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头版刊发《江苏:创新支撑,群众文化火了!》

政务   2024-11-15 13:00   江苏  

11月15日,《光明日报》头版刊发《江苏:创新支撑,群众文化火了!》,聚焦江苏文旅系统全面落实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在提高“送戏下乡”质效的同时,惠及更多基层群众。现全文转发,以飨读者。


10月29日晚,顶着大风,长江路社区的陈玉芹赶到南京市文化馆大剧场。距2024年江苏省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开始还有40多分钟,现场挨挨挤挤。


融合木偶经典技艺的《偶韵精粹》,风趣幽默的小淮剧《我的亲家管得宽》……台上锣鼓铿锵、戏韵悠扬,台下气氛热烈、掌声雷动。陈玉芹拍得手都有点疼了。

“这演出,太开眼界了!”散了场,陈玉芹意犹未尽。

这是江苏群众文化生活中的寻常一幕。

如何适应形势变化,满足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江苏的答案是:资源向基层倾斜,不断创新!

前些年,传统的“送戏下乡”,在江苏遇到了一个难题:节目“老一套”,老百姓“不凑这个热闹”。

怎么办?“‘送戏下乡’不能搞‘大锅饭式’配送,‘一张节目单走遍城乡’!”江阴市文体广旅局文化艺术科科长徐丹青告诉记者,江阴通过“采、点、配、送、评”五大流程,进行“菜单式”点选和“订单式”精准配送。

“我哩江阴人,最爱听锡剧,这次演出就有我们点选的《珍珠塔·跌雪》《双推磨·推磨》,过瘾得很!”说起“送戏下乡”的“订单式”配送,戏曲爱好者王晓琳竖起了大拇指。

“现在,‘送戏下乡’成为场场爆满的‘乡村春晚’!”徐丹青说。

“如今,‘送戏下乡’的演出范围,已经由以往经济相对薄弱的地区,扩大到全省所有乡镇,每个乡镇原则上每年演出6场,有条件的地方还能‘村村到’!”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文化服务处处长汪亮言语中透着自豪。

群众点单,节目创新就得跟上。而节目的推陈出新,离不开基层文艺院团的改革。

“村里有个管得宽,拾到鸡毛当令传;早管邻居丢了碗,晚管干部烧错锅……”这几日,涟水县淮剧团团长翟永军正忙着打磨现代淮剧《村里有个管得宽》。

“你可别小看我们这个30多人的小剧团,现在每年的演出有200多场呢!”翟永军颇有些得意地说。

十多年前,这个淮剧团还缺戏、缺人、缺观众,生存发展举步维艰。

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只有创作叫得响的好戏,剧团发展才能有戏!”翟永军介绍,2012年,剧团开始探索“剧目揭榜挂帅制”,以轻喜剧为突破口,邀请著名编剧进行创作。

“我们创作了农村题材现代戏《鸡村蛋事》,一举拿下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等30余个奖项。此后,淮剧团以每两年一部戏的节奏推出‘村官三部曲’‘党员三部曲’。”翟永军总结道,“讲农民的事、唱农民的腔,才能常演不衰!”

如今,涟水县淮剧团巡演所到之处,观众坐得满满当当。

为激发院团活力,江苏省出台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意见;探索建立重大题材文艺创作联席会议制度;实施文艺“名师带徒计划”……

演出离不开场地,小剧场已成为江苏城乡文化生活的一大亮点。

在苏州国风剧场,每逢周四、周六,深受观众喜爱的评弹演员王池良都会如约而至。

“在小剧场里,和名家近距离接触,感觉自己都沉浸到那段历史中去了,周六我还要来听!”听完王池良100分钟的评话《康熙皇帝》,上海游客尹丽芬意犹未尽。

“小剧场观剧体验好,非常受欢迎,吸引了很多回头客。”苏州文化艺术中心总经理张亮告诉记者,仅在苏艺演艺文化集聚区,就有国风剧场、魔术剧场、全球儿童剧艺术中心等8个小剧场。

2021年,江苏率先出台全国首个《关于推进小剧场建设的指导意见》。截至2023年底,全省已建成小剧场1156个,从热门商圈到核心居住区,从旅游景区到文化街区……如今的江苏,小剧场已经悄然融入百姓生活。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苏雁

 期

 回

 顾


☞ 江苏文旅头条|《新华日报》《扬子晚报》连续聚焦“送戏下乡”民生实事

☞ 2024年省级“送戏下乡”优秀剧(节)目库公布


水韵江苏 有你会更美
发布江苏文化和旅游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