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向东 於胜成:高考语文学科认知情境的内涵、功能与试题设计
胡向东: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伴随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而来的新高考语文在情境化试题设计上有诸多开创性举措,开展了“引导教学”的诸多有效实践,彰显了情境化试题的诸多测评优势,同时为自主命题省份的高考语文命题和各地高考语文模拟命题的情境化试题设计树立了典范。而现实教学和评价中,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所区分的三类情境在高考试题设计中的实践运用,许多一线教师的认识仍然限于较容易理解的社会生活情境和关联情感体验的个人体验情境,对学科认知情境概念内涵、功能及其设计还缺乏深入认知。本文作者以《高考语文情境化试题设计理论与实践刍议》(参见《中国考试》杂志2022年第10期)为题讨论了三种情境的区分及情境化试题的利弊,提出了增加学科认知情境运用、提升情境设计质量的建议;这里拟以近三年全国新高考语文6套试题为例,专就高考语文学科认知情境的内涵功能和试题设计等相关问题再作研究。
01
新高考语文学科认知情境的内涵与功能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社会生活情境”指的是“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强调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域中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对应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强调“交际”,与“个人体验”对应;“个人体验情境”是指“学生个体独自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体验丰富的感情,尝试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及创作文学作品等”,与“交际”区别开来的同时,似更偏向于“文学作品”阅读与创作;“学科认知情境”则指向“学生探究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语文学科认知能力”,强调“学科本体”认知问题,其主要探究对象应为学科本体理论问题,而非实践属性的“情境”问题[1]48。将“个人体验情境”与“社会生活情境”对照列入“情境”类型,符合学理逻辑,个体和交际2个维度涵盖生活与工作的独处与交际诸方面;“学科认知情境”与“社会生活情境”又将语文学科本体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的全部问题囊括其中。于是,《语文课程标准》将“情境”覆盖面扩及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本体认知各个方面,涵盖了语文学习的内涵本体和外延运用。近年来语文高考试题广泛的情境化设计实践表明,语文的情境化命题设计已“从自发的感性探索逐渐转为自觉的理性实践” [2]72。
辨析语文学科认知情境,首先要从《语文课程标准》的界定出发:“学生探究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语文学科认知能力”。其中,“探究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对“认知”的解释,其意义可以认定指向获得语文学科本体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叶丽新认为,语文学科认知情境“触及‘学科本体’,涉及较为深入的学科本体知识,譬如古代汉语知识、现代汉语知识以及文学领域的各种知识;……可能偏向评价、探究等较为高阶的认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复杂思维类型”;“社会生活情境通常有明确、具体的社会生活场景、背景、需求等,而学科认知情境和个人体验情境,通常表现为语言文字材料内部或语言文字材料之间自然构筑的思考空间,当学习者沉浸于这样的思考空间时,就处于学科认知情境或个人体验情境中。” [3]48。一般认为,语文学科本体知识包括汉语言文字知识、文学文化常识、文章学知识等,语文本体能力则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语文能力,当然更包括《语文课程标准》用以涵括语文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加上“情境”自身的综合性特征,语文学科认知情境化试题,就是内含语文学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及核心素养探究与运用过程的具有综合性的试题。换句话说,凡是关联语文学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要点的情境,均可认定为具有语文学科认知情境特性。它与社会生活情境的区分较为明显,而常与个人体验情境携手而行。由此可见,新高考2021年Ⅰ卷、Ⅱ卷和2022年Ⅰ卷作文题关联了辩证思维和语文书法知识等,属于典型的以“学科认知情境”为载体的试题。当然,为了提升试题的“应用性”“综合性”和“创新性”,许多试题在情境设计上并不单纯使用一种情境,而是多种情境相结合。这三道作文题也不例外。
学科认知情境是“语文味”最浓最重的情境,能够有效考查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首先,它直指语文本体知识与运用能力测评。语言建构是语言运用的前提,阅读与写作靠的首先是语感,语感又是在熟读和积累过程中习得养成的,这正是语文教学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根本原因所在,反映到语文测评上,也要构建语文学科认知情境检测学生的自我积累以及理性认识水平。学科认知情境可谓语言建构最为重要的情境。以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语言运用板块为例,第18题根据文意填写恰当的成语,第19题变换句式以及第20题考查考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都指向新教材中不再系统教授的语文知识。其次,可以重点考查学生语文知识结构化认知水平。学科认知情境尽管没有还原社会生活场景,似乎不那么“生动”,但集中于学科本体知识的情境往往对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要求更高。学习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情境对知识学习的介入,不仅让固态化的普遍知识变成动态化的具体知识,而且让测评发生转向,从对知识的测评转向对知识在情境中的运用能力的测评。” [4]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质是对学科本质观的理解,在考试中创设情境化试题,目标也是重建学科知识产生的情境,通过考生在情境中的活动,考查考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的能力,进而测评其建立知识结构化认知的情况。
