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2024年10月10日,“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的基础研究”第一届科学经济学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学院召开,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多所国内外高校的老师和同学参加了本次论坛。
在本次论坛主办单位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黄少卿教授的主持下,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吴文锋、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史冬波、中信出版社《比较》编辑室吴素萍分别致开幕辞。
论坛第一节由上海交通大学史冬波主持。清华大学陈玲老师汇报了《科学中心向何处去:来自论文和专利引用的数据》通过计算科学中心的新指标,对全球119个城市/都市圈的论文科学影响力、论文技术影响力、论文科学影响强度、论文技术影响强度进行年度测算,进而勾勒出全球科学中心的时空演变轨迹。最后,作者从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创新战略等角度讨论了科学中心转移的驱动力量。
南京大学郑江淮老师的《突破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基础研究作用偏向性:典型事实与解释》一文,从协同创新的视角,研究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展开协同研发对企业技术突破的影响。通过计算突破性创新指数,分析企业与高校协同创新的突破性技术产出的一系列典型事实,并对突破性技术协同创新对促进企业基础研究的影响展开了一系列机制检验和异质性检验。
论坛第二节由深圳大学冷萱老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史冬波老师报告《Publish to Graduate》一文,探讨放松博士生毕业要求对学生毕业情况、论文发表情况及就业情况的影响。研究发现放松毕业要求后,博士生的论文发表总数下降,主要是中文论文发表数量下降,而英文论文发表数量上升,研究质量提升;学生按时毕业率提高,就业时更少选择留在学术界。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尹德云老师汇报《企业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立足于已有研究以及相关理论,基于论文发表数据和上市公司专利数据,文章发现企业从事基础研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数量和质量均存在促进作用,企业的高学历人力资本在此过程中发挥了机制作用。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李小瑛老师的《高新区设立对企业获得知识溢出的影响》使用上市公司的引用数据和其他财务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发现高新区设立能够帮助企业获得知识溢出,并在国家级和省级层面展开细致分析。
论坛第三节由西安交通大学亢延锟老师主持。武汉理工大学曹勤伟老师的《Unraveling the Mystery of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aradox: The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Basic Research and Enterprise Breakthrough Innovation》研究探讨了高校基础研究是否能够促进企业的突破性创新,研究结果发现二者关系是U型关系。机制检验中,基于信号理论从外部拉力(企业声誉)和内部推力(动态能力)的双元视角分析了大学基础研究与企业突破性创新之间的作用机制。
暨南大学刘叩明博士《高校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来自人工智能专利的证据》通过构建得到省内高校对上市公司的人工智能知识溢出指标发现,高校人工智能知识溢出显著促进了上市公司的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量。研究结果对更好发挥高校前沿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与促进校企协同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徐昊博士汇报《The impact of firm-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on the disruptiveness of firm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基于中国专利数据和欧洲专利数据,使用专利引用信息来识别校企合作和企业突破性创新。文章发现发现校企合作能够通过增加科学知识在技术开发中的应用来增加创新突破性的可能性,并且增加了技术突破性的程度。
会议第四节由同济大学党建伟老师主持。北京大学季楚煊博士《“双一流”建设能否引领中国大学的科研创新——基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实证研究》一文聚焦“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科研创新问题,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案例,基于论文文本数据构造了大学前沿趋近指数,研究发现“双一流”建设显著提升了材料科学学科纳入建设大学的论文发表数量和高质量论文发表量,而高校前沿趋近指数受激励效应强弱变化影响而呈现周期性变化,同时材料学科纳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的高校与未纳入名单的高校之间的高质量论文数量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谢一鸣博士《研发模式、研发补贴与企业研发投入结构》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分别探讨在不同研发政策的干预下,对研发投入规模、研发投入结构和企业技术创新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影响。
会议第五节由武汉大学毛进老师主持。大连理工大学李冰博士报告《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从跨学科视角分析了科学知识对技术变革的影响,采用颠覆性指数将技术变革分为不同类型,探究跨学科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均衡性不同维度对各类技术的影响。
上海财经大学王润昇博士汇报《Piece-rate pay for science》,探讨计件工资制度激励科学家对其学术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计件工资的政策增加了科学家总体发表数量,但是主要是增加了在低质量期刊上的发表,而且这些论文的后续论文被引次数更少。通过构建结构模型,进一步估计最优激励政策并进行反事实分析。
会议第六节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尹德云老师主持。北京大学王彦哲博士汇报《Substantive Innovation or Strategic Patenting: Dual Policy Incentives for University-Industry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in China》,文章讨论了产学研战略联盟政策对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双重激励效应,其中产业技术发展阶段起着关键的异质性作用。研究发现,产学研政策总体上能够促进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不仅鼓励了前沿产业的实质性创新,也刺激了追赶型产业的策略性创新。
大连理工大学WISE实验室&马斯特里赫特大学UNU-MERIT张光耀博士的《Do scientists work overtime for good works?》一文探讨了论文提交时间与其后续科学影响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来自 arXiv 的论文提交记录,发现科学家们确实为了完成好的研究而加班。主要结论表明科学家在非工作时间提交的论文往往获得更高的引用率,更多地发表在顶尖期刊上,并获得更有利的同行评审结果,但它们在 arXiv 上再次提交的可能性也更高。
在讨论和评议环节,与会人员就数据代表性、专利引用数据来源、高质量专利数据集的构建、国有企业创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企业基础研究的现实情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充分交流。
论坛最后,第一届科学经济学研讨会主办单位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黄少卿老师进行闭幕致辞。黄老师首先介绍了本次论坛的投稿情况,并从聚焦性、探索性、批判性、平等性、多样性的角度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同时,黄老师也总结到在通过充分的讨论交流后,目前研究中仍然在数据基础不扎实、研究议题的重复性、方法的有效性不足三方面的问题,并鼓励年轻学者持续推动科学经济学领域的发展。之后,黄老师宣布了第二届科学经济学论坛将由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承办。最后,黄老师对全体参会老师和同学表示感谢,并激励大家万事开头难,对科学经济学领域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中国科学经济学论坛
发起单位和组委会创始成员名单
(2024-10-09)
发起单位名单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南京大学数据管理创新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数据智能研究院
江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与管理学院
《比较》辑刊编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