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青春何处安放” ——课堂实录

文摘   2024-11-25 00:05   江苏  

陈兴才专栏 | “诗与青春何处安放” ——课堂实录

 “诗与青春何处安放” 

《红楼梦》诗词曲梳理与探究


作者简介


陈兴才,现任教于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姑苏教育领军人才,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研究基地主持人。江苏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江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江苏大学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致力于批判性思维与思辨读写、新课程学习任务设计、新高考素养测评研究与实践。获得江苏省教育研究成果一、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出版《语文话题微观解析》《新课标整本书思辨读写任务设计》以及《儒林外史》《边城》《泰戈尔经典》等多种经典思辨导读。二十篇研究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设计说明 】


“诗与青春何处安放”作为标题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向《红楼梦》中诗词曲赋的存在价值属于作者构思与作品内涵,对应的是日常所说的文本解读,强调的是作品有什么、为什么要有;二是指向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这些诗词曲赋,以及如何在读解的基础上实现探究与思辨,强调的是作为读者的“我”的理解、辨别乃至评价、质疑。因为阅读的意义由作品、作者、读者、世界四个元素构成,而不只是过去习惯看重的“作品、作者”二元构成,前者是素养中心,后者是文本中心。

以此为出发点,笔者设计了以“诗与青春何处安放”为题的《红楼梦》诗词曲赋的思辨性导读任务,主要包括梳理与统整、探究与思辨两部分,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的。

为何将诗词曲赋作为研讨专题来设计学习任务?作为课程内容的整本书阅读的价值诉求有两方面:

一是“这本书”的价值的实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建议篇目都是代表性的名著、名作,代表着中国或世界的优秀文化成果。具体到《红楼梦》,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集大成者,是“无法不选”的作品。课标里对长篇小说阅读的指示是是共性要求,就《红楼梦》而言,它显然又有着区别性个性化特征,如大量的诗词曲赋的存在就是其一,这些都属于小说的“内容物”,而且又是作者表现生活的手段,所以在《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中,就此专门设一学习专题,是很有必要的,统编教材的单元学习任务中也确实提示了这个学习内容。

二是学生的成长价值的实现。读这本书不仅是为了这本书,新课标可以给我们有高度的把握——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促进对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素养中心的整本书阅读追求,在此视域中,文本里有什么只是阅读对象和学习读写的凭借,终极目标是语文核心素养。即在阅读《红楼梦》时,我们既要实现文本的独立价值,也要着眼于文化理解、审美鉴赏、思辨素养、写作表达等核心素养。

如此,就整本书阅读而言,既要把有关文本的重要“内容物“,让学生展开阅读与吸纳,但教师又不能是“讲书者”,只能是阅读任务的设计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导引者,否则就是教师的失位。强调“阅读任务的设计、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导引”体现的正是作为课程的阅读与个体自由阅读的区别所在。

这也正是本案例中用两大组学习任务来指引学生阅读的目的所在——第一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梳理与统整(当然教师的职责体现于“让学生梳理与统整什么”的把握);第二组任务是让学生去探究重要问题(这些问题源于教师对诗词曲赋在作品中的价值的把握)——所谓学习任务的实质就是为解决问题提供方案,如让学生讨论与拟写关于“好诗标准”的发言稿,如通过探究曹雪芹让黛玉夺魁的情节设计,让学生学写文学评论,再如尝试做“红楼诗抄”,编“词条”,都既为学生探究重要问题提供策略、路径,也着眼于诗歌鉴赏素养、文学评论素养的提升。




【教学现场】


导入:红楼梦当中的诗词数量丰富,据说有几百首,翻开书比比皆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诗词,为何曹雪芹笔下的女儿们都能诗能词,这就是本节课要探讨的话题。



一、《红楼梦》诗词曲梳理


PPT出示:

活动1:梳理整合《红楼梦》中关于诗词的内容

几次大规模出现诗词曲赋的回目

第五回 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第十八回 皇恩钟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

第二十七回 挺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家政悲谶语

第三十七回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第三十八回 林潇湘夺魁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诗

第五十回 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第五十一回 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胡庸医乱用虎狼药

第六十三回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

第七十回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第七十六回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第七十八回 老学士闲征姽婳词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

师:第一次梳理的是书中大规模出现诗词曲赋的回目。比如第五回很出名,贾宝玉神游太虚境,里面有判词和红楼梦曲,第十八回元妃省亲的时候,二十二回制灯谜,三十七回咏海棠,三十八回咏菊花……这些回目都是大规模出现诗词的地方。

师:下一个问题,大观园中擅长作诗作词的是哪几位?

