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北大文科”,信息来源: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 )
2024年12月12日,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高校区域与国别智库建设”研讨活动在燕南园51号院举行。活动由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翟崑主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政党外交学院讲师杨耀源,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副院长、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宇权,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专任研究员、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杨延龙,重庆大学经略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典,湖北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吴洪英,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邵六益,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赵少峰,浙江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城市国际化研究院院长陈溪以及校内多名博士后参与讨论。
与会人员认为,当前高校智库建设正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在地方高校,资源配置不足、学科体系不完善、成果转化渠道受限等问题较为普遍。要推动高校智库的高质量发展,亟需加强政策支持、拓展资金保障渠道,结合各高校自身特色,找到智库建设的突破口。与会人员强调,智库建设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回应短期热点问题的同时,智库还需要承担长期的理论积累与学科发展任务,推动学术创新与实际政策需求的精准对接。此外,智库功能的发挥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特别是在青年学者的培养与支持方面,给予他们更大的研究自主权和发展空间,激发创新活力。部分学者建议,专任研究员制度和跨学科合作机制可以作为未来发展重要的突破方向,帮助智库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智库的合作与资源整合,与会人员指出,当前高校智库间的协同机制尚不完善,存在研究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的现象。未来应加强跨校、跨领域的合作与资源共享,通过优势互补和联合攻关,形成合力,提升智库研究的整体水平。同时,有学者提出,智库建设应结合语言、文化和地区特色,发掘高校在区域国别研究中的独特优势,尤其是在跨学科领域,如法学、经济学等方面,探索新的研究路径和服务国家战略的实际方向。此外,随着科技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智库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与会人员建议,高校智库应加快技术手段的应用,提升信息处理与研究分析的精准度和时效性。通过技术赋能,可以有效解决智库研究中存在的碎片化问题,推动智库成果向系统化、长期化方向发展。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未来高校智库建设的关键在于机制创新、人才培养与资源整合。要推动智库功能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要加强政策引导,优化智库成果的转化渠道,进一步明确智库在学术研究与政策咨询中的定位与作用。此次研讨会为高校智库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推动了区域国别研究领域的发展,为未来智库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与清晰路径。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北大文科”,信息来源: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转载时标题部分稍作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