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旅摄影家刘铁生从世界屋脊走来,他有着登山人挑战极限的情怀,更有着记录战争、心系和平的使命。上个世纪下半叶,作为战地记者,他用影像记录了中印、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定格了“战争生态”,再现了战争的悲壮与惨烈,直叙了血与火的交织,他的战争影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刘铁生,1942年生于长沙。从湖南师范学院附中毕业后考入湖南株洲航校——一所制造飞机的专业学校。航空是非常现代化、非常特殊的一个行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成都某飞机制造厂,但当时中苏关系出现微妙的变化,前苏联把援华专家撤走,我国的航空工业面临一个非常艰难的调整阶段。一次驻西藏边防部队招兵,早有献身于国防想法的刘铁生毫不犹豫地参军了。
18岁的刘铁生,坐上从淮海战役中缴获的美国道奇车,从成都到了拉萨。起初在部队当汽车兵,在高原一跑就是3万多公里,车轮替代了双脚,让他的心灵极为自由地领略了藏地风土人文的壮美。刘铁生在部队算高学历,很快就担任文书、书记之类的工作。那时,中国边境斗争复杂,当兵4年后,刘铁生迎来了他一生命运的转折。按照部队要求,所有的边防、海防开展实地记录边境斗争的影像工作。于是,他开始了用摄影记录中国军事发展、记录西藏边防斗争的生涯。
照片是永不生锈的炮弹
刘铁生刚开始摄影生涯,就将镜头对准了边防线——上世纪60年代的中印边境自卫还击战战场。中印边境的亚东口是重要的战略要地,位于喜马拉雅边境地区,敌我阵地犬牙交错,双方哨所近在咫尺。一次,为了拍摄入侵者的活动,刘铁生跃出工事,隐蔽在一块大石头背后。他清楚地看见敌方闪亮的枪刺、发光的炮口,也清晰地感觉到身后拉枪栓、揭手榴弹盖的动作——那是我方士兵为掩护刘铁生拍摄正严阵以待。敌我双方相距不到30米,箭在弦上,拍摄者将随时成为火力的焦点……
在海拔5000多米、覆盖一两米厚雪的高地,刘铁生穿着毛皮鞋、棉裤,两腿一并,“哗——”就滑下去2000多米,这是他急着赶往拉萨发稿。在战场上,刘铁生有着军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献身精神。刘铁生称:“任何一张照片都是永不生锈的炮弹。”他还说:“投身战争是革命军人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记录战争是战地记者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将士们对民族和国家的贡献以及他们的精神是永恒的,值得歌颂。”这些,是他战争摄影的信条与准则。
1986年,已在《解放军画报》的刘铁生从此前的亚东山口转赴老山战场,拍摄了诸多脍炙人口的战争影像。
1997年,刘铁生随卫星海上测控船远洋航行近100天,参加“东方红三号”、“风云二号”卫星发射的海上测控任务,跨越东西、南北半球,航程达2.6万海里,创下随船记者出海时间最长、航程最远的纪录。海上拍摄是刘铁生经历的又一战场,在海上遭遇了热带风暴,经历了海上航行的险路畏途,承受超越人的体力和心理极限的严峻考验,他的影像又增添了许多悲壮色彩。他的海洋专著《蓝色诱惑》,把国防建设的远洋测控国之大器载入史册,所在部队授予他“荣誉船员”称号。
刘铁生在上世纪80年代,环绕祖国进行了万里边疆、海疆纪行。对此,刘铁生非常感慨,他说这验证了一句话:“你走了万里路,更重要的,你读了不少人的人生过程。”生活,给他增添摄影文化的营养,他的作品渗透着对祖国的热爱。
西 藏 十 八 年
1968年前后,刘铁生走进全国唯一未通公路的墨脱县采访。他的夫人、《解放军画报》记者唐念祖也是较早走进墨脱的记者,她一步一步丈量那里的土地,倾注了对驻守在那里的边防战士和民族兄弟强烈的情感,《新华月报》发表了唐念祖走墨脱路的专题文章,记叙了中国首位女记者徒步走墨脱的神奇。随后,唐念祖出版了《西部奇路》、《雪域军魂》两部反映西藏的专著。刘铁生淡定地说,西藏情结是他们共同的财富。夫妻同走一条天路、同怀藏民族情结,在中国摄影人的故事里应该是很有生气的章节。
