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千里凉山的村村寨寨间,总会听人说起几段故事。它们与山的来历有关、与部落英雄的生死有关,或者只是简单地与一件服饰的起源有关。
传说、岁月和历史……与时间和过往有关的信息串联,碎片中彝族服饰的名字赫然显现,故事娓娓道来。
奥索布迪,俗称“八角帽”,是彝族女性服饰配饰。传说,母系氏族时期,支格阿龙第一年送了一只公羊给部落里的一个女人养,第二年时支格阿龙跑去问这个女人,“我的羊下崽没有?”。这个女人马上反问他,“你能生孩子吗?”支格阿龙无言以对。他觉得女人实在太聪明了,就做了一顶奥索布迪给彝族女人,并用布缠上以削弱女人的智慧,使女人没有男人聪明。
在会东县至今还能见到它的踪影,目前已被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奥索布迪在千百年的传承中与其他彝族服饰相比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从高度上,可以将其分为高帽和中帽。高帽尺寸在1尺左右,中帽在8寸左右,直径较为灵活,视佩戴者的头围而定。帽子内部选择较为考究,需选用表面平整无明显疤痕的青竹,然后将青竹制作为竹篾片,选一个好日子,让村里德高望重的人来编制。圆柱形作为支撑,外部用黑布装饰,手工制作成棱角分明的八个角。“个子不够,高帽来凑。”戴上奥索布迪的彝族妇女,再搭配上当地特有的细褶高腰羊毛披毡、大摆百褶裙,挂上精致繁复的银饰,远远走来,既显女性曲线美感,又具高贵典雅之气质。
高帽的制作流程复杂,日常佩戴也不便于劳作。于是,只有村里地位高贵且不用精耕细作的妇女才能佩戴。随着时间的演变,奥索布迪还成为本地彝族女性中较高地位的象征。现在的奥索布迪,不再受阶级的限制,但凡遇上节庆与喜事,老百姓都可以穿上“压箱底”的盛装,到阳光下光明正大走亲串户,熠熠生辉。
就年轻一代的审美而言,高帽显得隆重和繁复,于是在会东县我们更高频次见到的彝族头饰是一块包帕。彩色的包帕上印有华美的花朵图案,在一折一绕中变成一个四方的帽子紧紧缠在头上,与融合了汉族挑花工艺的服饰搭配,整体色彩较为浓艳。会东多丘陵山地,身着盛装,站在一望无际的烟草中央,竟然也能生出古朴与自然完美契合的美感。
翻飞的衣角,缠绕的布带,华服的背后是千年传承的文化之美。但时代变迁,生活浮沉,一套完整的彝族服饰更多时候要诞生于母亲的指尖,缝缝补补的间隙里连缀的是一家人的温存与体面。
在越西县普雄镇南部的呷古村,指尖艺术活化得更为具体。村子虽小,名气却大。呷古村拥有许多的闪光头衔大多得益于刺绣技能。人们掌握彝绣的熟稔就像是穿衣吃饭一样寻常普遍。儿女成家,总是少不了一套盛装,无须走向街角那处热闹的成衣店,村庄里,每个母亲的指尖下都能诞生一套不亚于服装店的精美服饰。不仅仅是自产自销,拥有漫长技艺史的小村,和新质生产力碰撞,文化还出现了不一样的物质载体,它变得实际、变得丰腴,在丰富村民精神生活的同时,还为她们带来了“丰衣食足”。
越西属于“圣乍”方言地区,越西的彝族服饰带有典型的“圣乍”特色,服饰上有许多精美的彝族刺绣。彝族刺绣以红、黄、黑为三大原色,技法粗犷、色彩浓烈、构图美观。若从元素结构说起,形式就很多样——主题从单纯颂赞自然到崇拜信仰,图案从羊角纹到火纹。另外,呷古拥有的特色图腾——原生虎和当地特有索玛花也会凝练在绣样中。
不过放眼凉山,会彝绣的村落并不在少数,呷古村之所以拥有今天的知名度,除了精湛的绣技外还因为它拥有与国际舞台接壤的机缘。
2017年以来,致公党北京市委持续深化与凉山的友谊合作,积极为凉山“彝绣”产业牵线搭桥,协调依文集团、唐人坊公司、北京服装学院与凉山州妇联联合组织两批次200余名“彝绣”绣娘赴贵州考察“锦绣计”手工产业扶贫模式,参加北京“绣出彝区”设计培训,协调北京服装学院专家赴凉山指导“大凉山妇女手工编织大赛”,全力推动北京服装学院与凉山州妇联达成战略合作,助力凉山“彝绣”产业发展。2020年,北京服装学院、凉山州妇联、凉山州彝绣企业及彝绣传承人共同打造的“彝”韵新风凉山印象彝族非遗彝绣衍生品发布会在北京举行。80余款带有彝族刺绣的服装服饰、箱包、首饰等产品亮相北京时装周,受到好评。
在多舞台的加持下,呷古彝绣曝光在凉山之外的广阔视野中,产品陆续登上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广为人知的平台,并与唯品会、意大利ARCADIA公司等知名商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除了呷古彝绣,在凉山,每个县份的彝族服饰都值得被关注和研究。展示各县民族服饰风采最醒目的时刻当属火把节,在那样一场隆重的节庆之上,盛装只是节日的标配。
有趣的是,同样是凉山,同样是火把节,彝族与彝族之间的服饰竟然也有着细微差别。其中裤脚大小便是鲜明的特征之一。按照裤脚的大小,分成了三个不同的服饰区。
以美姑为代表的依诺服饰区,被称为“大裤脚区”。男装裤脚宽大,女装的百褶裙裙沿宽大。男性发式多为蓄一绺长发椎髻于头顶,彝称为“兹尔”,俗称为“天菩萨”,为一种古老的装束,象征男子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女性头顶多层青布头帕,婚后层数增多,生育后换戴荷叶型软夹帽。擦尔瓦为本色、无穗,青或蓝布镶饰宽边,质朴、大方。
以喜德为代表的圣乍土语服饰区,又被称为“中裤脚区”。青年男子上装以紧身窄袖为主,环肩、襟、摆均用有色布镶饰细牙条花道。青年女衣身长过膝,袖窄,坎肩多饰美丽花纹,袖笼及衣摆镶兔毛皮为饰,头顶帕为瓦盖型,多为几层。不论男女,多披白色、黑色、蓝色流苏的擦尔瓦,衣饰以黑、蓝色为主。
以布拖为代表的所地土语服饰区,被称为“小裤脚区”。与“大裤脚区”形成鲜明对比,此处的男装裤脚很小,腰大、裆宽,穿着后形如马裤,整体以不露小腿为美。上衣款式以短、小、紧、窄为主要特征。颜色多以黑色为主,花纹简单。上衣衣领和衣襟处喜缀多排密集长排银扣,披精制羊皮擦尔瓦,其中黑色最为贵重。女装多于衫外罩短袖大襟衣,衣短不过脐,通身镶饰涡纹或波纹传统纹样。花纹硕大紧密,雍容华贵。由彝族妇女用自己手工纺织的羊毛编织物缝制而成的,质地厚重。
虽然各个方言区,彝族女性的裙式都有差别,但论起共性,同样可以洋洋洒洒说上许久。(记者 邓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