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为新征程上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文旅部门,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紧扣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光荣使命和“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的重大要求,按照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部署,探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江苏实践”,以改革创新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文化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文旅新机构组建以来,我们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扎实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新实践,全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崭新气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深入学思践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部署要求,准确把握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目的所在、导向所在、重点所在、举措所在,在深化学习中把准把牢文旅改革方向,在改革创新中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必须着眼担当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履行好这个新的文化使命,尤其是解决文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探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路径,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加快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着力构建现代旅游业体系,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和旅游发展内生动力,努力把江苏建设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展示地。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必须立足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物质富裕,也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实现精神富足。踏上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人们对文旅产品需求更趋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文旅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由“够不够”转向“好不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新需求作为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健全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让文旅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转化为人们生活品质和人民精神力量。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必须聚焦建设文化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江苏外揽自然风光之秀、内得历史人文之胜,这是我省文旅资源的显著特点和最大优势。如何让文化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更有显示度,需要我们创新文旅品牌化建设机制,持续擦亮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等活动品牌,进一步打响“水韵江苏”形象品牌,着力培育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和滨海生态旅游廊道、扬子江城市休闲和陆桥东部丝路旅游带、沿太湖和洪泽湖生态文化旅游区这个“两廊两带两区”载体品牌,努力构建具有江苏特点的文旅标识体系。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必须顺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随着全息图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在文旅领域广泛应用,已催生各种新业态、新应用、新模式,并深刻改变着文化创作传播和旅游消费方式。我们要主动顺应数字科技发展新趋势,深入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大力发展智慧旅游,找准文旅发展新赛道,尤其是打造更多沉浸式、互动性文化体验新空间,推出更多诸如苏州“拙政问雅”、昆山“只此周庄”、无锡“拈花一笑”、扬州瘦西湖“二分明月忆扬州”等科技赋能文旅新场景,进一步丰富文旅消费服务新供给,不断增强文旅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绘制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全景图”,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也确立了相应的“施工图”。我们要围绕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结合文旅实际,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谋划推出一批成色足、特色浓、可操作、能落地的改革举措,推动文旅领域改革往深里走、往实处落。
持续改进艺术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推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内在要求。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进一步放大艺术创作生产“江苏现象”。优化服务机制,打造全生命周期支持的艺术创作生产体系,持续落实对艺术家、对艺术创作规律、对艺术工作者辛勤劳动“三个尊重”,健全完善财政投入、院团激励、人才培育“三项机制”,搭建更多优质艺术作品、优秀艺术人才展示交流平台,努力形成艺术创作生产“群峰耸立、百花竞秀”的生动局面。优化引导机制,创新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和江苏艺术基金项目资助机制,完善文艺院团建设发展机制,推动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好统一。优化组织机制,更大范围组织优秀艺术作品全省巡演巡展,采取省市联动方式推出小剧场演出季,组织小剧场演出走进景区、街区、商业区,让艺术融入生活、生活处处有“戏”。同时,注重发挥重点选题、重大项目引领带动作用,持续办好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抱石风骨”“悲鸿风度”“散之风神”美术书法展等品牌活动,努力形成艺术精品和文化环境相互生成的良好氛围。
探索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公共文化服务是“加码”百姓幸福感的有效途径。我们要持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工作重心下沉、文化资源下移,探索建立系列“家门口”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共享机制,让优质文化资源更接地气、惠及更多百姓。创新举办“家门口看大展”活动,统筹整合我省头部文博场馆数字化优秀成果及部分珍贵文物,组织举办“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江苏省美术馆典藏名家书画大展”全省巡展,引导文博场馆运用数字科技手段打造流动的“无边界博物馆”、推出更多沉浸式互动性“逛展”新体验。前不久启动的“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首站在盐城市盐都区博物馆巡展15天就吸引观众超15万人次。
