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结构的整合策略

文摘   2024-11-23 00:02   江苏  

景慧颖专栏丨课堂结构的整合策略

景慧颖专栏

课堂结构的整合策略



作者简介


景慧颖,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三高级中学高级教师, 所教学生先后有12名考入清华、北大,2023年高考赵安纶同学以700分的成绩,摘得盘锦市理科状元,在所教学生中,高考语文有三人超过130分,最高135分。曾荣获盘锦市优秀教师、盘锦市师德师风标兵、盘锦市创新创业好青年等荣誉称号。先后在《语文学习》《语文建设》《语文月刊》《语文教学通讯》等语文权威期刊,发表教学文章30余篇。



摘要:创设简洁、紧凑的教学环节,依势、顺时地调整教学顺序,有效分配、调控教学时间,成为我们整合、安排课堂环节的基本策略。这样的策略会使得课堂结构变得雅洁、得以优化、走向高效。

关键词:课堂结构;整合;策略



课堂结构的整合策略

课堂结构,指的就是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流程,从涉及的主要对象角度来看,主要涉及“教师”“教材”“学生”;从具体的内容角度来看,主要包括课堂“环节”的构成要素、“环节”的先后次序、“环节”的时间长短安排,等等。这里,我们主要从语文名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发现、总结能够让自己的课堂结构,既简洁干净,又相对完整的教学策略。


一01


创设简洁、紧凑的教学环节

一般来说,教学环节,主要包括预习、上课、布置作业、学习情况测评,等等。但是不同的课型,其具体的教学环节也应该是不同的,其中,不必要的环节要大胆地省去。本书中,邱俊老师《教学环节的设置》一文就探究了“教学环节要简洁、尽量避免套路化”这一问题。可以说,如果教学环节简洁,那么整个课堂的结构就会变得简洁起来。


徐飞老师强调“上好有学生提问的语文课”:

学生质疑:①渔父所谓的圣人标准是什么?②屈原称自己“独醒”,难道渔父不清醒?③渔父是测试屈原吗?④渔父为何不努力劝屈原?⑤屈原的最终选择和渔父提供的选择之间有无第三种选择?⑥两人有对话吗?对话有基础吗?

整合方式:按人物将问题分类。先求解屈原的问题,再求解渔父的问题及两人关系的问题,最后求解作者的问题。

求解要点:1.捕捉人物言行及背后的价值观,并落在具体字、词、句的翻译上;2.把对话改成独白,比较不同的表达效果。

师生共识:屈原执着、激越、清高孤傲,渔父超然、通脱、和光同尘。二人代表不同的人生态度,二人的性格在立场冲突和言语交锋中得到彰显。从境界高下、文章结构乃至篇幅分配来看,作者持不偏不倚的立场,但结尾油然流露出对渔父的欣赏。[1]


“上好有学生提问的语文课”的前提是学生要在文本里多走几个来回,熟知文本内容,学生所提的问题也成为教师把握学情的起点——内容的取舍与深浅的处理。学生的预习、教师对学生所提问题的整理等环节,就自然促成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对话”的生成。如果整个课堂始终围绕着“解疑”展开、推进的话,就一定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这样的强调学生“有为”课堂就一定是紧凑的、简洁的、高效的。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将文本中读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在这样的课堂里,导入环节、布置作业、学习情况测评等环节可以视课堂情况“删除”,或者在别的时间开展。如果能够将学生的疑问都解决掉,那么这样的学习过程就是相对完整的。


“上好有学生提问的语文课”是在强调学生“预习”环节的重要性,而刘洪伟老师的一节《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舍弃了学生的课前预习环节,直接以激趣式的导入开启自己的课堂:

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曾经评价过一个人。今天我们就上他的课,猜猜他是谁?

他是一个无药可救的乐天派

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百姓的朋友

一个大文豪

一个大书法家

一个创新的画家

一个造酒试验家

一个工程师

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

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

一个巨儒政治家

一个皇帝的秘书

一个酒仙

一个厚道的法官

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

一个诗人

一个小丑

他是谁?