生1: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史湘云、宝琴。(师追问是否漏掉了一位)探春。

PPT出示:

大观园中擅长作诗的是哪几位?

黛玉、宝钗、探春、湘云、宝琴、宝玉

师:《红楼梦》中值得我们关注与研读的诗作有哪些?也可以是诗事、诗会。

PPT出示:

判词与红楼梦十二曲、葬花吟、咏白海棠、菊花诗会、芦雪庵即景联句、咏柳絮词

师:以上就是需要大家关注的,其中判词与红楼梦十二曲、葬花吟、芦雪庵即景联句这几处请大家特别关注。

师:接着,我们把《红楼梦》当中有集体创作的诗会也作一个梳理。

PPT出示:

五次结社集体创作

第一次,海棠诗:探春发起,各《咏白海棠》。地点:秋爽斋

第二次,菊花诗:湘云主邀,以“菊”为题材,共十二首。地点:蘅芜院

第三次,赏雪诗:李纨主邀,“芦雪庵即景联句”。地点:芦雪庵

第四次,桃花诗:因黛玉偶然作《桃花行》而起,议而未行。地点:潇湘馆

第五次,柳絮词:黛玉主邀,“咏柳絮”为词。地点:潇湘馆

师:这五次当中又有不一样的地方,比如第三次赏雪诗联句是每个人两句话,第四次桃花诗是“议而未行”,所以这两次我们都不看,主要关注其他三次诗会,因为它们属于大规模的集体创作。在三次重要的集体诗会中,谁的诗最得好评?

生2:在咏白海棠诗会里面,薛宝钗的诗最得好评;在菊花诗会当中,是林黛玉的诗最得好评;在咏柳絮诗会当中,是薛宝钗最得好评。(师追问咏白海棠宝钗第一、黛玉第二是怎么评的?)薛宝钗写的诗更能体现出大家闺秀温柔敦厚的性情,还有在大观园里人们对一个好女子的评判。(师追问原文是怎么评的?)李纨却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芜。”

PPT出示:



师:在这次诗评当中,是李纨主评,她评宝钗“这诗有身份”,这个“身份”是什么意思,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个人的出身的那种身份吗,这里的“身份”应该怎么理解?——这个“身份”体现出谁的身份?是宝钗的身份。“身份”其实就是性格的意思,宝钗在这首诗表现出来的性格被李纨评为“含蓄浑厚”,那“含蓄浑厚”跟宝钗的身份之间是如何理解的?

生3:薛宝钗始终保持着自己大家闺秀的身份,让人觉得她很稳重、很端庄。

师:我们再来看第二次菊花诗会。你们手头的资料都能看到了,是谁第一?

生(齐声):黛玉第一。

师:菊花诗会对黛玉的评价是什么呢?

生4:李纨说“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

PPT展示:

李纨笑道:“等我从公评来。《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了”“(虽伤于纤巧)巧的却好,不露堆砌生硬。”

师:大家注意还有一句评价,关于“纤巧”的话是谁说的?——是黛玉自己说的,“我那首也不好,到底伤于纤巧些”,这是黛玉对自己诗的评价,李纨则评价道“巧得好,不堆砌生硬”。看第三次咏柳絮,是谁最得好评?

生5:众人评薛宝钗的是最好的,因为大家说“果然翻得好意气些,自然是这首为尊”,其他人的也有评价,“缠绵悲戚,让潇湘妃子;妩致妩媚,却是枕霞”。

师:大家最终认定谁的诗得第一?

生(齐声):薛宝钗。

PPT出示:

众人(选宝钗):“果然翻得好!缠绵悲戚,让潇湘妃子;情致妩媚,却是枕霞”

师:众人认为宝钗的诗总评第一,但如果看她们的特色又各有不同。“缠绵悲戚”是林黛玉,“情致妩媚”是史湘云。现在请大家考虑一个问题,众人选了宝钗之后,评的那句话“果然翻得好”,这句话怎么理解?

生6:就是脱离了柳絮原来飘零的感觉,薛宝钗说要把柳絮写得积极一点才不露飘零之感。(师追问是否记得原话,这次诗会说宝钗写得最好,而且是“翻得好”,她“翻”什么了?)原文里宝钗笑道,“总不免过于丧败。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五根的东西,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

师:那么宝钗的诗要表达的是什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那两句诗。

生(齐读):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师:现在我们明白宝钗“翻得好”是什么意思了,就是她一改林黛玉的缠绵悲戚。请同学们想,当宝钗吟出这两句诗的时候,你们读出了什么呢?

