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来到,杨柳青青人欢笑。
愿您家和万事兴,幸福安康乐无边!
新春佳节,阖家团圆笑语喧,也是冬春交替,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在享受假期的同时,如何合理储备家庭必备药物?对于有用药需求或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应如何安全用药呢?我们为您整理了一份春节期间的家庭药物储备指南,助您安心过大年。
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哮喘等慢性病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药,切不可擅自停药。然而,部分老人受 “过年不服药” 观念的影响,在春节期间擅自停药,这可能导致血压、血糖和血脂出现波动,甚至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和哮喘急性发作等严重后果。因此,节日期间患者务必坚持治疗,切勿擅自停药。
同时,节日期间人们的作息时间容易紊乱,且娱乐活动较多,这使得漏服药物的情况时有发生。为避免漏服,大家可以采取手机闹铃定时提醒、使用药盒分装药物以及请亲友帮忙提醒等措施。倘若不小心忘记服药,一般来说,若漏服时间在两次用药间隔的一半以内,可按单次用量补服,但切勿擅自加大剂量;若漏服时间超过此间隔的一半以上,则通常无需补服。
春节期间与亲朋好友相聚,难免会小酌几杯,但对于正在服药的患者而言,饮酒需格外谨慎。许多药物与酒精存在相互作用,同时服用可能会引发诸多不良反应,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例如,服用某些降压类药物后饮酒,可能会使血管扩张,引发低血压,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休克;在服用头孢、甲硝唑类等抗生素期间饮酒,会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具体表现为面红、腹痛、恶心、呕吐、头痛、头晕、胸闷、心悸等,严重者还可能出现血压下降、呼吸困难、休克等症状;酒精会影响降血糖类药物的药效,两者同时服用,可能会出现头昏、心慌、出冷汗等低血糖反应,严重者甚至会引发低血糖性休克,危及生命。所以,患者在服药期间应尽量避免饮酒。
服药后还应尽量避免驾驶车辆,部分药物会影响用药者的反应能力、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从而影响驾驶安全。比如,降压类药物服用后可能会出现头痛、眩晕和嗜睡等现象;降血糖类药物服用后可能导致疲倦、头晕等不适;有些人服用解热镇痛类药物后会出现听力减退、大量出汗甚至虚脱等不良反应。因此,患者在服药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留意是否有 “服用本品后避免开车” 等提示字眼。
预防和治疗感冒的药物
春节期间,人员流动频繁,呼吸道疾病传播风险增大,以下几类药要推荐储备:
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对于甲型流感病毒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在感冒早期使用,能够有效缓解甲流症状。
感冒药:可准备对症治疗的复方感冒药,可以缓解感冒引起的多种症状,如发热、头痛、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等,减轻身体不适。
退烧药: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是常用的退烧药,能帮助降低体温,缓解因发热带来的身体不适,如感冒药中含有退热药成分的不要重复服用。
肠胃用药
春节期间,往往饮食丰富但不规律,容易引发肠胃不适,以下肠胃用药可提前储备:
促消化药:可以帮助消化食物,减轻胃胀、恶心、呕吐等不适。
止泻药:帮助吸附肠道内的病菌、病毒和毒素,减少它们对肠道黏膜的刺激,从而缓解腹泻症状,同时还能保护肠道黏膜,促进肠道黏膜的修复。
益生菌: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增强肠道免疫力,预防和缓解因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问题。
外用药物及应急药物
春节期间,小孩和老人活动较多,难免会有跌打碰伤等意外情况发生,因此家庭药箱中应准备好以下外用药物及应急药物:
消毒药:碘伏或酒精是常用的伤口消毒用品。
包扎用品:创可贴、纱布、绷带等是用于简单包扎伤口的必备物品。
常备慢性病药物
如果家中有慢性病患者,一定要按照医嘱准备足量的药物,并仔细检查药品的保质期,确保患者在春节期间能够不间断地使用药物,维持病情的稳定。
温馨提示:
如果您还有药品方面相关的问题,我院现已开设互联网诊疗服务,非急症也可关注“杭州市西溪医院公众号”或支付宝搜索“杭州市西溪医院互联网医院”咨询、就诊。
互联网医院药师专家介绍
主任药师,临床药师,硕士。从事药学咨询、临床服务和用药指导工作20余年,发表论文10余篇,发明专利授权1项,具有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擅长临床各科西药的用药指导和安全用药评估,特别是抗感染药物、慢性病治疗药物、镇痛药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