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许多老师跟我说,经常拿不回属于自己的绩效。
我看了他们学校的绩效考核方案,颇有些共同点。
比如条文复杂晦涩,都以民主的名义通过了教代会投票,以及对大多数只会埋头教书的老师不公平。
因为,不管怎么考核和计算,他们都拿不到平均数,也就意味着自己的部分绩效被别人以考核的名义占有了。
绩效需要考核,否则就成了大锅饭。但绩效怎样考核,则体现了当地的教育理念。
一种是合格性考核,也就是只要合格,就能拿回自己的绩效。
一种是竞争式考核,通常的做法是把每个老师的绩效拿出百分之三十,然后再重新分配。
每个学生和老师都是不同的,教育也没有统一的模板,所以,基于教育的特点,合格性考核相对更合理。
竞争性考核,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掠夺。
打个比方,羊圈里有一群羊,如果只要合格,羊毛就归每只羊所有,那羊们既不会摆烂,也不至于疯狂内卷,拿命换羊毛。
如果把每只羊三成的羊毛拿出来重新分配,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大多数羊都拿不回来属于自己的羊毛。
如果一只羊每年减少百分之五的羊毛,五年后,它身上的羊毛就不足八成了。
十年后,它可能就冻死在某个冬天。
那是被生活压弯了腰后的窘迫与胆小,以及习惯性服从后带来的麻木。
如果羊的职能是产奶,就让它们吃好喝好休息好。
以绩效考核为由,逼它们学游泳,练跳远,甚至跨界去爬树,无疑是扭曲与病态的。
如果老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那绩效考核就不能以内卷为目的,更不能打着绩效的旗号,掠夺一线老师原本就微薄的收入。
如果大多数老师都拿不回自己的绩效,如果老师需要拼命才能拿回属于自己的绩效,这样的考核无疑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也是不公平不合理不人性的。
有的地方把老师绩效拿出来再分配,有的地方给老师发放增量绩效。
同一片天空,教育总是参差不齐,让人徒呼奈何,空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