生7:我觉得一方面她跟前面林黛玉的缠绵悲戚作出对比,写得积极一点,同时也体现了她这个人的性格,就是能在大观园保持一种比较端庄和自持的性格。




二、思考探究:曹雪芹让

女儿们写诗的原因


PPT出示:

活动2:思考探究曹雪芹为什么要让他笔下钟情的女儿们写诗。

师:刚才我们梳理了《红楼梦》中诗词的几条线索,那么我们现在思考一下,曹雪芹为何要让女儿们写诗?大家可以相互交流一下。

生8:曹雪芹让女儿们写诗,首先是用诗体现人物的性格,比如菊花诗会,林黛玉写的菊花和她孤高的性格是相对应的。其次是用诗暗示人物的命运。最后,在那个年代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在红楼梦里她们都很有才华,都能作诗作词,我觉得这可能是曹雪芹的一种梦想、一种希望。

师:曹雪芹让女儿们写诗是一种叛逆,可不可以这么理解?都说女子不要有才,那曹雪芹就要让她们都有才,这种叛逆明着体现在黛玉宝玉身上,但实际上也表现出曹雪芹的一种叛逆。我们把刚才那个同学的观点再回顾一下。第一诗即性情,第二照见了女儿们的命运,第三可能是曹雪芹故意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消解与叛逆。除了这三点之外,还能想到别的什么吗?

生9:通过她们所写的诗词来暗示命运。

师:还有没有同学补充?

生10:我觉得还有两点。首先,让女儿们写诗是对她们各自人物形象的刻画。《红楼梦》中有不同时期写诗的场景,到七十回后就不再写诗。其实写诗这件事情,不管是女儿们还是公子们,它都体现了王公贵族的一种乐事,比如咏菊,咏花。(师补充:这样的诗词赞曲是本来就有的一种生活状态,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生活。)从诗本身看,《红楼梦》里的诗写得非常优美,可以增添小说的文学色彩。

师:这位同学还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进行理解。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这几个角度理解。一是写诗本身就是小说情节的组成,比如说吃螃蟹要咏诗,吃螃蟹本身就是一个情节,那么螃蟹咏和吃螃蟹的情节就是合在一起的。再比如说,黛玉要去葬花,葬花的时候就有葬花吟,所以说写诗本身就是小说的有机组成。还有刚才同学们提到的才华、性情、命运的透露,家族与时代生活的反映等。

PPT出示:

小说情节的有机组成

诗即其人之才华性情

谶语式的命运透露

家族与时代生活之反映

师:我还想补充的一点,什么是诗?

PPT出示:

诗即青春

诗即是美

将最美的诗与青春置于无可挽救的颓败的背景中,异常的凄婉,哀伤,夺人心魂

师:诗就是青春,就是美。大家有没有想过,《红楼梦》给我们展示的整个社会和家族整体状态是什么状态?——颓败的,腐朽的,堕落的。曹雪芹把最美的东西和最腐朽、颓败、堕落的东西放在一起,也就是将最美的诗与青春置于无可挽救的、颓败的背景中,从而产生了一种艺术效果——异常的凄婉、哀伤、夺人心魂。所以很多人读《红楼梦》读得是饭吃不下,要忧郁好多天,这就是文学对人的一种作用。




三、研读菊花诗会文段,

总结好诗的标准


PPT出示:

活动3:重点研读菊花诗会各人所作和评诗文段。如果你也躬逢其会,大家推举你总结好诗的标准,请写篇不少于200字的发言稿。

众人看一首赞一首,彼此称扬不绝。李纨笑道:“等我从公评来。通篇看来,各人各人的警句。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然后《簪菊》《对菊》《供菊》《画菊》《忆菊》次之。”宝玉听说,喜得拍手叫“极是,极公道!”黛玉道:“我那首也不好,到底伤于纤巧些。”李纨道:“巧得却好,不露堆砌生硬。”黛玉道:“据我看来,头一句好的是‘圃冷斜阳忆旧游’,这句背面傅粉。‘拋书人对一枝秋’已经妙绝,将供菊说完,没处再说,故翻回来想到未折未供之先,意思深透。”李纨笑道:“固如此说,你的‘口齿噙香’一句也敌得过了。”探春又道:“到底要算蘅芜君沉着,‘秋无迹’,‘梦有知’,把个‘忆’字竟烘染出来了。”宝钗笑道:“你的‘短鬓冷沾’,‘葛巾香染’,也就把簪菊形容得一个缝儿也没了。”湘云笑道:“‘偕谁隐’,‘为底迟’,真真把个菊花问的无言可对。”李纨笑道:“你的‘科头坐’,‘抱膝吟’,竟一时也舍不得别开,菊花有知,也必腻烦了。”说得大家都笑了。

