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新知·霜降 | 余江:创造性破坏的力量——经济剧变与国民财富

时尚   2024-10-23 11:51   北京  

与时节同行,与思想者同频

《比较》与北京基金小镇共同推出

“二十四节气·悦新知”栏目

每期邀请一位学者领读一本经典

带领投资者与前沿思想对话

在“悦”读中

开阔投资视野,构建多元思维


SHUANG JIANG
二十四节气

繁霜降,秋色深。今日霜降,枫红如画的时节,一起来分享著名经济学家菲利普·阿吉翁等人合著的《创造性破坏的力量》。本书对创新进行了全景式的前沿分析,运用熊彼特增长范式解析了世界经济中的重大谜题;是一本理解经济增长、产业政策和劳动力市场组织的基础性著作。

本期讲述人《比较》特约编辑余江,从释义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发明的“创造性破坏”一词切入,讲述了阿吉翁继承熊彼特思想构建内生增长模型的理论贡献;讲解了创造性破坏的三大特征,累积特征、激励特征和冲突特征;结合典型经济现象,从创新兼具创造和破坏两方面作用的角度,探讨了创新对不平等、幸福感、气候变化等热门议题的影响,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创新的意义和机制。

开启“悦”读之旅
以下为文字节选
今天我将给大家介绍《创造性破坏的力量》。

我们身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社交网络、电子商务、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这些新产品和新服务,在二十年前还感觉是科幻,如今已进入日常生活,创新的意义毋庸赘述。20世纪初,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发明了“创造性破坏”一词来刻画创新的若干本质特征,强调创新是新旧势力的对抗,新生事物的繁荣伴随着陈旧事物的衰败。熊彼特当时面临跟今天类似的场景,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同时社会矛盾愈发尖锐,所以他发明的说法也似乎更强调“破坏”的一面。

新旧交替在我们周围比比皆是,如互联网行业,最早是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占据主流,后来被BAT——百度、阿里、腾讯——所取代,如今又遭遇抖音、拼多多等新势力的冲击,手机越来越多取代电脑,视频越来越多取代文字信息,还有人工智能即将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创新兼具创造和破坏两方面的特征,如何发挥积极作用,克服消极影响,乃是《创造性破坏的力量》一书贯穿始终的主题。

本书的主要作者为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菲利普·阿吉翁,他继承熊彼特的思想,并借助现代的数据资料和分析方法,重建了经济发展理论。很多读者知道,传统理论把经济增长视为资本和劳动投入的结果,技术这个关键因素却没有纳入考虑,技术的改进和创新仿佛被密封在一个“黑匣子”里,与增长无关。阿吉翁的贡献就是打开这个黑匣子,帮助我们了解创新的过程和特征,换个角度去看待经济现象。他的新理论被称作内生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或者创新当成了增长的有机组成部分,技术进步与增长速度和方式有密切关系,比如选择引进技术还是自主开发,选择外向型产业还是进口替代,都会影响技术进步和长期增长的成绩。这些贡献让他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热门人选。从现实来看,中国经济正在快速趋近世界技术前沿,能够直接引进的知识和技术越来越少、越来越难。就像过去可以进口汽车发动机,现在已找不到更先进的型号,即使能找到,也未必能够引进。此时必须打开发动机的黑匣子,掌握原理和工艺,自己去改进和创造。创新是整个经济的发动机,国家、企业和个人在新的发展阶段都应该对它的机制和意义有更多了解。

本书介绍了创造性破坏的三大特征。第一是累积特征,学习提高是人的本能,人每天都有奇思妙想,但这些思想、知识、技能必须突破过去已知的范围,才具有社会意义。因此创新者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不用重新发明轮子。第二是激励特征,创新要求回报,技术突破带来的收益要求有财产制度、特别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如果创新成果容易被剽窃剥夺,激励就会受到打击。当然,过度保护可能妨碍知识分享,盈利性不高的基础研究的创新需要公共投入的补充。第三是冲突特征,创新不仅会突破旧观念,更会改变旧的利益格局,引发新旧力量的争斗,垄断势力和受损群体可能借助政治力量的干预,妨碍自由竞争,因此促进创新要求妥善解决社会冲突。

本书围绕创新探讨了诸多相关议题,例如,创造性破坏如何在欧洲开启现代经济增长,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后进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是否应该采取不同的创新策略?竞争、开放会激发创新,还是扼杀创新?比如一个国家的职业体育联赛引入高水平外援,是会挤占本国运动员的发展机遇,还是会促进他们的水平提升?另外,不平等、全球化、资源危机、幸福感等热点议题,与创造性破坏有怎样的关系?

