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为30万冤魂奔命,披露南京大屠杀内幕,36岁饮弹自尽:她的离世震惊了整个世界

文化   2024-12-12 20:23   广东  

青玄辟谷 正本清源 福寿康宁 乐修九九

张纯如先生的生命虽然短暂,

但她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是永恒的。

她让我们明白:

每个人都有能力,

成为改变世界的一份子!

只要我们敢于发声,

敢于面对真相,

敢于站出来为争议而战!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

我们需要更多的“张纯如”。

需要更多的人敢于揭露不公,

敢于为哪些被遗忘的历史和沉默的声音发声!


“在他的前面两排俘虏中,有一位孕妇开始为自己的生命抗争。她拼命地抓打那个试图将她拖出去强奸的士兵,拼命反抗,没有人过去帮她。

最后,那个士兵将她杀死并用刺刀剖开了她的肚子,不仅扯出了她的肠子,甚至将蠕动的胎儿也挑了出来。”

短短几句话便令人毛骨悚然。

你没有猜错,这一幕就发生在南京大屠杀期间,而历史的真相远不止如此。

在日本人虚伪的隐瞒下,一个女人决意要披露南京大屠杀中日本人的种种罪行。她曾向世人告诫:“忘记大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

她,就是张纯如先生。

视频丨南京!南京!

缅怀 张纯如 先生


“南京大屠杀”与张纯如先生


1997年,第一本用英语讲述“南京大屠杀”的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g: The Forgotten Holocaust of World War II)在美国出版后反响强烈,迅速跻身《纽约时报》畅销书冠军,并被Bookman Review Syndicate评为当年最佳图书。

该书还附上了数十张珍贵的图片佐证,而这段历史在当时的英语国家还几乎无人知晓。也改变了许多人看待二战亚洲战场的视角。

▲上排从左到右分别为The Rape of Nanking的英文版、简体中文版和繁体中文版


可是,很难想象这本书出自一位年轻女子之手。一位口中操着英文,在美国出生长大,很少和中国大陆或台湾接触的陌生女子。


她叫张纯如,是美籍华裔历史作家。大家都叫她Iris Chang,中文名反而在国际上显得不够响亮。


她的父亲名叫张绍进,母亲名叫张盈盈,她下面还有一个弟弟。20岁那年,她在大学结识了丈夫布雷特·道格拉斯(Brett Douglas),1991年俩人结婚,堪称是郎才女貌、天造地设的一对。


婚后大约11年,独子克里斯托弗出生,2004年张纯如先生饮弹自杀时,她的独子年仅两岁。等不到儿子长大成人,是个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死前,她留下了一张纸条,写着,“我曾认真生活,为目标、写作和家人真诚奉献过。”


她的突然离去震惊了整个世界,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美国,就有230多家报纸、电台、电视台播放了这一消息,并向这位年轻的华裔女子致以敬意。


▲张纯如先生与母亲张盈盈


她就是她,不隶属任何组织和机构


张纯如先生的父母都出生在中国大陆,儿时随国民政府迁居台湾,成年后移居美国。他们都曾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以科学研究为业,因此张纯如先生从小就重视智力成果的价值。


青少年时期,她在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和其他地方图书馆中花费数千小时,锻炼阅读和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


她的中学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附属中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s University High School,简称伊大附中),学校很小,但学习压力很大,学生主要由通过了严格入学考试的教授子女组成,大家学习都很刻苦。该校出了好几位诺贝尔奖得主,以及其他许多获得杰出成就的毕业生。


1985 年她被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竞争激烈的数学和计算机专业录取,她是少数获得这一录取资格的女性之一。她大学期间的成绩非常优秀,原本有望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内毕业,但她在即将获得学位时转到了新闻学专业。


▲1988年初见她,布雷特·道格拉斯就被她的美丽可人、才华横溢所吸引


此后,她获得了在《新闻周刊》、美联社和《芝加哥论坛报》的实习机会。在《芝加哥论坛报》实习期间,她发现自己的真正兴趣是撰写长篇专题报道,于是她申请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一个颇负盛名的写作研讨班项目,并被录取。


就读该项目期间,她年仅22岁,此时她遇到了自己的图书编辑,也是她后来的图书代理人——苏珊·拉宾娜。苏珊给了她一个题目,于是她开始为写作自己的第一本书《蚕丝》而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并获得麦克阿瑟基金会、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