学科认知情境又是语文学科“专业化”程度更高的情境,它对促进学生认知语文学科本体知识、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具有更为直接和强烈的力量。一般而言,由生活经验总结归纳的认知框架总是相对薄弱的,由专业化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取代它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学科认知情况常常结合个人体验情境,由语言文字材料内部或者语言文字材料之间以认知冲突为核心构建情境,为考生搭建思考空间,让考生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在对语言材料的认知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情境设计,表面上表现为要求考生具备和使用语文学科的规律性知识,对考生语文学科认知能力的考查则隐含其内,既可考查考生在相对纯粹的语言文字情境中掌握和调用既有知识的能力,又可考查考生对学科本体问题的梳理和探究能力。如高考语文默写试题,过去单纯考识记,仅涉及一项知识点,仅考查背诵识记,难以谓之“情境”,如201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Ⅰ卷默写试题“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檐牙高啄”;2014年以后渐成主流的默写试题则将背诵识记的知识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审美、文化等结合起来,构造相对复杂的学科认知情境,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默写试题“乐器在古代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诗经·周南·关雎》中写到乐器的句子是‘ ’和‘ ’”,以及“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 ’”,在增强试题开放性的同时,也要求考生调用语言、审美、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特别是最后一道题,选择唐宋诗词中常见的鸟鸣这一意象构建学科认知情境,考查考生对文学意象的认识与掌握能力;我们知道,通过意象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情感是理解鉴赏诗歌的重要手段,因此构建这一学科认知情境,具有考查考生对“意象”这一重要的语文学科本体知识的认识、掌握与运用能力的功能。再如,2020年新高考语文Ⅰ卷第4题“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定义”、2021年新高考适应卷(即“八省联考卷”)第9题“如欲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写一则《国文教员》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的目的是什么?”等试题,通过学科认知情境设计,在现代文阅读理解能之外,还充分考查了考生下定义、写评论等语用和写作知识及其运用能力,引导考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帮助他们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这都在一定层面上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学本体的认识,考查目标指向了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养。
02
新高考语文学科认知情境试题设计方式
基于学科认知情境的内涵及功能,新一轮高考改革启动以来,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在语文学科认知情境试题设计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尝试,形成了一些命题经验,分类总结研究这些经验,或可对未来语文学科认知情境试题设计的深入研究有所启示。
从试题组成部分来看,高考综合改革以来,单纯考查识记类认知能力的高考语文试题基本销声匿迹,几乎每一道高考语文试题都在任务之外关联背景材料。也就是说,当前高考语文试题均由背景材料和任务两部分组成,都可算作情境化试题。从试题学科认知情境的构成要素位置来看,可以将高考语文学科认知情境试题分为三种,即“学科认知情境背景材料+学科认知情境任务”“学科认知情境背景材料+非学科认知情境任务”以及“非学科认知情境背景材料+学科认知情境任务”。当然,按照前文界定,语文学科认知情境包含阅读能力元素,则新高考语文试题背景材料具有语文学科认知情境构造的可能性;若这些材料的内容也恰好属于语文学科本体知识或其他能力,则这些材料自身就构成了学科认知情境。至于试题任务部分,若与社会生活、个人体验无关,又与语文学科知识、能力和素养相关,则也可作纯粹学科认知情境任务。
第一种学科认知情境类型,背景材料和任务都属于学科认知情境内涵要素,可以称之为纯粹学科认知情境。此类试题自高考改革以来,不仅在默写试题中十分普遍,在阅读试题和作文试题中也多有出现,测评效果很好。远如2016年全国Ⅱ卷作文题,在背景材料中阐释语文学习意义和途径等语文学科本体问题,又在写作任务中关联学生语文学习经验和比较思维,以提升语文素养问题的语文试题来考查学生语文素养,“语文味”十足;近如2021年和2022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背景材料关涉审美、文化等语文学科本体问题,第3、4题也都在选择题题干、选项以及简答题任务中构造了学科认知情境。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4题,试题材料内容聚焦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诗论的传承,属于语文学科本体问题,在试题任务中又构造了来自背景材料意外的《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国际黄金法则的传统文化当代传承与理解这一学科认知情境,要求学生探究的正是“语文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被公认为好题,可谓纯粹学科认知情境试题的典范。又如两套试题第3题题干均关联材料外信息的阅读能力、论据与论点知识,选项又都是审美、文化方面的古今中外著名论断。连续两年采取基本相同的方式设计学科认知情境试题,亦可见其价值。