宝玉笑道:“我又落第。难道‘谁家种’,‘何处秋’,‘蜡屐远来’,‘冷吟不尽’,都不是访,‘昨夜雨’,‘今朝霜’,都不是种不成?但恨敌不上‘口齿噙香对月吟’、‘清冷香中抱膝吟’、‘短鬓’、‘葛巾’、‘金淡泊’、‘翠离披’、‘秋无迹’、‘梦有知’这几句罢了。”又道:“明儿闲了,我一个人作出十二首来。”李纨道:“你的也好,只是不及这几句新巧就是了。”大家又评了一回,复又要了热蟹来,就在大圆桌子上吃了一回。

师:现在请大家重点研读菊花诗会当中大家开始写诗以及写诗评出来之后的文字。如果你也躬逢其会,让你来总结一下好诗的标准,你会总结哪些,可以写一个发言稿。这个任务我前面已经请大家去做了,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展示——你认为的好诗标准是怎样的。

生11:我认为好诗的标准应该具有题目新颖、立意深刻、词句优美凝练、意象深远、不堆砌生硬的特点。(师评价:概括地提了好诗的几个标准,注意我们要求写的是发言稿。如果要写200字的发言稿,除了有要点之外,还应该有什么?——举例,评述。)

生12:首先,写诗要不着痕迹,语言刻画要浑然天成,比如说黛玉诗的第一句“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这句诗就是通过朴实的描写,没有华丽修饰,但能体现她自己晨起时因为心中诗意迸发而产生的很多情感。第二点是做到题目新、立意新和题材新。第三是不直说所咏之物,但能将诗词的意境刻画出来,比方说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全诗只有一个字提到雪,但是诗的全文已经把江雪给人的萧杀之感刻画出来。第四个是画中有画,一语双关,意境深远。(师追问用两句话把你的话概括为几点标准)第一,不着痕迹,浑然天成;第二,题目新立意新题材新;第三,不直说所咏物象;第四,画中有画,一语双关。

师:大家对好诗的标准应该是各不一样的,可以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丰富自己的想法。

(全班交流讨论)

PPT出示:

要扣题(思路)

题目新(题材)

立意新(主旨)

手法高妙(艺术)

自然不生硬(语言)

师:根据刚才同学的发言,以及老师在下面观察到的,关于好诗的标准大致集中于这样几个方面。——第一,题目要新,这其实是一个理题的问题,就是你写什么;第二,立意要新,实际上就是写诗的主旨;手法要高妙,诗毕竟是文学;语言方面要自然不生硬;还有一点非常重要,要紧扣题目去写。大家看林黛玉的诗《问菊》,八句诗里的每一句话,都在扣着题目中的“问”字,这不仅仅是我们阅读这些诗作要做的事情,同时对我们自身的写作也是有启发的。




四、探究“黛玉夺魁”情节设计

之价值所在


师:同学们,这次咏菊诗会中最终夺魁者是黛玉,而第一次海棠诗会和第三次咏絮词均以宝钗为尊,那么这一次为什么会是黛玉夺魁呢?

PPT出示:

活动4:简要评述曹雪芹让林黛玉而不是其他人夺魁的情节设计价值,写一段200字左右文学短评。



师:同学们可以简要评述曹公让林黛玉而非其他人夺魁,这一情节设计的价值所在,写一则文学短评,将自己的理解写下来。

布置写作任务:

提醒学生认真研读林黛玉的三首咏菊诗,读完后再思考、动笔。读的时候或快或慢,或高或低,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读。

(学生出声自读,读完后进行十分钟的写作任务)

师:好,现在来展示我们的学习成果。

生13:其他人写菊花很表面,主要写菊花的形态,如宝钗的那首《画菊》是在写自己作画的过程,但林黛玉把自己的志趣品格融入到了菊花当中,她把自己寄人篱下的苦闷和无人理解与菊花在秋月里独自开放相结合;她把自己的无力和含着叛逆思想的精神与菊花傲霜的精神相交映,她自己的命运和菊花的命运是相交织的,所以曹雪芹要让林黛玉夺魁。

师:好,这位同学的意思是黛玉的形象跟菊花相吻合。还有没有别的思考?

