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术前经皮穴位电刺激可减轻乳房切除术后的慢性疼痛:一项随机临床试验

健康   2024-11-07 06:02   上海  

‍‍‍‍‍‍‍‍



摘要 
研究目的:尽管采取了多种干预措施,但乳房切除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仍可能高达 50%。本研究旨在确定麻醉诱导前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减轻慢性疼痛的功效,并比较联合穴位 TEAS 与单穴位 TEAS 的效果。
设计: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
背景:该研究于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在中国的六个医疗中心进行。最终随访日期为2018年10月26日。
参与者:符合条件的患者是计划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根治性乳房切除术的女性。
干预措施:使用中央计算机生成的 TEAS,将患者随机均等地分为假对照组(n = 188)、单穴位组(PC6,n = 198)或组合穴位组(PC6 和 CV17,n = 190)。
随机化系统。麻醉诱导前应用 TEAS 30 分钟。假刺激对照组接受电极连接但不进行刺激。麻醉师、外科医生和结果评估员对干预措施一无所知。
措施:主要终点是术后 6 个月慢性疼痛的发生率。使用未调整的 χ2检验比较各组之间的发生率。
结果:576 名随机患者中,568 名完成了试验。在意向治疗分析中,联合穴位组 190 名患者中有 42 名患者 (22.1%) 报告了 6 个月时出现乳房切除术后疼痛,假刺激组 188 名患者中有 65 名患者 (34.6%) (P = 0.007;相对风险[RR],95%置信区间[CI]:0.68,0.52-0.89),单穴组198例患者中的72例(36.4%)(P = 0.002;RR,95% CI:0.72,0.55–0.93)。联合穴位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及术后24 h恶心呕吐均低于假刺激组。结论:术前组合穴位 TEAS 与术后 6 个月慢性疼痛减轻相关。
关键词:术后疼痛 慢性疼痛 乳房切除术 穴位刺激 配伍取穴

1.介绍

持续的术后疼痛与接受乳房切除术的患者具有临床相关性,这会导致身体不适和日常功能障碍。患者日常功能受损影响整个社会的有效和经济运转。Sessler 等人最近的一项研究中,乳房切除术后6个月的切口疼痛和慢性持续性神经性疼痛分别在 52% 和 10% 的患者中报告。肿瘤切除术和乳房切除术后 1 年,至少 50% 的患者出现轻度疼痛,16% 的患者出现中度至重度疼痛。

目前治疗乳房切除术后持续性疼痛的方法包括加巴喷丁类药物、抗抑郁药、区域神经阻滞、激光治疗和星状神经节热射频治疗;然而,尚不能保证治愈。先前的研究表明,急性疼痛和麻醉管理与慢性疼痛的发展密切相关。我们假设对急性疼痛和麻醉的充分管理可能是减少乳房切除术后慢性疼痛的合适目标。针灸和相关技术,如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已被证明可以减少全身麻醉期间阿片类药物的消耗并用于治疗急性术后疼痛。因此,本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旨在探讨麻醉诱导前TEAS对乳房切除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并比较联合穴位TEAS与单穴位TEAS的疗效。

2. 材料和方法

2.1.研究概述

该研究在六个医疗中心进行,并得到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机构审查委员会的批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及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它注册于临床试验网 (NCT02741726)。研究前获得了每位参与者的书面知情同意书。独立观察员通过定期访问对六个参与中心的方案遵守情况进行了评估。该临床试验的详细方案也作为补充文件提交。

2.2.患者特征

本研究招募了年龄在 18-65岁、计划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择期乳房根治术的女性。排除标准包括 TEAS 禁忌症(刺激部位有疤痕或皮肤损伤、起搏器等电子设备或体内植入的其他医疗电子设备);沟通困难;乳房手术史;药物滥用/成瘾;或酗酒或成瘾;心功能不全或严重高血压;确诊肝/肾功能障碍;同意另一项介入研究;或拒绝参与。

2.3.随机化和掩蔽

使用安全的基于网络的系统将研究参与者按 1:1:1 随机分为假刺激、单穴位组(PC6 的 TEAS)和组合穴位组(PC6 和 CV17 的 TEAS),该系统根据排列块(随机块大小;最多12) 由治疗中心决定。结果由训练有素的研究人员评估,他们对治疗分配不知情。参与干预的患者和研究人员均未蒙面。其他临床工作人员,包括外科医生、麻醉师和病房工作人员,都不知道这种分配情况。

