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不是城市缩小版,乡村振兴要有反城市化思维

乐活   2024-09-30 20:49   山东  
 点击上方蓝字“读道文旅”关注

乡村要有乡村的样子,而不是千村一面,更不是城市的缩小版。长期以来,一些基层治理者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往往不自觉地套用了城市化思维,试图将城市的审美标准直接移植到乡村中。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会直接抹杀乡村独有的韵味,试想一下,与城市无异的乡村,还是我们理想中承载乡愁的精神家园吗?

城乡一体化

不是城乡同质化
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而农业和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发展严重失衡,为统筹解决城镇化与“三农”问题,努力缩小工农城乡发展差距,城乡一体化概念便应运而生。
但一些地方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跑偏苗头,将城乡一体化理解成了城乡同质化,将大量城市建设思维运用到了农村,大搞大拆大建合村并居,把农村变成了缩小版的城市,结果农民不满意,城里人也不愿来,一个个乡村变成了所谓的“样板工程”,华而不实。

新农村建设,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城乡一体化也不是城乡同质化,而是在城乡差异中明确城乡功能定位,进而实现城乡功能互补。有的地方为搞美丽乡村,不让农民烧柴火做饭,让烧燃气;不让农民养鸡养鸭,说有臭味影响美丽乡村建设;不让农民种果树种菜,让种花草、建广场、造景观,搞得农民哭笑不得有苦难言,毕竟钱投进去了,农民却一点收益没有得到,反而破坏了乡村的乡土性。

制度设计者久居城市,不了解乡村,只以城市人的视角和思维考虑问题,他们不懂得农村和城市不一样。城市是钢筋水泥的森林、柏油的沙漠,但乡村的审美来源却丰富得多,错落有致的梯田、古朴典雅的民居、悠扬动听的乡间小调、热闹非凡的民俗节庆,这些都是乡村独有的宝贵资源,都应该被重点保护和发扬而不是抹杀。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乡村不应该消失,而是应该变得越来越美丽。乡村也不再只是农民的乡村,还是城里人的乡村,在城乡融合大背景下,农民可进城,市民可下乡,乡村变得越来越多元,越来越富有生机。
他山之石:德国经验
德国城市化起步较早,尽管如此,德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后,同样面临乡村发展的挑战。
德国城市化率在30%至50%的阶段,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大片乡村土地闲置,乡村景观与生态环境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而遭受破坏。当城市化率提升至50%至70%时,人口与就业进一步向城市集中,加剧了乡村的“空心化”现象,村庄衰落态势更为显著。城市化率超越70%后,无序的“返乡潮”涌现,这不仅使得农村地区建筑密度增加、交通状况拥挤无序,还引发了土地过度开发、土地使用冲突加剧等问题,工业化思维下的建设改造活动破坏了农村原有的村落形态与自然风貌,德国因此需应对人口“再城市化”与乡村“再振兴”的新课题。