生14:因为这场菊花诗会是宝钗帮湘云做东设计的,而宝钗是大家闺秀,她已经做东设计了这场螃蟹宴,作诗就不会再跟黛玉争风,不会在诗情上再胜她一筹。

师:你是从宝钗的角度来讲,她这次可能并没有夺魁的想法,对吧?是曹雪芹成全了她。

生14:是的。

师:那关于这个问题,其他同学还有没有别的想法?

生15:我觉得可以根据黛玉的《咏菊》来简单分析一下,黛玉的一句“对月吟”,其实是吟出了对菊无止的着迷,而下句的“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预示着可见的,无畏人知晓的孤寂秋意,以及秋色之下满纸的忧郁,埋下了一个令人惋惜的人物命运的伏笔。

师:这是从人物命运角度来进行解读。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思考吗?

生16:从诗歌本身来看,我觉得黛玉的诗更有感发的力量,她有一首诗叫做《菊梦》,而整本书叫做《红楼梦》,贾府的盛世危机也就这样开始展现了,而林黛玉一直就是“身世浮沉雨打萍”的那种感觉,她一直是漂泊的,她对自己的未来和感情很担忧、很迷茫,所以对于菊花,她更有感触。别人写菊花都是从菊花带来一种忧伤、一种飘零之感,而她写的就是一场梦,她都不知道这件事情是不是真实的。然后,她的用典也非常好,“庄生蝶”和“陶令盟”,庄生对应的是梦,陶令对应的是菊,这样正好对应了自己的诗题,内容非常顺畅。

师:很好,他是从用典的角度来解读,这位同学前面提到了诗题,那这个题目是谁选的?

生(齐声):黛玉自己。

师:对,题目是黛玉自己选的,那么她自己应该有诸多的感触。刚才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我们接着来看,如果说《咏菊》中的“咏”字比较普通,那么后面两个字“问”和“梦”,梦是虚幻的、迷离的、伤感的,而“问”呢?大家想想看,你从这个“问”中读出了什么?

生17:透露出了她对生活的一种不确定的感觉,就是对自己今后的生活和命运感到疑惑。

师:我们经常问苍天、问大地,我们在“问”的时候表明心中有太多的不解、纠结、迷惑、慌乱、不知所措,是不是?

生(齐声):是。

师:屈原有篇著名的作品《九问》,凡是涉及问的作品,我们可以去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PPT出示:         

文章得失寸心知——论林黛玉夺魁的情节设计

付润石同学

杜甫有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红楼梦》是我国小说史上璀璨绚烂的一笔,虽是长篇巨作,然于一根鸡毛之轻微处,亦可以见作者用心良苦,思想如泰山之重,如咏菊花一处,作者让林黛玉夺魁,就有很深的用意。

首先,从情节发展上来看,林黛玉夺魁是必不可少的。咏菊花诗是《红楼梦》中第一次命题写诗,前文中说林黛玉住处潇湘馆书卷堆积,让刘姥姥误以为是“那个公子的书房”,可见她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如果让她落第,在前后文上是不通的。

在形象塑造上,林黛玉的夺魁暗示了她和菊花性格上的联系。在另一章众人夜晚抽签游乐的情节中,薛宝钗抽到牡丹,这和她艳丽大气的形象有关,而黛玉抽到“花到荼蘼春事了”,荼靡的消极、孤傲的特质和菊花类似,两者都象征了林黛玉内心的沉郁悲伤,以及孤傲清高的性格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菊花的意象不但和陶渊明的清高有关,也容易使人联想起李清照的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林黛玉和菊花的联系,也体现由菊花的清瘦象征林黛玉憔悴悲伤的人物形象。作者只从菊花一个意象,便塑造出黛玉多元、立体的形象,细微处得见大局。

而在主题的角度,人物与意象的对立,也暗示了她们的悲剧命运。并非所有的诗都是林黛玉夺魁,譬如“史湘云偶填柳絮词”,暗示史湘云飘零的命运;妙玉庵外的红梅,暗示她受到玷污的命运等等。相似地,菊花,秋之花,源于一个萧杀悲催的季节,欧阳修《秋声赋》中有“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金,又兵象也”。林黛玉的夺魁,无疑是一个短命、苦痛、悲情、离别的象征。