学生不断修正,最后异口同声地高呼——苏东坡。

老师说,对,苏东坡,今天我们就来上苏东坡的经典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2]


这样的导入干净雅洁,与文本情境相合,就能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跟着老师迅速进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学习场域。关于课堂的主体部分,刘洪伟老师依据怀古诗的特点,以主问题“观眼前之景”“写历史之事”“抒一己之怀”来结构、整合、稠密整个课堂。关于“主问题”与“问题链”的设计,本书的前面章节有具体方法策略阐述,例如杜凤慧的《主问题提炼设计》、雷敏的《问题链构建设计》等。


在这篇课堂实录简案中,没有看到刘老师的作业设计,如果我们沿着刘老师的思路,我们可以设计作业内容如下(二选一):

1.查找图书资料,利用网络媒介资源,尝试结合《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教材第65页的傅抱石《赤壁图》。

2.阅读白贵、石蓬勃《论苏轼贬谪诗的创作心态》(此文发表于《河北学刊》2014年第2期)认识苏轼“旷达”的性格的形成过程,因为其旷达的性格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的。


作业布置环节,应该是课内问题的延伸,这样就会让整个课堂结构浑然一体、环环相扣。


徐飞老师、刘洪伟老师的课堂结构是不同的:一个有预习、一个无预习;一个无导入,一个有导入;一个是围绕着学生主导的问题展开,一个是围绕着教师设计的问题推进……但是,这两个类型的课堂,其“课脉”都是紧凑的、简洁的、连贯的。在这两堂课上,学生有充分的行为投入、认知投入、感情投入,教师对课堂系统设计、学教统一、扶放有度、气氛友好,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呈现了一系列不可预约的精彩。


依势、顺时地调整教学顺序

教学顺序,顾名思义,就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考量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它是由学情、文本体式特征、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状况等要素共同决定的。依势、顺时地调整教学顺序,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机智,乌申斯基曾说过:“教育者拥有教育机智,才能成为良好的教育实践者。”


然而,在教学实际中,很多老师的教学顺序是模式化、程式化的,缺少随机应变,因此整个课堂就缺少了灵动之美、课堂环节之间松散,没有粘合。例如无论什么题材、体裁的作品,都是按部就班地使用“知人论世”去介绍一番,根本就不考虑,这个文本需不需要“知人论世”来作诠释;根本不考虑,“知人论世”是放在哪个教学环节之中才会使整个课堂结构熨帖、自然、紧密、连贯。试想一下,一个学生12年的语文学习,他的老师的教学顺序都是一个模式的话,他会喜欢这样的语文课堂吗!


针对以上这个问题,本书前面李萍老师的《作者背景的介入》一文,就是在探究背景资料应该适时介入,避免固定模式。笔者对于该不该用,什么位置用“背景资料”也有过详细的探究,详见《文本解读中“背景资料”运用的“选择”与“位置”》一文。在此文中,我列举了《蒹葭》《锦瑟》《故都的秋》等文章,不能简单地用“背景资料”来牵强附会地诠释;《孔雀东南飞》《游褒禅山记》《小狗包弟》等作品,“背景资料”是放在什么位置上才能使得课堂意脉更为畅达。[3]


以上,如果是针对“知人论世”教学顺序的探讨的话,接下来,我们再谈一谈文本主体内容教学顺序的安排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始终秉承着“生课熟备,熟课生备”的理念,在年复一年的教学经历中,不断地修正、完善自己对某一特定文本的教学顺序,使之更为合理、更为优化,而不是拿着一本年轻时的教案,教一辈子。可以说,任何一次对教学顺序的调整与改良,也是自己专业素养提高的表征。


程翔老师执教的《荷塘月色》就是改变了大多数教师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切入点的情况,而自辟蹊径:

师:同学们看题目,“荷塘月色”,文章是不是在第一段就写荷塘美景了呢?

生:不是,是在第四段写的。

师:好的。我们先来看第四段。请一位同学读一遍。(一生读第四段)

师:这一段主要写荷塘。同学们看,作者先后写了哪些景物?


在第二课时的时候,程翔老师又紧接着分析了文本的第五段,分析完第五段之后,程翔老师继续说:

师:上面我们重点欣赏了作者写景的两段文字,其他段落我想请同学们自己去读、去品味。有问题可以提出来。[4]


之后,学生对剩余的段落中疑难问题与老师、与同学探讨。在这个课堂中,教学顺序是不固定的,没有按部就班地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机械地出发,而是创造性地调整文本的教学顺序,寻求一个最佳的开掘点、切入点。这样的教学顺序的调整,不仅给自己的教学带来了新鲜感与创新性,而且也有效地整合、优化、简洁了教学过程。因此,依势、顺时地调整教学顺序体现的是教师的匠心与素养。