这其中,创造性破坏对于财富的创造和分配的影响引人注目。我们今天经常看到创新造富的神话,从高技术公司成功上市,到网络红人直播带货。财富暴涨经常伴随着分配的苦乐不均,让各国顶层人群在收入与财富中所占的份额持续走高。这不免让人们猜测:创新是否必然让社会变得更加对立和残酷?本书指出,创新带来的效应很复杂,它确实会扩大顶层人群的份额,制造超级富豪,但对社会整体不平等影响不大。例如深圳是创新很活跃的城市,那里的富豪人数比不活跃的内地城市多,但总体不平等程度未必更严重,因为各城市内部的不平等还会受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创新会促进社会的流动性,给人们提供上升的机遇,对许多年轻人来说,到深圳去发展会有更多空间。此外,创新还会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率,使得深圳的平均收入提高更快。所以总体而言,创新的作用利大于弊,用打击创新来解决不平等是杀鸡取卵。作者不反对社会保障和再分配等手段来缓解不平等,也赞成打击腐败和约束垄断,但警惕过分聚焦顶层群体、渲染仇富情绪。

创造性破坏与幸福感的关系也很有意思。创新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与不安全感,冲击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影响身体和精神的健康。家长把不安全感传递到孩子身上,让子女承受沉重的学习负担。如何追求幸福,对个人和社会而言都是非常严肃的课题。本书从经济学家的视角发现,创新对普通人带来的最大冲击是就业风险,既包括破坏性的失业风险的增加,也包括创造性的新就业机遇和收入水平提高。创新对幸福感的影响因人而异,与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等多种因素有关,也取决于个人和社会的应对策略。与社会保障更完善的欧洲相比,美国在遭受经济冲击时更为脆弱,例如在老工业区出现的颓废、抑郁、犯罪和过早死亡的现象。类似情形在俄罗斯和我国的东北等地也能看到。当然,欧洲的福利制度并非完美无缺,各国仍在调整改进,例如丹麦的弹性保障制度就强调既尊重企业的用人权,又要保证基本生活,更关键的是通过再就业培训帮助人们适应社会变化。

发挥创造性破坏的积极作用,约束其消极影响,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面的协同努力。作者引用了自己所在的法国的真实案例,年轻的马克龙当选总统后,推出了许多雷厉风行的改革措施,广受欢迎。但是在2018年,他绕开议会讨论和表决程序,贸然提高汽油排放税,本意是推动绿色环保转型,却严重损害了郊区民众的切身利益,“黄马甲运动”随之爆发,许多城市出现骚乱。在严峻的现实面前,马克龙被迫妥协,撤销加税,并推动成立“公民气候大会”这一跨界组织,吸纳社会各方人士为气候变化政策提供建议。事后来看,虽然“黄马甲运动”造成了破坏,但民间力量的反弹展示了对政府的制衡,触发了制度改革和社会对话,有利于给创造性破坏提供良好环境。

总体而言,《创造性破坏的力量》一书对未来抱有乐观态度。作者阿吉翁强调,创新与包容、创新与保障并非零和博弈,鼓励新企业的进入,鼓励年轻人的研究发明,既能促进增长活力,也有助于社会和谐。创造性破坏仿佛一匹活力十足的骏马,可能横冲直撞,只有良好驾驭,才能让它顺应我们的意志前进。危机会暴露现有体制的弊病,却也是反思与改革的良机。借用书中的名言来说:未来不在于我们将遇到什么,而在于我们要做些什么。

   这部大师作品还有很多精彩内容,欢迎大家通过原著去精读体会。



书号:978-7-5217-3551-2

作者:菲利普·阿吉翁 赛利娜·安托南 西蒙·比内尔

译者:余江 赵建航

定价:88.00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扫描二维码,以优惠价订购本书


识别二维码观看往期视频


比较
“以比较传递理念、思想和智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