在不同发展阶段,德国应对乡村发展挑战的做法有较大差异。
一是实施产业“逆城市化”战略,增加乡村就业机会。德国通过立法推动土地流转集中,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并致力于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升乡村生活水平。他们优化产业基础设施和功能区布局,强化小城市和镇的产业配套与服务功能,以吸引大企业入驻,从而形成了“在小城市和镇工作、回乡村居住”的理想生活模式,带动了产业和人口的“逆城市化”发展。在乡村条件改善和土地、税收优惠政策的双重驱动下,一些大企业开始向乡村地区转移。
二是通过“村庄更新”计划,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德国认识到,除了就业机会,乡村的绿色生态环境和特色风貌也是吸引城市居民的重要因素。因此,他们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通过补贴、贷款、担保等多种方式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保护乡村景观和自然环境,使乡村变得更加美丽宜居。村庄更新计划逐步演变为“整合性乡村地区发展框架”,旨在全面推进农村发展,确保农村居民能够享受与城市同等的生活条件、交通条件和就业机会。该计划涵盖了基础设施改善、农业与就业发展、生态与环境优化、社会与文化保护等四大目标。
三是推动乡村“再振兴”,激发乡村创新活力。面对如何保持乡村活力这一新挑战,德国提出了乡村“再振兴”的需求。2014年,德国联邦农业与食品部推出了新的农村发展计划,旨在支持农村创新发展,使农村成为具有吸引力、宜居且充满活力的地区。该计划包括四大板块:未来导向的创新战略样本和示范项目、乡村提升项目、“活力村庄”和“我们的村庄有未来”竞赛奖励项目,以及为乡村提供创新资源并支持乡村发展领域的研究创新。
从德国促进乡村振兴的做法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第一,均衡城市化与生产力布局对乡村发展至关重要。德国以小城市和镇为核心的城市化道路,为“乡村居住、城镇就业”的人口流动模式提供了契机,促进了乡村的繁荣。自1996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30%以来,城镇化进程迅速推进,但资源过度集中于大城市,未能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预期。未来,应更加注重在基础设施投资、医疗教育资源分配、土地指标等方面,为中西部地区县城和小城镇的发展创造条件,激活小城市和镇这一关键节点,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土地整治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平台。德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始终将乡村土地整治视为解决乡村问题的重要手段,并根据不同发展阶段赋予其不同功能。德国经验显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乡村土地利用的结构、布局、功能将发生显著变化,单纯依赖土地市场难以应对,需要政府通过法律、规划、建设项目等方式进行干预。因此,我国应赋予农村土地整治更全面的功能,将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推动土地整治与农业规模经营、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紧密结合。
第三,乡村发展滞后在不同阶段的内在逻辑不同,乡村振兴策略需相应调整。德国作为工业化先行者,经历了完整的城市化过程,其乡村发展问题在不同阶段有所不同,应对策略也相应变化。我国目前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应继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降低乡村人口总量和占比。但与此同时,也要注重改善乡村人口结构,吸引年轻人留乡创业,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第四,乡村振兴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德国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实施村庄更新计划和欧盟“引领项目”等投资建设活动,以及开展全国性竞赛等方式,为乡村振兴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也自发开展了乡村旅游重点村、和美乡村等评比活动,农业农村部也推动了“中国农民丰收节”等节事。未来,应借鉴德国经验,对这些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和设计,围绕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制定赛事规则和内容,提高活动的质量和影响力。

城市与乡村

相互依赖 缺一不可

乡村振兴倡导的去城市化思维,并非旨在将城市与乡村置于对立面,而是强调两者各自拥有独特的功能与价值,彼此无法替代,而应相互依存,共同构筑起完整的社会结构。

城市,作为经济、文化和科技的汇聚地,以其繁华喧嚣、高楼林立的面貌,展现着人类文明的辉煌成就,为乡村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丰富的商品资源和多样的就业机会。城市的快速发展,不断拉动着乡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进步。
而乡村,则是城市的根基与灵魂所在,它孕育了人类文明,滋养了城市的繁荣。广袤的田野上生产出的粮食、蔬菜、水果等生活必需品,为城市居民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乡村的宁静与美好,也是城市居民心灵得以休憩的港湾,节假日里,人们纷纷涌向乡村,寻找那份久违的乡愁。此外,乡村还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为城市的文化多样性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现代社会中,城市与乡村作为两大基本组成部分,各自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与功能。盲目追求城市化无疑将给乡村带来灾难性后果,对于中国这一拥有数千年乡村文明发展史,且其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植根于乡村农耕文化的国家而言,更是如此。乡村的衰败与没落,不仅直接威胁到乡村生活的稳定性,其连锁反应更可能波及城市,引发城市的不稳定,甚至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尽管城市与乡村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但一个失去乡村支撑的城市所面临的困境,可能比失去城市支持的乡村更为严峻。乡村的支持对于城市的存续至关重要,缺乏这一支撑,城市可能难以维系,甚至危及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相反,乡村即便失去了城市的支持,虽然其生存质量会受到影响,但并不一定会威胁到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因此,那种以牺牲乡村为代价、盲目推进的城市化策略,显然是不明智的。我们应该认识到,乡村与城市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只有实现城乡的和谐共生,才能确保社会的持续稳定和繁荣。
人类社会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是以科技进步与文化繁荣为基石的。然而,在过度消费的驱动下,工业化的无序扩张与城市化的无节制膨胀,导致了城乡发展的严重失衡。这一失衡状态不仅削弱了乡村原有的价值与功能,更造成了其功能与价值的严重缺失。乡村的生态环境、传统文化、社区凝聚力等独特价值被忽视和破坏,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祉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城市化的发展路径,避免盲目追求城市化而牺牲乡村的利益,努力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让城市与乡村共同繁荣,共同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乡村振兴核心