有效分配、调控教学时间

关于教学时间,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传统的课堂是“时间决定学习”,具体规定了一篇文章需要几个课时完成,要求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课堂是“学习决定时间”,“课程不是以‘下课’为结束标志的,而是以学生学会即目标达成为结束标志的。就班级教学而言,至少三分之二的学生达成目标,课程才可以转换到新的内容。”[5]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课堂提倡大单元整合、群文阅读、项目阅读等,虽然没有具体明确每一个文本的学习课时,但是每一个学习任务群都是有课时上的要求的。从这个维度来看,无论是什么样态的课堂教学,都是需要对教学时间进行有效分配和调控的。


首先,先来观照一下传统课堂的时间分配与调控。我们在构建一节课之前,需要预设课堂导入用时多少、课堂讲解用时多少、学生的参与发言用时多少,布置作业用时多少等等。郭道胜、袁致伟认为教师的讲授活动时间占用黄金分割时间为28分钟左右较为适宜。[6]同样地,巴班斯基把对教学时间的探索放在了时间的制约性上,他说:“从活动的最优化管理规律来看,没有积极的态度和活动动机,就不会在规定时间内达到应有的效果。”[7]由此观之,一个有效的课堂,一定是一节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但是,不同的课型在具体的时间安排上也是有区别的,例如较之小说阅读鉴赏课,古诗词鉴赏课的学生朗读时间要长一些;较之讲授课文,自读课文中学生的表现时间要长一些……


预设教学环节时间安排是力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完成既定的任务,进而保证整个课堂教学的完整性。但是这种课堂时间安排,也是有一定的弊端的,精确的时间,使得整个课堂的预设、框定太多,这样就很可能削弱课堂的随机生成,整个课堂是在预演的前提之下,按部就班地展示,忽略了不断变化的教学实际,更容易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诉求。因此,面对着不同的教学情境,教者应该在“不变”的视域内随机应变。


第二种类型课堂的教学时间,则是新课改视野下的任务群学习设计。夏雪梅《项目化学习: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要突破单课时制,从用若干可解对一个概念完整理解的视角来进行设计。”[8]


诚然,没有时间就没有课程,但强调学习的整体性、结构化、连续性,不是传统的单课节能够完成的。而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有课时量的提示。下面,结合吴欣歆《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笔记》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新闻媒体类的6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第1课时    认识不同体裁新闻的异同,明确阅读思考的基本方法。

第2课时    确定希望分析的报纸或网站,制定分析研究计划。

第3课时    讨论分析报告的基本框架,独立撰写文字分析报告。

第4课时    交流展示文字分析报告,集体修改完善。

第5课时    “精彩看点”展示交流会。

第6课时    为自己选定的报纸或网站的“精彩看点”撰写稿件并投稿。[9]


吴教授经过理论梳理和实践总结,将体验式学习活动链的基本环节设定为:亲历——反思——抽象——检验——交流——重构。整个6课时的单元专题性质的学习,是遵循着学生认知规律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样的有序列的连续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将知识结构化、不断地纠正完善自己原有的认知图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构建新的思想方法与行为程序,契合了克伯屈《教学方法原理》中所言的:“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样的教学时间显然是由学习决定的,打破了传统课堂课时与课时之间的割裂性、碎片化。强化了课堂教学内容之间的连贯性。


显然,合理的时间管理、时间规划、时间安排,其实,就是在整合、优化课堂的各个环节,减少时间的损耗,进而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总之,创设简洁、紧凑的教学环节,依势、顺时地调整教学顺序,有效分配、调控教学时间,成为我们整合、安排课堂环节的基本策略。但是,文无定法,教亦无定法。如何更为合理地整合、安排课堂中的各个环节,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明:本文来源于“励耘南国”。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号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2024

敬请您关注公众号"安东之子","安东之子"是《中国教师报》《语言文字报·语文周刊》《作文合唱团》《语文报》《鲜素材》《学语文报》《课堂内外·创新作文》《读写天下》《现代写作》《作文与考试》《学习报》《学习周报》《中学生阅读》《新锐作文》《三悦文摘》《佳作》《初中生》《漪涟》等报刊的采稿基地,其中原创的教研论文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用稿来源地!敬请您转发,欢迎您关注,更欢迎大家赐稿!真诚地感谢您,祝您工作顺利,阖家幸福安康!(赐稿邮箱:1506669337@qq.com)

安东之子
教育交流 文学爱好者之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