以千计地被猎杀后,用来装饰女士们的帽子。据统计,从1870年到1920年,美国每年不少于500万只鸟用于装饰女帽,连总统本杰明·富兰克林也无法说服女儿放弃使用羽毛。

1880年代,鸟类保护运动兴起,1886年,著名的资源保护主义者乔治·伯德·格林内尔为纪念奥杜邦、并感谢奥杜邦遗孀露西的帮助,发起、创建了奥杜邦协会,致力于鸟类保护的宣传和推广;不久,美国中上层白人女性陆续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奥杜邦协会,形成庞大的鸟类保护运动网络,通过鸟类研究、学校和公众教育、鸟类保护项目、立法等方式,实现了鸟类保护的社会化。



在奥杜邦协会的影响下,不但“奥杜邦”成为鸟类保护的代名词,美国很多地方都以奥杜邦命名,如奥杜邦学校、奥杜邦公园、奥杜邦动物园、奥杜邦博物馆、奥杜邦鸟类保护区、奥杜邦自然学院、奥杜邦艺术家协会等;1985年,为纪念奥杜邦诞辰200周年,很多国家发行了以奥杜邦鸟类绘画为主体的纪念邮票;2000年,《美国鸟类》原版书在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以880.25万美元的价格成交;2011年4月26日,为纪念奥杜邦诞辰226周年,谷歌全球搜索页面上设置了以奥杜邦鸟画为主题的涂鸦。如今,为数不多的《美国鸟类》原版书保存在美国国家艺术馆和美国费城自然博物馆等机构,定期向公众开放展示。





本文节选自《文明》2023.03月刊

了解更多精彩选题,欢迎点击本封面订阅文明杂志


公众号|大美V视

dameimv2017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点击购买最新《文明》杂志 




 点击购买 

《北京中轴线 · 人文大时空》特刊 




 点击购买 

《中华文明的瑰宝 · 中国世界遗产》特刊 


 点击下图订阅2024全年杂志




 点击下图购买 

“国际传播力”培训学习高端读本




 点击下图购买 

“奥林匹克文化”系列珍藏特刊



《文明》杂志淘宝店订阅

打开淘宝app,复制链接并搜索进入店铺,即刻订阅各期文明杂志

https://shop177692594.taobao.com/search.htm?spm=a1z10.1-c.0.0.3a613a27JW5D4Z&search=y


大美V视
领略包罗万象之文明,勾勒大千世界之百态,聆听天地自然之回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