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福州:我就是这片森林的“眼睛”

健康   2024-11-04 11:49   北京  

10月28日清晨六点,初升的朝阳透过薄薄的晨雾,照耀在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万亩红叶上,美不胜收。64岁的赵福州带着老伴蒸好的莜面,已早早登上望海楼楼顶,开启了一天的瞭望工作。“现在是防火关键期,是一年中最紧张的时候。”赵福州边说边拿着望远镜紧盯着四周的茫茫林海。一座望海楼、一架望远镜、两颗无怨无悔的初心,让赵福州和老伴在这里一守就是42年。

赵福州是塞罕坝机械林场的一位退休工人,也是一位“林二代”。上世纪60年代,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组建,第一批护林人响应国家的号召上山栽树,赵福州的父亲便是其中一员。小时候,他经常听父亲讲老一辈人植树造林的故事。“他们当时在山上趴冰卧雪搭窝棚,克服种种困难才种下这万亩林海。”赵福州说,从儿时起,他心里就埋下了一颗替父辈护林的种子。

1982年,赵福州来到海拔1700米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最南端的天桥梁望海楼,成为了一名火情瞭望员。这些年来,每天早上六点到晚上九点,赵福州每隔15分钟就要用望远镜瞭望一遍管辖的区域,将时间、情况记在笔记本上,再向防火办汇报。“我每次瞭望都得把眼睛瞪得滴溜圆,半点都不能马虎。”赵福州说,经年累月的瞭望工作让他积累了不少经验。现在,他不仅能通过烟的颜色判断出燃烧物的种类,还将负责区域的地形地貌牢记于心。“别人随手一指,我就能说出地名。”赵福州自豪地说,自己就是这片森林的“眼睛”。

“你上去瞭望,我和记者说会儿话。”电话中传来赵福州老伴陈秀玲的声音。陈秀玲今年61岁,当年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她毅然决然陪着丈夫上了山。“刚上山那会儿条件有限,用水是个大难题。”陈秀玲回忆,早些年他们都是夏天挑河水,冬天化雪水,水放得长了毛喝了直拉肚子也舍不得倒。坝上冬天的温度能达到零下40℃左右,刺骨的寒风让赵福州和老伴落下了腿疼的毛病,每到冬天老两口都得烤电来缓解疼痛。“我现在可以说是半个大夫,小毛病自己吃点药就能扛过去。”陈秀玲说,他们每次上山前,都要将大半年所需的药准备好,这些药能塞满3个抽屉。

“要说这些年没有遗憾,那是假的。”陈秀玲说,在她常驻山上的第五个年头,父母在同一年相继去世了。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她第二年春天才从公公口中得知父母去世的消息。当时,陈秀玲大脑一片空白,过了好一会儿才嚎啕大哭起来。“老赵当时给我雇了辆车往山下赶,我都不知道自己怎么到的娘家。”陈秀玲说,她在父母坟前跪着哭了好久,天黑时才又回到望海楼……

这些年,赵福州和老伴埋怨过也哭过,但他们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克服重重困难,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枯燥的工作。2021年赵福州退休了,但他和老伴却没有想象中那样如释重负。“我心里空落落的,舍不得这片林海。”赵福州说,在接到退休通知的第二天,他便和领导主动请缨再干几年,为塞罕坝奉献些余热。值得一提的是,赵福州的儿子赵东杨也从父亲手中接过了“护林”的接力棒,成为塞罕坝机械林场的一名护林员。“我经常和儿子说护林是大事,心里要时刻紧绷着一根‘弦’。”赵福州说,他希望儿子能像自己当年一样,将“塞罕坝精神”传承下去。

一阵秋风吹来,塞罕坝满山的树沙沙作响,似掌声,像歌声。林海松涛间,赵福州老两口在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故事仍在续写。


























































来源:燕赵老年报
记者:杜雅楠
编辑:芦雯
审核:王玉龙

七旬老人遛弯时突然身子发麻 经诊断竟是急性脑卒中,医生提醒天寒注意保暖

刘广玉自建了一个“船文化博物馆”

梁淑芳暖心交流室 绘就和睦好“枫”景


燕赵老年报

推送健康、养生及本地热点资讯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燕赵老年报
石家庄日报社(传媒集团)旗下子报,每日推送健康、养生及本地热点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