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了,病理|《显微镜下写传奇:病理学泰斗刘彤华传》

健康   2025-02-07 18:05   北京  

《显微镜下写传奇:病理学泰斗刘彤华传》
写在前面:医学界认为“最后一句话要由病理医生来说”,因此“病理诊断”又被称为“最后诊断”。《科普了,病理》第二期节目中曾提到病理学与临床医学联系十分紧密,梁智勇教授的老师刘彤华院士也曾给他讲述过临床医生与病理医生通力合作的故事,足见病理在诊断、治疗中的重要性。节目中也展示了梁智勇、陈明雁合著的 《显微镜下写传奇:病理学泰斗刘彤华传》书影,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刘彤华院士的传奇人生,更让我们得以一窥病理学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今天,就让我们翻开这本书,走进刘彤华院士的病理学世界,感受病理学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魅力。


在刘彤华院士95周年诞辰之际,《显微镜下写传奇:病理学泰斗刘彤华传》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入选中国科协“老科学家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由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牵头,历时7年整理、收集、编著,是一部全面概述病理人成长与学科发展的人物传记,亦是一部丰富呈现中国病理人事业发展追求的启迪传承之书。

刘彤华院士

刘彤华院士祖籍江苏无锡,她年少离家,于无锡、苏州和上海间辗转求学;她从业艰辛,自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到北京协和医学院病理系高级师资培训班进修,分配至重庆第七军医大学后又重回协和;她白手起家,创办协和病理科,历任病理科副主任、主任,近70年职业生涯,发出了30万份病理诊断,救治了无数患者和家庭,更被誉为“全国病理诊断的金标准”。她培养的学生已成长为中国病理届的中流砥柱,她率先创建的分子病理实验室已跻身国际先进水平,她终生致力的胰腺癌病理学研究,取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开创性成果。她以卓越的医术、深厚的学识和无尽的奉献,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和教育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全书是刘彤华院士坚定自信且辉煌灿烂一生的缩影,它真实地记录了刘彤华院士为国为民的巾帼之志,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甘为人梯的远大胸怀和永不停歇的使命担当。希望通过此书,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刘彤华院士的人生道路、为人风范、学术思想和科研品格,激发更多年轻人投身医学事业的热情和信心。同时也希望此书能激励新一代协和人沿着前辈的足迹踔厉奋发、勇往直前,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挺立潮头,让协和精神永放光芒。

精彩内容节选

第四章 火眼金睛辨良恶

病理差之毫厘,临床谬以千里

与人来人往的临床科室相比,病理科总是显得格外安静。每天,来自临床各科的大小标本(穿刺、小活检、手术切除标本等)汇集于此。作为一名病理医生,一天的大部分时间要沉浸在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通过观察染色后的人体组织切片,对送检标本做出相应的病理诊断。

每天都有无数的患者及家属在焦急等待着来自病理医生的判决。如果报告结果是良性的,他们喜极而泣;如果结果相反,则足以让患者和家人陷入巨大的恐惧和焦虑中,让医生直接进入与恶性病变较量的战斗状态。

如果说临床医生根据经验,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检查等得出的分析性诊断犹如“隔皮猜瓜”,那么病理医生的诊断过程就像一片片地切开西瓜,能够直观地看见瓜瓤的颜色、是否有籽以及籽的具体位置,从而明确诊断,为临床医生指明治疗方向。

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疾病发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的学科。学科特点和诊断属性决定了病理诊断又被称为诊断的“金标准”,而病理医生常被称为“医生的医生”。

“金标准”,简单的3个字,背后却是巨大的责任、压力和风险。

从刘彤华做病理医生的那天起她就知道,病理差之毫厘,临床谬以千里,当病理医生不能出错,“误诊一例对医生来说可能只代表百分之一的误诊率,而对被误诊的病人而言却是百分之百的错误”。病理医生虽然不直接面对患者,但他做出正确的病理诊断可使患者获得正确的治疗,相反,则可延误患者的治疗,甚至会导致重大的医疗差错或事故。

为了给患者一份明白无误的诊断结论,刘彤华日复一日努力精进,在不断地实践、总结中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她对疑难病症的病理诊断率极高,尤其对淋巴结病理、消化道疾病病理、内分泌病理等病理诊断造诣精深,被业界赞誉为“金标准”中的金标准。

“这个切片已经让刘大夫看过了”

刘彤华曾在一篇述评中写道:“将显微镜下切片上的组织细胞改变转化成临床有用的信息(诊断),在诊断病理学中称为组织评价的‘眼睛’(eye for tissue evaluation)。”[引自《国内医院病理科的现状》一文(2002年4月《诊断病理学》杂志)。]

很多人在面对刘彤华时,都会下意识地多看看她那双美丽而充满神采的大眼睛。这双眼睛平时看人时温和恬静,但一旦聚焦显微镜下的标本时,便能发出锐利且极具穿透力的光,这束光会智慧地绕过层层叠叠的迷惑和障碍,最终在微米区间的生命轨迹里准确地找到隐匿在暗处的那个细微狡黠的病变密码。

每天都有大量等待会诊的疑难病理片子、切片、标本从全国各地涌入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这些复杂疑难病例,经全科讨论后无定论时,就会被送到刘彤华的案头。这些片子背后是一颗颗悬着的、焦虑等待“宣判”的心。病理医生总愿意将自己的工作比作“法官断案”,而由刘彤华签发的病理报告则被公认为是“终审判决”。

1991年的冬天,一位来自郑州的母亲带着23岁的女儿来到北京协和医院,这已经是他们来到北京后跑的第三家医院了。年轻女孩鼻咽部长了一个肿块,引起发热、耳鸣。其他医院诊断的结果都是恶性肿瘤。患者的母亲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结果,她几乎是抱着最后的一丝希望,慕名到北京协和医院找到了刘彤华。

拿到刘彤华良性诊断的结果后,病人家属是又喜又忧。喜的是,这是他们几个月的求医经历中第一次听到好消息;忧的是,万一真的是恶性的,耽误了治疗时机,那么女儿的生命就危在旦夕了!为了进一步确诊,刘彤华在病人家属的要求下,一个月之内3次为患者反复查看病理切片,最后她依然坚持自己的判断:是炎症,不是恶性肿瘤。患者家属最后决定采纳刘彤华的诊断意见,带女儿回家在附近医院随诊观察。

10年后,2001年12月24日,刘彤华接到这位患者母亲寄来的明信片,上面写着这样的字句:“我再次送上贺卡,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10年前,我带着23岁的女儿到北京求医,是你们救了我的女儿,帮她摘掉了恶性肿瘤的帽子……”

作为病理医生,刘彤华直接接触病人的机会并不多,这张明信片也是为数不多的她诊断过的病人多年后给她的回馈,十几年来被她一直悉心地珍藏在办公室的抽屉里。

刘彤华院士所珍藏的明信片

编辑:葳蕤
撰文:陈明雁 陈龙云
图片: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人民卫生出版社
审核:再强、小布

CHTV
CHTV百姓健康,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宣传卫生健康政策、发布卫生健康新闻、倡导健康理念、传播健康知识、弘扬医学人文的专业健康电视频道。2007年开播,通过卫星面向全国播出(北京机顶盒频道号89),覆盖人群超过6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