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心理怪圈”:返乡纠结、拜年焦虑……我太难了!

健康   2025-02-02 15:43   北京  
( 正月初五 )

春节,这个充满喜庆和热闹的节日,无疑是中国人最期待的时刻。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街头巷尾弥漫着浓浓的年味。然而,在这欢乐的节日背后,我们可能会不知不觉地陷入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心理“小烦恼”。


比如,为什么每次春节都会感觉特别累?明明期待回家,却在见到亲戚时感到莫名的紧张;假期结束时,又会突然陷入失落和焦虑……


这些问题看似琐碎,却可能影响我们过一个轻松愉快的春节。






“年货囤积强迫症”

随着春节临近,商场里人头攒动,年货区热闹非凡。人们在采购年货时,常陷入一种“囤积冲动”,仿佛囤积得越多,年味越浓,内心越满足。


这种行为背后是一种深层的心理需求:人们潜意识里希望通过囤积物资来抵御不确定性,而这种需求在春节期间被放大。


这种囤积行为不仅是满足实际需求,更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安慰。它体现了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和对家庭团聚的期待,但也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实际问题。



中招啦
表现!
  • 无论家中是否需要,看到年货就忍不住买买买,尤其是食品,囤积量远超实际需求。

  • 如果发现某个年货缺货,或者没有买到心仪的商品,会感到焦虑和不安,甚至影响心情。

  • 囤积的年货堆积如山,占据大量空间,却仍然觉得不够。


面对这一现象,理性规划是关键。采购年货前,建议列出详细清单,明确所需物品和数量,按需购买,避免盲目囤积。购物时,提醒自己“够用就好”,摆脱“囤得多才安全”的误区。


此外,将部分精力投入其他有意义的活动,如装饰家居、准备年夜饭等,不仅能增添节日氛围,还能分散囤积冲动,让春节准备过程更丰富多彩。


“返乡身份认同障碍”

对于长期在外地工作和生活的人来说,春节返乡时常常会遭遇“返乡身份认同障碍”。他们在外地形成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交圈子,而家乡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却停留在过去的记忆中。


这种差异导致新的自我认知与过去的“自己”发生冲突,容易引发心理上的不适应。这种冲突不仅体现在生活习惯和价值观的差异上,在与家乡亲友的交流中,也会让人感到疏离甚至困惑。这种身份认同的纠结,反映了人在不同生活阶段和环境中的成长与变化,以及在熟悉与陌生之间的心理拉扯。



中招啦
表现!
  • 回到家乡后,感到自己与家乡的环境格格不入,不知道该如何融入。

  • 与家乡的朋友和亲戚交流时,感到话题不合、兴趣不同,甚至产生距离感。

  • 在家乡和外地之间频繁切换身份,容易引发情绪波动,甚至感到孤独。


为了缓解这种不适,可以主动与家乡的朋友和亲戚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寻找共同话题,通过交流增进理解和共鸣。同时,进行心理调适,提醒自己“无论在哪里,我都是完整的自己”,避免陷入身份认同的纠结。


此外,每次返乡时,给自己一些时间去适应家乡的环境,不要急于求成,通过渐进的方式逐步缓解心理冲突。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在家乡和外地之间找到平衡,让返乡成为一种温馨而舒适的体验。


“拜年社交恐惧症”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是传统习俗,但对一些人来说,这可能是一场“社交噩梦”。频繁的拜年活动和亲戚们的热情问候,尤其是潜在攀比,就可能引发“拜年社交恐惧症”。


这种恐惧源于对社交评价的过度敏感,人们担心在拜年过程中被比较、指责,或者暴露自己的不足,从而产生心理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来自外界的评价,还源于内心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导致一些人在拜年时感到焦虑、紧张,甚至产生逃避心理。



中招啦
表现!

  • 在拜年前提前感到焦虑,心跳加速,甚至出现手心出汗、颤抖等生理反应。

  • 尽量避免参加拜年活动,或者找借口推脱。

  • 面对亲戚的提问,如“工作怎么样”“有没有对象”等,感到不知所措,甚至产生自卑情绪。


为了缓解这种压力,可以尝试提前进行正念冥想,通过专注于呼吸和当下的感受,帮助自己放松身心,缓解焦虑情绪。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来调整心态,提醒自己“这只是社交的一部分,不必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最后,主动出击,提前准备好一些话题,主动与亲戚交流,而不是被动等待提问,这样可以增强自信,减少因社交带来的紧张感。


“假期结束焦虑症”

春节假期已经过了大半,人们一想到要重新回归工作和学习的日常节奏时,会感受到一种心理上的不适,主要源于从轻松愉悦的节日氛围到紧张有序的日常生活的快速切换。


“假期结束焦虑症”往往源于心理反差、未完成的期待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假期的轻松愉悦与节后紧张忙碌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未完成的假期计划成为心理负担,而新一年的压力和挑战又让人感到焦虑不安。



中招啦
表现!
  • 感到烦躁、易怒,对假期结束不舍,对回归日常抵触,对未来不确定感强。

  • 失眠或多梦,食欲不振或暴食,头痛、乏力等身体不适。

  • 对社交活动厌倦,不愿与人交流,更愿独处。

  • 对新目标感到迷茫,缺乏动力,自信心不足。


为了缓解这种状态,我们可以提前调整作息,恢复正常的生物钟,让身体逐步适应日常节奏;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将节后生活视为新的开始,而非负担;设定短期目标,将注意力集中在具体行动上,减少焦虑感。


此外,进行放松活动,如散步、冥想等,能够有效缓解心理压力,恢复活力;与亲友分享感受,也能获得理解和支持,增强心理韧性。这些方法能帮助我们快速适应节后生活,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挑战。


只要我们用心去察觉、用智慧去应对,这些心理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在这个充满年味的假期里,不妨多给自己一些温柔的关怀,多与家人朋友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


记住,无论遇到什么心理小波折,都不要独自承受。因为在这个温暖的节日里,我们从不孤单。


愿每个人都能在春节的热闹与祥和中,收获满满幸福,让心灵也过一个轻松愉快的“年”。


参考来源

[1]https://m.gmw.cn/2023-01/21/content_1303261128.htm.

[2]https://www.163.com/dy/article/F2SFUKF70516ACTG.html.

[3]节后没精神?有“节后综合征”的看过来.央视网微信公众号.


来源:CHTV百姓健康


CHTV
CHTV百姓健康,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宣传卫生健康政策、发布卫生健康新闻、倡导健康理念、传播健康知识、弘扬医学人文的专业健康电视频道。2007年开播,通过卫星面向全国播出(北京机顶盒频道号89),覆盖人群超过6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