刘铁生的摄影视角,除了惊天动地的战争画面,他还三访滇藏边境察隅河畔的人,他拍摄了人的木屋、水碓、少年、茶园、稻田等;他拍摄喇嘛一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藏僧人的生活;他还拍摄了藏区的晒佛、法事、藏戏、牛皮筏子、盐井、盐田等。刘铁生认为:“西藏的宗教、寺庙、藏民族服饰、雕塑、绘画等藏族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走在西部高原的刘铁生还感叹西藏景色壮丽。在珠峰底下6000多米,他当时拍摄了今日已在消融的绒布冰川,他的影像已成为大自然变化的一种见证,提示人们对大自然的关爱。1961年到1979年,刘铁生在西藏待了18年。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到高原的神奇、戍边战士的风采、令人震撼的战地纪实与西藏的变革。
记 录 战 争 生 态
刘铁生,一个军旅摄影家。他认为,只有走进战争才能体会什么是战地摄影。战地摄影不仅反映战争实况,深刻地记录了战争中最普通士兵的生存状态,包括他们的衣食住行以及在作战中所显现出的惨烈、英勇的形象。他拍摄战地上一面书写着“攻无不克”4个大字的战旗,这面旗在炮火硝烟中留下了266个弹孔,透视着中国士兵为祖国领土完整,视死如归的血染的风采;他拍摄了老山阵地上的士兵与猫,用影像表现士兵对生命的珍爱,让人感动。
战地摄影鲜明地体现了国家的正义立场、民族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因而他说:“战争影像的记忆是神圣的!”
1993年仲夏,中国摄影界一代宗师吴印咸为刘铁生的摄影书写了一条条幅:“睁眼闭眼”。睁眼观察生活关注社会,闭眼思索反映社会记录时代,刘铁生说这便是他摄影的理念。
战争的记忆是神圣的
除了摄影,刘铁生还是一位摄影评论家。刘铁生为《沙飞摄影全集》撰写了一篇题为《他倒了下去,却永远活着》的序,序中说:“30年代的旧中国,摄影被当作娱乐、消闲的工具,摄影对铁蹄奴役下民族痛苦的呻吟熟视无睹,沉闷的氛围中沙飞犀利地呐喊着:‘摄影是暴露现实的有力武器。’沙飞第一个站出来,用摄影鞭笞时风,揭露日本浪人入侵南澳岛,给国人报以警钟。”
刘铁生在《遵循崇高的“图品”——军事摄影概述》里写道:“中国的军事史,是一部艰苦卓绝、惊心动魄的历史,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车轮前进,也在人类活动史上树立了一座无与伦比的精神丰碑。我军的军事摄影工作者,为战争留下了永恒的见证。”“石少华的《杜伦上尉在地道》、沙飞的《人民自卫队》、高帆的《临汾旅开赴前线》、袁克忠的《夜攻单县》、李峰的《铁路大翻身》、邹健东的《强渡长江》……众多中国战争史上的经典摄影作品,它们为军事摄影具有的‘人品’和‘图品’作了妥帖的注脚。”
了解更多精彩选题,欢迎点击本封面订阅文明杂志
公众号|大美V视
dameimv2017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点击购买最新《文明》杂志
点击购买
《北京中轴线 · 人文大时空》特刊
点击购买
《中华文明的瑰宝 · 中国世界遗产》特刊
点击下图订阅2024全年杂志
▼ 点击下图购买
“国际传播力”培训学习高端读本
▼ 点击下图购买
“奥林匹克文化”系列珍藏特刊
《文明》杂志淘宝店订阅
打开淘宝app,复制链接并搜索进入店铺,即刻订阅各期文明杂志
https://shop177692594.taobao.com/search.htm?spm=a1z10.1-c.0.0.3a613a27JW5D4Z&searc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