菊花的意象,从此进入了隐喻的范畴。雅思贝尔斯在论述悲剧时说:“悲剧的诞生源于隐喻的萌芽。”林黛玉虽然没有刻意追求悲剧的结局,但是在潜意识中,她选择菊花、落红、葬花、冷月等意象,实际上预示她一步步走向悲剧性的命运。而此处的夺魁,无疑是隐喻的爆发、情感的爆发,是她内心中悲伤对理智的胜利,是对于超越自我的努力的逃避,是由痛苦扭曲之中生长出来的病态的恶之花,是诗性中生长出来的悲剧美学。

因此《红楼梦》进行到这里,林黛玉的夺魁是必然的。因为就像米兰昆德拉所说,“小说不是按照作者的意愿进行的,而是按小说自己的逻辑”,从这个意义上说,曹雪芹也没有不让林黛玉夺魁。按米兰昆德拉的说法,小说在“小说的智慧”的指引下是“自洽的”,唯有以林黛玉的夺魁收场,作者才达到了探求存在的另一种可能的目的,曹雪芹探求到了林黛玉的存在可能:作为一个孤傲自负、痛苦憔悴、饱含悲剧意识的形象,菊花式的形象!

师:我们看看付润石同学的作品,大家慢慢的细读他关于这处情节设计的理解。

(学生默读)

师:我们来看,他是从几个角度来谈这个问题?情节发展、形象塑造、主题、还有菊花意向的一种隐喻这四个角度。我觉得我们的同学能写出这样的阅读感受和评价,说明读的确实到了一定的境界。其中,这里有一句话,需要同学们注意:

(PPT屏显)

“小说不是按照作者的意愿进行的,而是按小说自己的逻辑”

——米兰·昆德拉

师:“小说不是按照作者的意愿进行的,而是按小说自己的逻辑”,表面的意思就是作者已经无法控制他笔下人物的命运和表现。其实,我们从物质的角度来说,存在不存在?——是不存在的,作者大不了不写了,怎么可能无法控制呢。其实他要表达的意思是,小说情节往前推进,人物命运如何展开的时候,有的时候不是作者说“我不想把他写死”“我不想把它写成悲剧的结尾”,都无法控制,因为它有自己的逻辑。这是我们小说文学艺术评论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大家现在理解了吗,结合林黛玉,为什么曹雪芹让林黛玉夺魁,他是根据自己的性格以及整个作品的脉络往下推演的。




五、思考《红楼梦》七十回后

再无诗会的原因


PPT出示:

活动5:探究70回后为何再无诗会?

师:下面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知道《红楼梦》七十回以后基本没有诗会了,当然,零星的写诗片段是有的。我刚才讲的诗会有海棠诗会、菊花诗会、咏絮词,也就是一帮年轻的女孩子一起作诗。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七十回后就没有诗会了呢?

生18:从七十回之后开始,贾府不可避免的开始走向衰败,生活在贾府的这群人自然也不可能维持之前相对清闲幸福的生活。

师:写诗要有时间,要有闲情逸致。七十回之后贾府开始衰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变故,大家没有心情去组织诗会了。还有呢?

生18:随着剧情的发展,贾府中有很多人物要么去世,要么离开,没有举办诗会的前提条件。还有一点就是,曹雪芹让女儿们作诗,是想要体现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再有诗会也符合《红楼梦》最后结尾的主题,体现贾府整体的衰败,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衰败。

师:经常相聚的一群人散的散,离的离,没有了作诗的人。还有同学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吗?

生19: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曹雪芹在第八十回之后,他的原稿其实已经丢失,所以不管是哪一位续作者都无法达到曹公之前的写作功力,以及他们并不懂曹公在叙述诗会时是如何把握。

师:换了作者,可能才情不及,对吧?这是作者的原因。还有没有?

生20:我想的可能比较偏,七十回后再无诗会可能是因为,前面已经把能够展现人物命运、体现人物性格的诗都赋完了,也就没有再举办诗会的必要了。

师:没有好的题材了,或者说诗会的作用已经体现了。其实大家最关键的理解还是跟整个家族的衰败以及每个人物走向他们命运的终结有关系。

PPT出示:

 诗是美与青春,诗的凋零就是美与青春的毁灭

师:如果我们说诗是美与青春,而当衰败、颓败无可挽救的时候,其实也就是诗的凋零、诗的毁灭,这是最关键的一个理解。当然,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几个方面也都有道理。

(屏显)

78回痴公子杜撰芙蓉诔

48回香菱学诗,“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下意识将最无诗性最不懂诗的薛蟠作为思念对象,“两呆相遇”是对香菱命运的嘲弄,也是对诗的嘲弄。

