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关于她的音容笑貌与回忆仍然在网络上回响。公众也由错愕转至惋惜。对于那些伴随着《娱乐百分百》《流星花园》成长的一代人,在大S身上的共同记忆,莫过于坚强的韧性。
然而,不禁让人感叹,面对病痛的侵袭,坚强的意志似乎往往显得无力。虽说“如果”无意义,但仍让无数网友感叹:“如果她在咳嗽之初就取消旅游及时就医,如果她在医生建议去大医院进一步检查时立即去大医院就诊。如果她对流感的症状及其潜在危害有更多了解,那该多好。”每一次的“如果”都承载着“本可以”的叹息。
那么,科普的使命在于揭开我们对“坚强即美德”的迷思。我们应认识到疼痛是身体的求救声,拖延是疾病的催化剂,而科学与理性才是我们抵御疾病的最坚实铠甲。
图源:pixabay
一、被遮蔽的危机:从大S事件看流感认知陷阱
流感(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引发的全身性症状与普通感冒的局部不适截然不同,但许多人仍将其视为“可硬扛”的病症。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流感相关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高达8.8万例,其中70%的危重症患者曾因拖延就医错过黄金治疗期。这种对“流感”的误读,实则是将生命置于不可逆风险的赌局。
1. 直接破坏:甲型流感病毒(如当前主流的H1N1亚型)通过抗原漂移不断变异,可引发病毒性肺炎,导致呼吸衰竭;
二、早发现、早治疗:从“知识鸿沟”到“行动革命”
流感的防治困境,本质是科学认知与行为决策的断裂。要打破这一僵局,需从三方面重构健康观念:
1. 症状解码:识别流感的早期症状
流感与感冒的核心差异在于“全身中毒症状”(如38℃以上高热、极度乏力)与“局部呼吸道症状”的权重。科普强调:当身体发出“系统性警报”时,忍耐不是美德,而是危险;
- 早期治疗方法:流感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和玛巴洛沙韦),奥司他韦的作用是在流感病毒复制好之后,阻止它离开宿主细胞去感染下一个细胞;而玛巴洛沙韦则是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核酸复制。抗病毒药物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效果最佳。奥司他韦在我国应用时间较长,效果也得到认可。而玛巴洛沙韦的半衰期很长,能达到72小时以上,所以一个病程基本只用吃一次,这对于孩子用药来说是很大的优势。以前玛巴洛沙韦只有片剂,2024年其干混悬剂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适用于五岁以上儿童,孩子服用起来方便,依从性高。此外,对症治疗(如退烧、止咳)也很重要。
个人层面:公共场合做好防护,识别高危信号(如持续高热、呼吸困难)、储备抗病毒药物(遵医嘱)、补充维生素D增强免疫; 社会支持:培养家庭成员的健康意识,保持警觉性,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对高危人群采取隔离措施的同时,及时提供必要的照顾与支持。 社区层面:积极推广“早诊早治”理念,通过医生宣讲让居民掌握“开窗通风、接种疫苗、隔离防护”等实用技能; 医疗系统:优化分级诊疗,确保高危人群优先且及时获得抗病毒治疗。
文 | 杏
审核:耳东、清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