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25年前,我和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的Dick Thaler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组织了一系列研讨会,主题是我们所说的“行为经济学”,即从心理学的角度诠释经济现象。每门学科都有其各自的研究工具,经济学家则深受心理学的影响,或许还受一点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影响,不过,这些都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在近期的工作中,我渐渐觉得经济学家也必须对人文科学有所了解。尽管人类有些事情很难将其形式化,但是仍然有必要理解它。我认为一种可行的方法就是运用我所说的“叙事经济学”:在解释经济现象的时候,深入研究人们对于这些事件的叙述。
人类不论走到哪里都会进行对话交流。我们天生喜欢交流:人类大脑的构成与叙事能力相关。我们将人类称之为Homo sapiens(智人),其中sapiens的意思是智慧,不过这种命名方式或许并不恰当。进化生物学家Stephen Jay Gould认为我们应该称为Homo narrator(叙事者)。我们的大脑生来就是为了叙事,尤其是关于其他人的故事。正因如此,广告商关注的对象往往不是产品本身,而是某些人作出的与该产品相关的某些行为。
故事是会流传的: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有些故事很快就会被淡忘,有些则会持续很久。我觉得故事就像是一块宝石,你从某处听说之后,就会想着“下次在和别人聊天时可以提起这个故事。”你会尽力表述清楚,因为你希望别人能和你产生共鸣。这就是故事,套用互联网的说法,故事会像病毒般扩散。
证券市场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编构故事的机会。例如,今年年初,有流言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将在历史上首次突破2万点大关。事实上,这种预测毫无意义:1896年,道琼斯指数在创立时仅有40点,但其实也可以从50点或其他任何点位开盘。然而,我们会围绕这个时刻来编构故事:在明天的报纸上或许你会看到一篇有关新任总统特朗普及其对证券市场影响的文章;或者你会读到有关股市由熊转牛的传闻;又或许你会读到形容纽约证交所在收盘时爆发出欢呼声的句子。
纽约证交所的那些人并不愚蠢——虽然鉴于电子交易的优势,他们本身是其他故事的一部分。他们很清楚这些不过是人为制造的数字,道琼斯指数突破2万点并非是因为基本市场的稳健已达到某种新的程度。这些故事并非在说市场的基本面如何完善,它们只是一个关于数字,以及围绕数字转的那些人的故事。
这就是叙事经济学。
扫二维码以8折订购本书
并非每个人都擅长理解故事,而经济学家在这方面的表现尤其糟糕。但让很多历史学家都无法理解的是,如果你不去了解真正经历这些历史事件的人所叙述的故事,你就无法了解历史。事实上,耶鲁大学历史学院的Ramsay MacMullen就曾在名为《感受历史》(Feelings in History)的书中表示,历史学家应当更多关注人们对他们研究的这段历史时期的真实想法。
以南北战争为例,在这场战争中约有62万美国人丧命,造成美国人口锐减。你可以从各种渠道看到导致这场战争的政治和经济原因,但要想真正去理解这场战争——为什么北方愿意承受巨大的人员伤亡来取消奴隶制,你就必须了解他们的感受,以及这种情绪带来的力量。他们当时叙述的那些有关虐待奴隶的故事会让你感同身受。叙事正是依靠这种方式与历史交织在一起。
这些事件为何会影响经济呢?因为当我们想要了解某次经济萧条或衰退时,我们必须要了解为什么人们开始停止消费。如果人们停止购买,就会发生衰退:他们不再购买新车,不再购买新房子。为什么呢?他们可能会说是因为出现了经济衰退,所以停止消费,但这无法解释为何会出现经济衰退。我认为这些情况的出现与某些事件有关。
图片来源:The Slightly Wraped Website
美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事件就是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每个人都知道这一事件,甚至到现在都深受它的影响。在一项针对个人投资者的调查中,我让受访人评估如今的股市有多大可能会发生类似于1929年或1987年那样的严重崩盘。我收集了近30年的数据,显示不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都一直在夸大在调查日期的六个月内再次发生类似情况的几率,他们认为发生的概率为15–20%。可事实上近一个多世纪以来,这样的情况只发生过两次。但奇怪的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夕,相比其他时间,投资者的预计反而较低。
1929年华尔街的崩盘非常可怕,让人记忆犹新。人们通常将它看做是大萧条的开始。1933年失业率高达23%,很多人不得不排队领取救济。随后,二战爆发了。人们过得非常悲惨,我们一直担心这样的事情会再次发生,因为人们根本无法忘记这事件。虽然还有其他许多有关股市暴涨或暴跌的事件会引起我们一时的关注,但很明显这些故事不会像病毒般疯狂传播,甚至很多时候无人关注。