第二种和第三种学科认知情境类型,因其情境构成元素在语文学科知识、能力与素养外,还包含个人体验或社会生活的元素,可以称之为综合性学科认知情境。当然,其中还是应以语文学科认知情境元素为主。第二种学科认知情境类型如2021年新高考Ⅱ卷作文试题在漫画材料中通过“人”字起笔、运笔和收笔的书写过程、方式及其审美元素构建语文学科认知情境,又在试题任务中兼及由此及彼的思维素养、由表及里和评价的认知能力、鉴别和取舍后的价值观,在以学科认知情境为主的多种情境综合中考查学生写作能力,设计巧妙,可谓综合性学科认知情境试题中的“好题”。又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第5题,试题材料聚焦审美话题,任务则通过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画“目送归鸿难”构造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张力问题,考查考生运用材料审美知识解决艺术问题的应用能力,具有语文学科与艺术学科既跨越又区别的综合特性,也是颇受好评的试题。
主要在任务中构造学科认知情境的第三种试题也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20年以来的新高考全国6套语文试题的语言文字运用部分有充分体现。大部分语言文字运用试题,都在试题任务中明确指向成语识记与运用、病句识别与修改、语言连贯等语文学科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此类试题在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等试题中也经常出现。比较简单而典型的,如2020年新高考Ⅰ卷第5题“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第9题“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和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4题“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2022年新高考Ⅱ卷第9题“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加以简析”等高考语文学科认知情境试题。相对复杂、设计更为巧妙的如2020年新高考Ⅰ卷第8题“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9题“本文将渔夫改写为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2022年新高考Ⅱ卷第8题“‘我’和小岫最终放弃了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等学科认知情境问题,将属于语文学科本体的文学创作技巧的内在张力揭示出来,构造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中回答问题,能够有效增强考生语文学科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素养。
当然,从学科认知情境试题的任务所包含的学科认知情境内涵要素出发,还可以将语文学科认知情境分为知识指向型、能力指向型和素养指向型三类。如2020年新高考Ⅰ卷第16题“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8题“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式有什么效果?”,情景关联的知识、“反复手法”的识别及其基本效果是高中语文学科必备知识,因此本题主要属于知识指向型学科认知情境试题。之所以说“主要”,是因为这类知识指向型学科认知情境试题通常也会涉及知识在文本中的具体运用能力。又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14题“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则可归入能力指向型学科认知情境试题,解决这些试题,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读懂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还需要对材料相关内容进行概括、比较分析、分类归纳,从而得出恰当的结论。当然,其中也包含思维、文化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而2021年、2022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的任务及其作文试题写作任务中的“启示意义”则明显指向由此及彼的迁移思维,加上背景材料所包含的辩证思维,则可归于素养指向型学科认知情境。
从试卷设计规范的角度说,设计语文学科认知情境还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处理好学科知识测评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学科知识的覆盖面,有利于以内容广度强调知识的系统与全面,同时有利于增强测评信度;同时,为使能力测评止于识记和简单理解层级,学科认知情境的设计要考虑考生可调用知识与资源的深度,给予考生充分的讨论学科本体问题的空间与可能。如近年来古代诗文板块的“名篇名句默写”所考查的能力层级,由对诗文简单的识记,向对诗文名句的理解乃至文学意象的理解运用转变,充分考虑了内容广度,同时引导学生深度理解和运用学科知识。题目在考查学生古诗文积累量的同时,也通过多样化答案提供了展示个体素养的机会,实际上也考查了学生积累的深度和运用能力。