提升办好“家门口赏好戏”活动,结合实施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培育、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双千计划”和创新“送戏下乡”方式方法,组织省级以上获奖剧目以及广受欢迎的新创优秀剧目下基层巡演,不仅进乡村,还要进社区、进景区、进小剧场、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乐赏“好戏连台”。
深化开展“家门口享非遗”活动,在总结推广“水韵江苏·精彩非遗”展示季、“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的基础上,遴选全省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利用非遗工坊、非遗大师工作室、非遗传习场所等体验空间,开展集中展示展演和线下体验活动,打造非遗“流动课堂”“创意市集”,让非遗更好走到群众身边、融入人们日常生活。
进一步健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活态传承机制。江苏遗存星斗、文脉绵长,人文资源占到全省文旅资源的81%。我们要始终以敬畏之心保护传承好文化遗产,充分挖掘利用文化遗产的文明价值、时代价值,更加有效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健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机制,组织开展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和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盘库建档行动,协同推进文物古迹、古老建筑、名城名镇、历史街区、传统村落和文化景观保护;统筹推进非遗研究、保护、传承、传播,引导人们不仅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在心里传承好。
健全文化遗产价值内涵挖掘阐释机制,深入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用常州寺墩遗址、盐城盐业考古、淮安城市考古、兴化草堰港遗址等更多有影响的考古重大成果实证“何以江苏”;构建更加完善的现代博物馆体系,推出更多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精品展览,让博物馆更有“看头”。健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机制,高质量建设长江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最精彩一段”,组织开展“新四军东进北上”“运载春秋”等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持续办好“博物知旅”活动,打造更多“留人见物有生活”的非遗体验空间和特色景区、历史文化街区,让城市留下记忆、人们记住乡愁。
建立健全文旅融合和科技赋能有效机制。我们要主动适应文旅消费新趋势新需求,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机制、文化和科技融合协同创新机制,推出更多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新体验,巩固增强文旅市场回升向好态势。一方面,在提升优质文旅产品供给能力上下功夫。持续用力推进“两廊两带两区”建设,努力打造全域可游魅力新空间。研究出台旅游景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旅游度假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推动传统景点景区迭代升级,培育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和精品旅游路线,做强重点文旅企业、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加快“旅游+”向“+旅游”转变,促进工业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自驾露营旅游、旅游民宿等发展提质,推广“遗产+旅游”“演出+旅游”“音乐+旅游”“赛事+旅游”等特色模式,推出更多“人工智能+”“数据要素×”新型文化业态,丰富“文化+创意+科技”文旅新体验。另一方面,在政策引领和消费促进上下功夫。去年以来,我们打好政策“组合拳”,推动文旅市场强劲复苏、持续升温。今年1—9月,全省纳入监测的文旅场所共接待游客7.55亿人次、游客消费3069.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97%和13.7%;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占全国的9.97%、保持全国第一。我们要聚焦扩大文旅消费服务,在推动省委、省政府“33条”政策措施在文旅领域落细落实的同时,研究出台促进夜间文旅消费、提升入境游便利化体验感等有针对性的增量政策,持续办好文旅消费推广季、乡村旅游节等促消费活动,进一步打响“水韵江苏”文旅品牌,推动游客“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着力构建文旅领域治理长效机制。随着文旅市场持续火爆,人民群众对文化服务和旅游体验有更多期盼。我们要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在细处着手、实处发力,推进文旅领域现代化治理常态长效,努力营造放心、安心、舒心的文旅市场环境。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深化“放管服”改革和行政审批备案制度改革,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依法打击“不合理低价游”“黄牛”炒票等违法违规行为,强化对市场主体诚信经营有效监管,维护好文旅市场秩序。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摸清文旅场所风险隐患底数,不断提升重点时段、重点场所、高风险项目智慧化安全监管水平,努力实现高水平安全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做好优化服务文章,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落细落实《推动省直博物馆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引导热门景区和文博场馆延长开放时间、推出夜游项目、增加弹性供给;推动热门旅游城市实现旅游交通无缝衔接,推出更多公共停车场(位),增加志愿服务引导,以富有温度、善待游客的服务,赢得良好形象和口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作善成,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我们要对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部署,以高度的改革自觉和抓落实的坚定行动,当好改革促进派、实干家,尤其是找准改革发力的“突破口”,推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书写好文旅领域改革的“实践续篇”和“时代新篇”。
以“闯”的劲头推动改革新突破。推进文旅领域改革必然会遇到大量全新课题,需要我们解放思想、攻坚克难。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聚焦当前文旅发展中瓶颈制约突出的问题、短板弱项明显的方面、基层群众关注集中的领域,扭住关键、有的放矢,尽快突破具有牵引性、原创性、示范性的改革事项,努力形成更多制度性成果,以改革率先突破引领文旅高质量发展走在前。
以“创”的精神探索改革新路径。改革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创新。要积极应对新形势新任务带来的新挑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推进文旅工作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全方位创新,探索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新办法。特别是要结合“十四五”规划落实情况梳理评估和“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有针对性谋划推出富有含金量的文旅政策“干货”,务求于发展有利、于民生有益、于群众有感。
以“实”的作风抓出改革新成效。要认真落实“更加注重改革实效”的重大要求,明确文旅领域改革的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建立责任清晰、执行有力的改革推进机制,定期开展督促问效,确保改一件成一件。要结合巩固主题教育成果、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把推进改革落实与增强党性、严守纪律、砥砺作风贯通起来,大力弘扬担当文化,完善激励保护干部担当作为的有效机制,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努力用实的作风、实的成效书写更加精彩的改革答卷。
来源:《唯实》杂志2024年第10期
作者:杨志纯
期
回
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