2.4.研究干预

经皮穴位刺激是按照针灸对照试验报告标准的建议进行。简而言之,将电极附着在穴位的皮肤表面,并通过导线连接到华途电针治疗仪(型号SDZ-V;苏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中国苏州;参见补充材料1)。联合配穴组患者在双侧PC6(手厥阴心包经的关键穴位内关)和CV17(任脉的关键穴位膻中)接受TEAS治疗。单穴组患者在双侧 PC6 穴位接受 TEAS(见补充材料 1)。假刺激组的患者接受电极附着但没有刺激。该装置提供交替频率为 2 Hz 和 10 Hz 的“分散-密集”波,持续两个周期。刺激强度被确定为刺激点对沉重、麻木和肿胀的“德气”感觉的最大耐受性。TEAS 30 分钟后开始麻醉诱导。

干预措施由未参与麻醉或随访的指定调查员进行。刺激器被放置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中,以使手术团队和麻醉师失明以进行分组。

2.5.患者报告的结果测量
术后3个月和6个月,通过电话问卷对患者进行随访。主要终点是术后6个月乳房切除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其定义为乳房疤痕区域、腋窝、手臂和身体侧面的慢性疼痛。调查问卷在补充材料 2 中提供。
次要终点包括全身麻醉期间瑞芬太尼的消耗量、第一次言语反应的时间和气管内拔管的时间、术后恶心和呕吐(PONV)、呼吸抑制、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以及对救援镇痛药的需求,患者术后24小时镇痛满意度评分,以及术后3个月慢性疼痛发生率。如果术后 3 个月或 6 个月出现疼痛,则使用 NRS 评估慢性疼痛的严重程度。
2.6.程序

所有手术均在气管插管全静脉麻醉下进行。采用咪达唑仑、丙泊酚和芬太尼诱导麻醉,并滴定连续输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以维持 Narcotrend 指数 40-60 和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气管插管拔除后,患者被转移至麻醉后监护室。切口前给予40mg帕瑞昔布钠。舒芬太尼用于术后患者自控镇痛。对于 NRS 高于 4 的患者,给予帕瑞昔布钠(40 mg)作为救援镇痛。术后 3 个月和 6 个月,通过电话问卷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慢性疼痛。询问患者疼痛情况。如果患者回答“是”,则疼痛强度、神经病理成分(改良版 Douleur Neuropathique 4 [DN4] 问卷),并评估恢复质量。完成电话随访的研究人员对分组分配不知情。

2.7.统计分析

主要假设是 TEAS 可以减轻乳房切除术后 6 个月的慢性疼痛,并且联合穴位刺激比单一穴位刺激更有效。我们计算出,537 名参与者的样本量将有 80% 的功效来检测乳房切除术后6 月时联合穴位组 (25%)、单穴位组 (30%) 和假刺激组之间慢性疼痛发生率的差异组(40%),使用二自由度卡方检验,显着性 alpha 水平为 0.05。考虑到 5% 的辍学率,我们定义了576名参与者的样本量。

我们在意向治疗人群中进行了所有分析,其中包括所有接受过随机分组和干预的患者。应用描述性统计以平均值±标准差、中位数(四分位数)或病例数(%)来呈现每组的特征。根据变量的特征,使用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来揭示组间的基线平衡。将术后 3 个月和 6 个月的乳房切除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与未经调整的卡方检验进行比较。使用具有对数链接的逻辑回归模型来估计相对风险 (RR),以 95% 置信区间 (CI) 评估 RR。两组之间的多重比较采用卡方划分法,其中I型误差通过Bonferroni调整法修正为0.0125。统计显着性设置为双尾 P 值为 0.05。在事后分析中,我们通过测试各研究中心之间的治疗相互作用,评估了不同研究中心术后 6 个月对乳房切除术后慢性疼痛的治疗效果的异质性。交互作用项<0.10表明不同地点之间潜在的治疗效果异质性。

对于缺失数据,根据最坏情况进行分析。特别是,两个 TEAS 组中失访的患者和假刺激组中的患者分别被认为是有疼痛和无疼痛的。使用 Cochran-Mantel-Haensel 检验按年龄、手术部位已有疼痛、化疗、放疗和内分泌治疗进行分层分析。所有统计分析均使用统计分析系统 (SAS) 9.2 版(SAS Institute Inc.,2010)进行。

3.结果

3.1.患者特征

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6个医疗中心共筛查了1593名患者(图1)。共有 576 例符合标准的患者被随机分为假刺激对照组(n = 188)、单穴组(n = 198)和联合穴位组(n = 190)。图1)。四名患者由于手术的改变而停止了干预。另外四名患者失访。因此,568 名患者被纳入该研究。没有发现显着差异组间的脱落率(P = 0.8)。各组患者的基线特征、麻醉和手术参数以及术后治疗没有差异(表1)。研究地点和临床因素很好地平衡了患者特征。