师:在七十八回,贾宝玉为晴雯作了《芙蓉诔》,这个时候大家可以发现诗歌再也不是闲情时用来展现自己文学创作才华的时候,恰恰成为了一种垂心泣血之作。而四十八回有一个香菱学诗,很有趣,她是这样咏月的:“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下意识将最没有诗性、最不懂诗的薛蟠作为思念的对象,你们说这个情节是不是很怪诞呢?诗本来是最美好的东西,可是香菱在写诗的过程中不自觉的把薛蟠作为思念对象,薛蟠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家是明白的,所以这其实是对香菱命运的嘲弄,也是对诗的一种嘲弄。

(屏显)

对于大观园中的青春生命而言,诗性或诗意的产生,固然是人物对现实的一种超越和抗争,对心灵世界的固守和坚持,但更多的时候,则是人物力量衰弱之征兆。从个体角度说,诗是寄托和排遣,是自慰与反躬;但从社会角度说,它是压迫与无常的产物。

我们常常说诗与远方,不如说诗没有远方,只是退守,退守到一定程度就萎灭了。

师:我想说的是“对于大观园中的青春生命而言,诗性或诗意的产生,固然是人物对现实的一种超越和抗争”,我们知道,写诗就是要宣泄自己的情绪和心灵的,但更多的时候是什么人写诗?除了有文学才华和诗歌才华之外,这种写诗的人往往具有力量之衰弱的特征,当然这个力量指的是跟这个社会对抗适应的那种力量。从个体角度说,诗是寄托和排遣,是自慰与反躬,但从社会角度来说,它是这个社会对诗人进行压迫,而至于对生命无常的那种感慨。我们经常说一句话“诗与远方”,我什么都没有,但我还有诗与远方,这是一个鸡汤。诗不代表远方,它代表的是一种退守、忍耐,当退守到一定程度,它就毁灭了。所以人们都说,诗人是得了抑郁症的人。

师:今天我们的探讨就是这些任务。有一个后期的继续学习,请大家看一下。

PPT出示:

活动(6):继续学习,任选你喜欢的《红楼梦》中的诗词曲十首以上,试着做“词条”,包括作品、创作说明、注释、鉴赏(也可以评价、质疑等)200字。然后集齐,班级做一份《红楼诗抄》小报,作为学习成果保存。




 【教后走笔】


整本书阅读为什么

重视梳理与统整


将梳理与统整此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一言以概,是为了体现整本书阅读的“整“,“通读全书,整体把握”的目标如何实现?当然依靠梳理与统整性学习任务。着眼于全局,这是与单篇节选教学不同的追求。梳理是非常基础的工作,与真实阅读体验结合最紧,人人能完成,也必须完成,否则以《红楼梦》如此浩大的规模来说,学生会觉得困难和顾首难顾尾。

梳理什么,是教师要考虑的问题。《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与次要(可能也是关键)人物需要梳理;重要情节,特别是对与人物表现与整个贾府走势密切相关的重要事件要梳理;重要的艺术表现特点要梳理;就本案例涉及的诗词曲赋来说,自然也是重要的梳理对象(价值如前所述);当然,我们的老师也可以凭自己的慧眼另外设计出独特的梳理线索。

就具体学习任务而言,本课前半段的梳理内容包括:大规模出现诗词曲赋的回目、大观园中哪些人擅长诗词、最值得关注与研读的诗作、五次结社、三次诗会,这条梳理线索,从整体走向局部,由宏观到微观,由粗概到细数,体现的是一个合理的学习过程。

梳理之后,是统整,只有一个任务,却是抓住牛鼻子,牵动全身,即“曹雪芹为何让女儿们能诗能词”的讨论,直接指向了诗词曲赋在作品中的价值与作者的意图:情节的有机组成、显现女儿们的才华与性情、作为命运的谶语、家族与时代生活的反映,更突显了在腐朽与败落的背景下,诗与青春的无可挽救,从而形成令人震撼的艺术张力。

文学阅读为什么要

展开探究与思辨


梳理与统整,总的来说还是着眼于“文本写什么和怎么写以及为何写”,阅读的意义不仅是传承作品,还需要有“我”和“世界(生活)”这两个元素,方能构成“素养中心”的阅读。于是着重于个人阅读体验甚至生活体验的探究与思辨就成为必修课。