二是要注重学科认知情境设计的真实性与开放性。学科认知情境虽然不像社会生活情境那样很容易在真实性、合理性方面受到质疑与挑战,但仍存在真实性的问题。其表现,即是“问题要真实”,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情境设计中提出的问题要真实,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语言运用板块第18题就是一道精心设计的创新题。该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选择来自报刊的真实语料,由过去的提供成语选项改为由考生自己写出合适的成语,答案包括三处成语,每答出一处得1分。第一、二处相对简单,第三处“在所难免”这一最佳答案则难住了不少考生。该题满分3分,在某省此题均分0.98分,难度为0.33,属于较难的题目。但考后似乎无人对此题情境设计、考查点选择提出质疑。试想,如果这道创新题选用语料不典型,语料情境不真实,对空白处要求所填成语缺乏规定性,则必然引起大家对命题者的质疑。二是题目要求要符合高中学生认知水平,这是针对考生真实实际而言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科的本体知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所谓的“系统”讲授和训练,主张经由学生梳理和整合,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因此学科知识的考查,应结合高中生实际,不追求抽离作品的“系统掌握”,将学科知识置于真实的学科认知情境中,让考生结合作品进行学习体验、梳理探究。在开放性方面,学科认知情境的设计也大有可为,前例成语使用的题目,命题者设计的学科认知情境科学合理,给出语料构成的阅读语境十分充分,试题要求由过去的从4个选项中选出1个答案,改为由考生自己选择觉得合适的成语,每处都有3个以上的成语可用,开放性大大提升,极大地有助于学生将语言知识结构化。
三是处理好学科认知情境设计考查任务的综合性,引领学生由浅层思维走向深层思维。学科认知情境设计不能止于“编个故事,提个要求”,而是要充分考虑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材料的积累量,还要关注其语言材料、言语活动经验的结构化水平。所谓‘结构化水平’,就是构成语文素养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程度和相互关系。” [6]同时还要以语言运用为中心,将语言材料与言语活动经验相互联系,最终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形成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本文前述之第三种情境——综合性学科认知情境即指这种情境。下面这个由课标修订组编写的示例,较好地展现了这种思路。
题目给出了6个文言语段,每句都含有一个“绝”字,要求学生阅读后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1:请解释上述材料中加点字“绝”的词义,这些意义可以归纳为几个义项?简单说明你归纳的理由。
任务2:“绝”字这些义项之间有关系吗?如果有,请说明它们的相关处在什么地方。
任务3:“断绝”“继续”“缠绕”“缔结”“编纂”这些动词,“纲纪”“经纬”“纤维”这些名词,“红”“紫”“绿”这些颜色词,都带“纟”部,说明它们较早的意义都与古人的哪一个生活领域有关?你能从这些词里想象这个领域的生活情境吗?写一篇短文把你的想象描写出来。
这个综合性任务构建了一个典型的综合性学科认知情境,任务1和2考查学生从具体语境中体会和理解语义的语言建构能力,文言文阅读的熟练程度和语感形成的程度,以及比较、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水平,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任务3则侧重考查学生在“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的发展水平,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以及书面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积累,合理联想、想象,恰当地描写。这3个任务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在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相关知识的结构化。[7]
认知过程考查是贯穿情境化试题设计的主线[7],因而,高考语文学科认知情境也理应成为贯穿高考语文情境化试题的基本情境。但高考语文学科认知情境试题毕竟是围绕具有较强普适性的语文学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来设计的,在考查语文学科本体问题的全面性、规范性、综合性和创新性方面,还需要深入研究,进一步优化学科认知情境在高考语文试题设计中的运用,以提升试题效度,更加精准充分发挥“引导教学”的功能,强化语文学科的基础地位,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
注:本文来源于《中国考试》2023(03),作者胡向东、於胜成
声明:本文来源于“语文教育研究 ”。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号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2024
敬请您关注公众号"安东之子","安东之子"是《中国教师报》《语言文字报·语文周刊》《作文合唱团》《语文报》《鲜素材》《学语文报》《课堂内外·创新作文》《读写天下》《现代写作》《作文与考试》《学习报》《学习周报》《中学生阅读》《新锐作文》《三悦文摘》《佳作》《初中生》《漪涟》等报刊的采稿基地,其中原创的教研论文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用稿来源地!敬请您转发,欢迎您关注,更欢迎大家赐稿!真诚地感谢您,祝您工作顺利,阖家幸福安康!(赐稿邮箱:1506669337@qq.com)
2024
敬请您关注公众号"安东之子","安东之子"是《中国教师报》《语言文字报·语文周刊》《作文合唱团》《语文报》《鲜素材》《学语文报》《课堂内外·创新作文》《读写天下》《现代写作》《作文与考试》《学习报》《学习周报》《中学生阅读》《新锐作文》《三悦文摘》《佳作》《初中生》《漪涟》等报刊的采稿基地,其中原创的教研论文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用稿来源地!敬请您转发,欢迎您关注,更欢迎大家赐稿!真诚地感谢您,祝您工作顺利,阖家幸福安康!(赐稿邮箱:150666933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