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田野上,每一粒种子的成长,每一片作物的丰收,都离不开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凉山州农科院始终坚守初心,服务“农业强州战略”,致力于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凉山现代农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州农科院紧紧围绕“三农”工作,聚焦新品种选育,在水稻、小麦、马铃薯、荞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研究上,不断推出新品种,为粮食增产增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自州农科院2022年建院以来,共审定(登记)作物新品种22个。2024年申请审定(登记)作物新品种5个,鉴定荞麦新品种5个。其中,马铃薯新品种川凉芋17、川凉芋20已提交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小麦新品种昌麦38、昌麦39和玉米新品种凉青贮1号已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荞麦新品种中荞3号、中荞21、中荞241、中荞121、中荞311通过云南省种子管理站鉴定。
有了好的品种,还必须配套高效的栽培技术。通过对栽培技术的不断摸索和实践,州农科院在小麦、马铃薯等作物高产创建上屡创佳绩。
2024年5月6日,州农科院小麦团队在会东县创造了西南麦区旱地小麦单产最高纪录,平均亩产665.27公斤。
5月16日,凉山州农科院马铃薯团队又在会理市创造了四川省马铃薯单季单产最高纪录(亩产11854斤),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群众对科研项目的规范化管理水平,使会理市、会东县成为农业科研创造系列奇迹的福地。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州农科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加强与企业合作方式,实现新品种、新技术落地广袤农田。
2023年10月20日,州农科院粮油所龙永昌研究员团队选育的玉米新品种“凉单12号”“凉单14号”以公开挂牌出让的方式转让给四川奥力星农业科技公司。
2024年8月6日,由中国农科院周美亮研究员团队联合湖南省农科院、凉山州农科院历时八年选育的易脱壳苦荞新品种“中荞121”成果转化签约仪式在北京中国农科院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指出:周美亮团队联合湖南省农科院、凉山州农科院选育出的“中荞121”在我国苦荞育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将突破苦荞加工环节因脱壳难需要蒸煮,从而导致营养物质流失等世界级难题。
2024年12月10日,州农科院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暨玉米凉单18号品种转让签约仪式举行,此次签约标志着州农科院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对于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凉山州农科院多项成果获奖。“川凉系列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与生产关键技术集成推广”获2024凉山州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第1完成单位),“凉山州肉羊规模化养殖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获2024凉山州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第2完成单位),“凉山苦荞及初精深加工销售产业示范”获2024凉山州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第3完成单位),“优质苦荞品种的选优及推广应用”获中国发明协会组织“发明创业奖成果奖”一等奖(第2完成单位)。
下一步,州农科院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进一步加大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力度,不断推出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推动凉山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为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贡献更大的力量。(李甜 记者 商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