南京大屠杀是她的梦魇


张纯如先生外表清新秀丽,在她美丽的外表下,掩饰不了发自内心坚毅果敢的光芒,和她接触过、聆听过她的演讲之后,都可以感受到来自她个人的强烈气息。柔中带刚,富有正义感,她不是“纸上谈兵”,为关注人类的命运而不遗余力,更不失为一位有行动力的斗士。


关于张纯如先生写作“南京大屠杀”,世人心中一直存在很多谜团和误解。1994 年年底,她参加了在加州库比蒂诺举行的一次会议,并在那里看到了许多南京大屠杀的照片。


一个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张纯如先生正是因为见了这些照片,才在彼时彼刻决定写一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著作。


这是一个美好的故事,但与事实恰好相反。在张纯如先生还是个小女孩时,她父母讲述的南京大屠杀就令她大为震惊。可是当她去图书馆试图了解更多细节时,但却找不到与此相关的更多信息。这件事在她的记忆中作为一个问号存在了许多年。


她一直保留着一份新书写作构想的详细清单,截至2004 年她已经积累了400个构想。早在1988 年她就告诉后来成为她丈夫的布莱德·道格拉斯,她想就南京大屠杀写一本书。一完成《蚕丝》的终稿,她就将日军对南京的蹂躏作为下一本书的首选主题。


为了完成这本书,她在1995 年1月就前往美国国会图书馆及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收集数据,同年7月到南京实地采访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回美后,她努力阅读整理所得资料,并在1996年找到南京大屠杀期间安全区领袖德国商人拉贝的外孙女而发现了《拉贝日记》。现在《拉贝日记》成了侵华日军南京暴行的铁证。


▲获德国电影大奖的《约翰·拉贝》根据《拉贝日记》改编


张纯如先生在写作过程中阅读了大量有关屠杀的血腥的文献和报告,每天工作时间有10小时以上,导致失眠、厌食。


有人认为,南京大屠杀和巴丹死亡行军这两个选题导致了张纯如先生的精神崩溃和最终死亡。但是张纯如先生早在1997年就完成了《南京大屠杀》的写作,而且在2004 年之前从未真正表现出任何精神疾病的迹象。


在研究南京大屠杀和巴丹死亡行军的过程中,她阅读了大量相关资料。她经常与自己的父母和几位密友一起探讨相关资料。

与其说相关照片和阅读资料令她心烦意乱,倒不如说激发了她的工作动力,鞭策她尽最大努力叙述这些事件。

谁才是杀死她的真正凶手


张纯如先生是个目标导向的人,不太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她大多数时候都专注于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并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在她职业生涯的早期,当需要讨好自己的老板、同事、编辑和出版商时,这种性格给她带来不少麻烦。


然而,随着《南京大屠杀》的出版,当她发现自己的写作和演讲技巧如此受欢迎之后,她知道自己无须再为任何人工作了。


极少有人能在30 岁时获得这种自由,为公司或其他机构工作很容易使人变得顺从。当其他人不断根据上级和同事的反馈调整自己的行为时,张纯如先生在自己生命的最后13 年却不必在意其他任何人的看法。


她在许多人眼中的反常行为并不是精神疾病的结果,而是因为她足够幸运,可以随心所欲地以自己的方式行事。


▲张纯如在60多个城市举行新书签售活动


新书促销给她增添了沉重的负担。大部分时间,她一起床就要赶到机场,飞往另一个城市参加图书签售活动,并出席随后的聚会,直到夜里很晚才能回到自己在宾馆的房间。


在图书签售过程中,很多人跑来告诉她二战期间落入日军之手的战俘和日军占领区的平民的恐怖经历。她通常会连续多日重复着同样的签售活动。

在她生命的最后7年中,生活状态无比混乱的情况下,她遇到的大部分人都是向她讲述战争期间日军恐怖暴行的人。


她的工作习惯也与常人不同。她大学毕业后直接成为一位自由作家,从未像大多数美国人一样从事朝九晚五的工作。在她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她经常通宵工作,以便能在自己设定的最后期限前完稿。


她使用富兰克林每日规划记事本,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每天的工作效率。当有人请她为即将出版的新书写书封推荐时,她总是逐页阅读该书后再给出一份认真的推荐意见。因此,为避免拖延自己的工作计划,她总是工作到深夜。