探究与思辨常常成为一体,或者说融合于同一个学习任务,互为表里,互相成全,实现经典阅读的效益最大化。我们读作品,如果只是知道写了什么,然后抱着跪拜的态度,层次是很低的,对于成长的学生来说,只是增添了知识或谈资。一直以来都有种看法,《水浒》里暴力过重,《三国演义》处处权谋,《西游记》宣扬佛法,《红楼梦》结局幻灭,因此不适合中小学生阅读。诚然,这类说法有一定道理。但这些作品已经成为公认的经典是回避不了的,更重要的是,不适合的内容的存在与不能读之间并无必然逻辑,我们照样可以让学生读,在他读的过程中让他“能识见”“能判断”,引导他进入批判性思维的层次,即使遇到有争议的作品也能理性对待了。就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来说,其学习行为特征关键词有:占有(梳理)、比较、辨析、质疑、评价、反省,等,几乎每一个行为都是有品质的语文学习的应有表现。

还需要澄清一个误解,即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词作品是抒情性的,形象化的表达,似乎与理性思辨离得较远。其实抒情性、形象化,是作者的写作特点,而当它成为我们的阅读对象时,无论它是什么作品,读者的高品质阅读必然伴随着比较、评价、质疑等思辨活动。

就本案例而言,为探究与思辨设计的学习任务主要有:讨论将最美好的诗与青春置于最颓败腐朽的家族与社会背景中的文学价值,并指导发言稿的写作;体悟与理解“小说不是按作者意愿进行的,而是按小说自己的逻辑”的写作规律,并引导文学评论的写作;对诗与远方的文学“鸡汤”作出反向剖析——诗是人物力量衰弱之征兆,诗没有远方,往往只是退守,退守到退无可退,就是萎灭。

关于诗的本质的理解——此为本课思辨阅读设计的关键,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作探究和思辨:

在大观园中,甚至在整个红楼叙事中的诗词曲赋,首先,诗是美的存在,但这个美的背景是腐朽和衰败,所以美是凄美,是行将消逝之美,是被摧折的美,这是第一层认知。诗即是青春的符号,诗的茂盛与凋零就是青春的生机与凋零,这是第二层很认知。诗是诗人们用美的语言方式实现存在感,是与不适进行抗争,从心理上消除压迫感,也就是自我安慰的一种形式,这种抗争是个人化的,再激烈也只是内心的过程,在社会层面上,它是微弱的,其实相当于呻吟,如柔弱的晨露和阳台上的花,即使有豪放的表达,也往往是换了形态的个人不适,常常言外有言;因为极其个人化,就无法形成社会力量和时代力量,大观园中的诗基本是这种特质,这是第三层思辨。从大观园出来,推而广之,中国诗人的写诗与作为诗人身份的存在,与大观园中的女儿们是一致的;一直有诗与远方的说法,这个表达中,诗与远方并列,好像诗就代表着远方,诚不错,诗是诗人内心渴望的隐伏的远方,但作为硬币的两面中的另一面,追寻远方的意义恰恰是没有远方,诗是生命无法尽情施展之后的退守,再退守,退守到退无可退,就是萎灭,所以诗的本质是令人伤感的,这是第四层思辨。中国多诗人,少哲学,更少激烈的抗争者,知识群体,或顺从,或分一杯羹,或无奈,或自慰,盖因皇权的历朝历代中,没有抗争的积极性和路径,没有理想国的营造,只是到身后去围一个自适的后花园,这是出不了苏格拉底、布鲁诺、杰菲逊、佐拉、索尔仁尼琴这类人的可能原因,有不愉快就去写诗,就少了呐喊与战斗檄文,所以当我们津津乐道诗的国度、诗的民族时,也该看到其“不利、不优”的另一面,这是第五层思辨。



课录整理:苏州大学 廖美玲 崔丽丹

执教场合:部级精品课新教材新教学专题研讨会(语文报社)

【课例发表于《江苏教育》2023年第5期】

明:本文来源于“ 励耘南国”。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号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2024

敬请您关注公众号"安东之子","安东之子"是《中国教师报》《语言文字报·语文周刊》《作文合唱团》《语文报》《鲜素材》《学语文报》《课堂内外·创新作文》《读写天下》《现代写作》《作文与考试》《学习报》《学习周报》《中学生阅读》《新锐作文》《三悦文摘》《佳作》《初中生》《漪涟》等报刊的采稿基地,其中原创的教研论文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用稿来源地!敬请您转发,欢迎您关注,更欢迎大家赐稿!真诚地感谢您,祝您工作顺利,阖家幸福安康!(赐稿邮箱:1506669337@qq.com)

安东之子
教育交流 文学爱好者之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