让我们来看看另一场危机——1920–1921年的经济衰退,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危机之一。现在来看,这从技术上来说都不算是经济萧条,但当时的经济确实出现了大滑坡:从1920年6月到1921年6月,消费价格指数在一年内下跌了16%。与之类似,批发价格指数暴跌了45%。大多数经济学家对于这次危机没有任何解释。因此我决定回溯历史,翻出了1920年时的美国报纸,尽可能深入到那个时代,了解当时所发生的事件,以及人们的关注点。我希望自己就如同生活在1920年的美国。
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事情,其中之一就是当时的美国民众对于profiteer(投机商人)严重不满。Profiteer这个词来自单词privateer(私掠船),词源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与“pirate”(海盗)有着相同的意思。在20世纪初,profiteer用于指那些利用一战牟取暴利的人——在民众看来这些奸商的行为基本上和海盗没什么差别。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在一战结束两年之后的1920年达到了高峰。
对于投机行为的担忧不断加剧是因为一种被行为学家称为“情感启发法”(affect heuristic)的理论。人们会因为身边发生的某些事情而感到不快。根据统计,1918–1919年爆发的全球流感造成的死亡人数比一战还要多。这场疫情之所以惨痛,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年轻人受到感染,另一方面是因为这种病毒发展速度极快:一旦被传染,可能没几天就已经病入膏肓。
图片来源:Medium
另一件让人不快的事是1917年的俄国革命。这场革命流传出许多极具影响力的故事,并大多与沙皇尼古拉斯二世及其家人有关。布尔什维克党人将沙皇全家排成一排,然后让行刑队直接实施集体枪决。沙皇及其家人在当时的美国几乎家喻户晓,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他们有名、出身高贵、家庭幸福。他们的照片经常会出现在报纸上。可是,俄国人就这样把他们全杀了,所以这肯定会引起你的注意。
所有这些事件都促使公众产生一种不安的情绪。如果你是一名当时生活在美国的成年人,你可能会感到紧张,甚至愤怒。你还有可能在战争中失去了自己的家人。你经历着通货膨胀,而那些投机商人却在大把挣钱。因此不难相像这些有关投机商人的负面报道会在读者中引起共鸣。结果,公众开始抵制,特别是对那些他们认为赚取了不正当利益的公司。这导致经济出现衰退,产品价格下跌。这时人们又开始担心起价格下跌,不再大肆购买。我认为这或许可以解释1920–1921年经济衰退的促因。
那次危机产生了后续影响。当大萧条真的来临时,当时人们都说了什么?很多人认为那不过是1920–1921年的情况再次上演。1920–1921年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很短,因此许多人认为1929年的衰退也会一样。正因如此,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向公众表示困难很快就会过去。
1929年的股市崩盘是大萧条发生之前的一项重大事件。因此,我再一次翻出当时的报纸,试图去了解当年发生的事情。而我注意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报纸早在1926年就已开始讨论股市崩盘的可能。为什么会这样?
当我在密歇根大学读本科时,教授让我们读Frederick Lewis Allen在1931年出版的《Only Yesterday》一书。这本书算是一本有关上世纪20年代的野史,而且就写在那个年代刚结束的时候。在Allen眼中,20年代是一段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是价值观和性别规范变革的时代:女性可以穿短裙,可以独自外出,可以泡酒吧,而这些变化趋势让许多人感到不安。此外,当时还出现了大量的金融诈骗案件。20年代弥漫着某种不道德的氛围。
在崩盘之后的星期天政府高官做出强势回应。简言之:是他们加剧了这场危机。这一天仿佛就是审判日。Allen在书中描述了大萧条期间人们在精神和心态方面的变化。30年代的女性与20年代的女性大相径庭,她们不想再变成那样。女性的裙子变长了,人们又开始定期去教堂祷告。他们不再随意挥霍钱财,因为30年代并不流行炫耀财富,这也导致了需求降低。因此,这或许是导致这次严重经济危机的事件——20年代的罪恶导致了金融灾难。
为什么经济学家会忽视这些经济波动背后的故事?原因之一就是经济学家会使用特定的分析工具,而叙事从来都不是其中之一。经济学家将叙事视为其他人的研究范畴。我们会解联立方程,会传授一般均衡理论,这些都没问题,不过我们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后,已经筋疲力尽。
但是对于经济学家来说,叙事经济学的研究仍具有空间。我们有数据库,可以做定量分析。研究人类叙事的独特现象并非易事,但我们可以与人文学科的专家合作——例如那些试图理解为什么有些叙事结构有效、有些却无效的文学理论家。如果我们这样做,并将叙事纳入分析工具之中,我相信在10或20年后,我们将能更好地理解经济波动。
本文改编自1月26日Neubauer Collegium主任的讲座,重点讲述了2017年1月他在美国经济协会主席演讲中提到的一些话题。
定价:88.00元
作者:罗伯特希勒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页码:380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