等她30岁以后,这样的工作习惯无疑使她承受着更大的身体和精神压力,这或许也是导致她精神崩溃的原因之一。


张纯如先生29 岁开始《南京大屠杀》的巡回签售活动,31岁时结束。在此期间,她至少去过65个城市,有些城市甚至去过多次。那时她还年轻,似乎能很快从旅途劳顿中恢复过来。


▲张纯如夫妇在儿子生日会上的合影


然而,当她为《美国华人》一书宣传时,她已经三十五六岁了。她的旅行日程更短,但活动安排却更紧凑,而她没法再像6 年前一样快速从疲惫中恢复过来。2004年4月,张纯如先生动身去参加新书巡回签售,但5周后再回来时,她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

长久以来,张纯如先生对日本右翼极端分子的恐惧和忧虑、频繁的通宵工作以及紧张的图书巡回签售等因素最终导致了2004 年8 月她在路易斯维尔的精神崩溃。

保拉·卡门曾在书中写过,有一种精神疾病就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恐惧。这就是张纯如先生的恐惧不断升级的过程。

2004年她的意识开始作弄她,她被精神病医生正式诊断患有躁郁症,并被要求服用情绪稳定药物进行治疗,而非抗抑郁症和抗精神病药物。后来她的家人才知道,精神疾病患者在改换药物时,自杀的风险会上升。

张纯如先生去世之后,她母亲对医生给她开的药物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亚洲人对许多普通的处方药更敏感。由于亚洲人只占美国人口的一小部分,这些药物很少对亚洲人进行测试,因此亚洲患者在服用这些药物时产生副作用的风险更高。

张纯如先生的情况可能正是这样,她所服用的药效强劲的抗精神病药物和情绪稳定药物似乎在她身上产生了许多副作用。

她的父母、精神病专家和丈夫都努力找来一些成功战胜躁郁症的人与她聊天并鼓励她,但已经来不及了。她太骄傲了,所以她在遗书上写道:“如果你们能记住我作为一名畅销书作者最意气风发的样子,而非我从路易斯维尔回来之后眼神憔悴的病人形象,那再好不过了。”

就个人层面而言,张纯如先生完全是一个不爱炫耀的人。在长达5 年的时间里,她开着一辆杰傲米特罗汽车。如果有人未经预约来到她家,会发现她戴着厚厚的眼镜,没有化妆,穿着T恤衫和松松垮垮的运动服。然而她出席公共场合时,发型和妆容都堪称完美,她戴着隐形眼镜,身穿传统的职业套装,向公众发表早已准备好且预先排练过的演讲。她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树立并维持自己的公众形象。她觉得自己精神崩溃之后再也无力维持这种形象了。


▲张纯如先生的母亲张盈盈2011年在美国出版了关于女儿的英文回忆录The Woman Who Couldn't Forget,中译本《张纯如:无法启动历史的女子》由中信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


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她共写过三本书。第一本书《蚕丝》。第二本是《南京大屠杀》。最后一本书《美国华人》。

《南京大屠杀》是她自小就想写的一本书,这本书占据美国畅销书排行榜数周之久,被翻译成15 种文字。鉴于她已经拥有的财富和在出版界的影响力,她可以在有生之年就任何自己喜欢的题目进行写作。

她是一个英雄,她勇敢地向世人讲述了南京人民在1937 年冬天至1938年期间所遭受的种种劫难。或许她又是一个悲剧式英雄,因为她那异乎寻常的激情和干劲不仅使她在29 岁时就取得惊人成就,而且也导致了她的精神崩溃,年仅36 岁便英年早逝。

我们无法预料如果她能够继续写作50年,将会取得何种成就。但是她去世之后,她的精神激励着他们继续从事着她未竟的工作。


张纯如先生曾说:

“我相信最终真相将大白于天下。真相是不可毁灭的,真相是没有国界的,真相是没有政治倾向的。我们大家要同心协力,以确保真相被保存、被牢记,使南京大屠杀那样的悲剧永不再发生。”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小编

【子丹 18566112999(同微信)】删除





【青玄书院近期课程】


青玄辟谷128期 · 元旦

咨询/报名:子青老师 13823687111(同微信)





黄帝纪元:华元4721年冬月十二
夏  历:甲辰年冬十二
道  历:4721年冬十二
佛  历:2568年十二
孔  历:2575年冬十二
基督纪元:西元2024年12月12日
伊斯兰历:1446年6月10日








👇了解最新开班详情,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感恩您点在看

青玄
為往聖繼絕學,助萬眾得康寧!青玄書院、青玄闢穀官方訂閱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