是产业振兴和农民致富

如何彻底解决乡村振兴,这一问题已经讨论很多年了,但其核心挑战依旧严峻。当前农村面临的似乎仅仅是表面上的繁荣,房屋翻新了,道路修缮了,路灯亮化了,但深层次的农民生计与福祉问题并未得到妥善解决。个人认为要彻底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两点:产业振兴和农民致富。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找到并培育适合农村发展的产业,通过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等多元化产业,让乡村经济焕发新的活力。这不仅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更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当乡村产业逐渐走向规模化、品牌化,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乡村经济的自我造血能力也随之提升,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农民致富,则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与最终归宿。在产业振兴的推动下,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和增长幅度的提升,成为衡量乡村振兴成效的重要标尺。通过技能培训、创业扶持、土地流转等政策措施,农民被赋予了更多参与乡村经济活动的机会,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与此同时,随着乡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农民种地有钱赚,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建设美丽乡村的追求和奋斗精神。

产业振兴与农民致富是乡村振兴不可分割的两翼,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产业的培育与发展,也要关注农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让乡村振兴的成果真正惠及农民,让乡村成为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乡村振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摒弃过去以城市思维来设计农村制度的做法,转而将更多的选择权交还给农民,让农民为自己谋划,才能使他们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

【延伸阅读】

今年值得收藏的90个读道文旅经典落地案例详解!

这家公司做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关心的6个项目!

90%的乡村振兴项目,没搞懂底层逻辑!

--THE END--

素材整理:读道文旅
素材来源:南方农村报、《中国乡村发现》、远山泊书院、中关村金融投资创新促进会、农民日报等网络平台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版权保护,转载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注明。源自网络素材无法核实出处,如有侵权,请后台留言,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乡村振兴丨
旅项目
规划投资运营热线

李老师 13911043807

王老师 13263325579

(可复制,微信同号)

点击图片了解
更多读道文旅专业服务


不落地 不创意

不辜负每一块土地的期望

不辜负每一位客户的期望

为政府|企业创意奇迹、落地精品

乡村振兴|文旅项目全程设计服务

创意落地就找读道文旅




能投资 帮融资

资源撬动资金|资产转化经营

实现资源-资金-资产-资本四资循环

提供奖补、专项债、EOD申报服务

领先的农文旅融合项目投资机构

项目投资|资金申报就找读道文旅




善建设 精工程

精品农文旅工程全案解决商

提供一站式工程建设全案解决方案

帮客户实现OEPC运营导向工程建设

OEPC工程+运营就找读道文旅




流量大 营收高

无流量 不运营|无盈利 不运营

提供景区|农文旅项目运营服务

实现景区流量增、回收快、盈利多

提供全程服务|助力项目高效运营

农文旅管理运营就找读道文旅



觉得不错点个“在看

读道文旅
读道文旅是一家为政府、企业提供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的服务机构,焦距乡村振兴、文旅项目等领域,以“不落地、不创意,不辜负每块土地及每位客户的期望”为宗旨,以助力城乡高质量发展为使命,已为1000多家客户提供了专业服务,期待与您合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