 

3.2. 主要结果

在意向治疗分析中,联合穴位组190例患者中有42例(22.1%)报告了术后6个月的乳房切除术后慢性疼痛,显着低于188例患者中的65例(34.6%) )假刺激组(P = 0.001;RR,95% CI:0.68,0.52-0.89)和单穴组 196 例患者中的 79 例(40.3%)(P = 0.001;RR,95% CI:0.72) ,0.55–0.93)。各个试验地点的治疗效果是一致的。按年龄、手术部位已有疼痛、化疗、放疗和内分泌治疗分层的主要结局分析显示这些因素没有影响(补充材料 4)。然而,术后 6 个月报告疼痛的患者提供的 NRS 疼痛评分在各组之间没有差异 (P = 0.31)(表2)。

 

3.3. 次要结果

联合穴位组手术期间瑞芬太尼的消耗量显着低于假刺激组(表3,P < 0.001,组间差异 95% CI:-0.21 [-0.34,-0.07]);然而,单穴组和假刺激组之间没有差异(P = 0.04)。联合穴位组和单穴位组的首次言语反应和气管拔管时间与假对照组相比没有差异(P分别为0.80和0.82)。联合穴位组术后 24 h PONV 发生率为 18.4%,显着低于单穴组(29.8%,P = 0.004;RR,95% CI:0.71 [0.53,0.94])。假刺激组(36.2%,P < 0.001;RR,95% CI:0.60 [0.45,0.81])。联合穴位组 PONV 严重程度评分低于单穴组和假刺激组(P < 0.001)。然而,进一步分析显示,各组之间恶心的发生率存在差异(P < 0.001),但呕吐的发生率则没有差异(P = 0.93)。三组之间休息和咳嗽时的 NRS 评分没有差异(P = 0.12 和 0.49)。各组对抢救镇痛药的需求和患者对镇痛的满意度评分相似(P = 0.58)(表3)。

联合穴位组 190 名患者中有 58 名(30.5%)报告术后 3 个月出现乳房切除术后疼痛,假刺激组 188 名患者中有 75 名(39.9%)有 75 名患者(39.9%)报告,而针灸组 198 名患者中有 70 名(35.4%)报告出现术后疼痛。单穴组(表2)。三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然而,对于术后3个月出现慢性疼痛的患者,NRS评分显示出显着差异(P = 0.04)。两两比较显示,联合腧穴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NRS评分低于假刺激组(P = 0.03,平均差,95% CI:-0.56 [-1.01,0.11])。术后 6 个月,三组慢性疼痛患者的 NRS 评分相似。此外,三组患者在 3 个月和 6 个月时出现神经病变、同侧肢体或肩部残疾、自我护理和日常活动问题或寻求疼痛药物治疗的患者数量没有差异。手术后几个月。符合方案分析的结果与意向治疗分析的结果没有差异(补充材料 3)。 


4. 结论

在全身麻醉下行根治性乳房切除术的患者中,麻醉诱导前联合穴位的 TEAS 与手术后 6 个月的慢性疼痛相比,与假干预相关。



乳房切除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具体取决于人群、手术技术和评估方法。术后慢性疼痛的管理与急性疼痛相似,急性疼痛镇痛不足是一个危险因素。在慢性疼痛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增加的患者中观察到术后 24 小时吗啡摄入量较高。由于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使用非阿片类药物进行急性疼痛管理的联合镇痛是一种可行的策略。针灸对疼痛的影响已被广泛研究。针灸可以通过外周、脊柱和脊髓上机制起作用,并参与生物活性分子,包括阿片类药物,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谷氨酸受体和转运蛋白和信号分子。一项观察性研究发现,根治性乳腺切除术期间全身麻醉联合三重穴位 TEAS 可显着降低对镇痛药的需求并改善急性疼痛缓解观察到血浆B-内啡肽水平升高,这可能是潜在机制之一。本研究有一些局限性,诱导麻醉前 TEAS 不能以患者盲法给药。缺乏盲法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引入了结局监测的偏倚。




声明:古麻今醉公众号为舒医汇旗下,古麻今醉公众号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舒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古麻今醉网
古麻今醉网是舒医汇旗下麻醉学科的专属学术平台。云集国内外知名麻醉学专家,及时将麻醉学科的新动向、新知识、新技术进行传播,呈现我们麻醉医生的美------“志存高远,佑护生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