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高产小麦品种详细介绍

文摘   2025-01-25 07:25   山东  

点击上面⬆️⬆️⬆️蓝色“庄稼补习班”关注

转发文章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学农业技能,❤️中国农业

前期文章推荐:

农村土地分为哪几类,各有什么规定?
怎样建造农业光伏大棚才能不违法?
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详解:难哪!



1


烟农1212 



农艺性状:

植株形态:幼苗半匍匐,株型半紧凑,叶色深绿,叶片上冲。这种形态有利于植株充分接受光照,进行光合作用,为小麦的生长和发育提供充足的能量。

植株高度:株高约 76.2 厘米,较为适中的株高使得植株既具有较好的抗倒伏能力,又能保证足够的生物量和产量。

分蘖能力:亩最大分蘖可达 96.2 万,亩有效穗 41.5 万,分蘖成穗率 43.7%,分蘖能力较强,能够形成较多的有效穗数,为高产奠定基础。

穗部特征:穗呈棍棒形,穗粒数约 38.9 粒,千粒重约 43.7 克,籽粒半硬质。穗形较大,穗粒数较多,千粒重较高,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烟农 1212 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


抗性表现:

抗寒能力:越冬抗寒性较好,能够在冬季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安全越冬,保证了小麦的生长周期和产量稳定性。

病害抗性:慢条锈病,中感叶锈病和白粉病,但高感纹枯病和赤霉病。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注意对纹枯病和赤霉病的防治。


产量水平产量表现突出,在 2014 - 2016 年山东省小麦品种高肥组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 604.8 公斤,比对照品种济麦 22 增产 4.1%;2016 - 2017 年高产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605.4 公斤,比对照品种济麦 22 增产 5.4%1。自 2015 年以来,该品种已连续 9 年 20 次亩产超 800 公斤,多次刷新国内小麦高产纪录。


审定情况2018 年通过山东省审定,2019 年通过河北省审定,2020 年通过国家黄淮北片审定,2021 年通过国家黄淮南片审定。

适宜种植区域:适合在黄淮冬麦区的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等省份的高肥水地块种植1



2


丰德存麦20

农艺性状:

植株形态:一般株高 65-70 厘米,茎秆粗壮,蜡质层厚,茎秆弹性好、韧性强,抗倒伏能力出色。在经历恶劣天气等情况下,依然能保持较好的直立性。

穗部特征:穗呈纺锤形,穗层整齐,小穗排列密,结实性好。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好。

生育期:全生育期 230-232 天,平均比对照品种周麦 18 熟期略早3。这样的生育期既保证了小麦能够充分生长和发育,又不耽误夏茬作物的播种,为全年粮食丰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抗性表现:

经接种鉴定,中感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高感纹枯病和赤霉病。不过从田间表现看,在生长后期叶片依然浓绿厚实,整体综合抗病性较好。


产量表现: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在正常栽培条件下,一般平均亩产在 557 公斤以上3。该品种曾多次刷新小麦单产纪录,2022 年在延津县的测产验收中,平均单产达 907.12 公斤 / 亩,创造了河南小麦单产最高纪录,也创造了全国小麦千亩方高产纪录。


适宜种植区域:适合在黄淮南部的河南、山东、陕西、安徽、江苏等黄淮冬小麦主产区的高水肥地块推广种植3。


3


百农307 



百农 307 是河南科技学院培育的半冬性小麦品种。


生育期:

全生育期 216.5~231.9 天,平均熟期比对照品种周麦 18 早熟 0.4 天,属于中早熟品种。


植株特征:

幼苗: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苗势一般,分蘖力中等。

植株高度:株高 65.7~70.7 厘米,株型紧凑,茎秆粗壮,蜡质层厚,抗倒伏能力强。

旗叶:旗叶宽大,斜向上冲,通风透光性好。

穗部特征:

穗呈纺锤形,穗长 8 厘米左右,长芒、白壳、白粒,穗层整齐,落黄好,籽粒饱满度高。穗粒数 34.7~39.3 粒,千粒重 37.5~42.1 克,产量三要素较为协调。


抗性表现:对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根腐病等主要病害综合抗性强。


产量表现:一般生产种植时,平均亩产 638.9 公斤,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2022 年 6 月 3 日,经测产验收,实收 2.667 亩,平均亩产 949.78 公斤,是百农系列品种中产量较高的小麦品种。


适宜种植区域:该品种于 2020 年通过河南、安徽、陕西等省审定,2021 年通过江苏省引种备案,适合在黄淮南片区的河南、安徽、江苏、湖北等大部分省份种植。


总体而言,百农 307 是一个矮秆大穗、抗倒抗病、稳产高产的小麦品种,在适宜种植区域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4


众信麦998

植株特征:

整体形态:半冬性,株型较紧凑。南片水地组株高 72.4 厘米,北片水地组株高 69 厘米。幼苗半匍匐,叶片宽长,叶色深绿,生长势较强。

分蘖情况:分蘖力较强,但成穗率中等。旗叶宽大、上举,穗层整齐,熟相好。

穗粒形态:穗呈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南片水地组亩穗数 36 万,穗粒数 39.9 粒,千粒重 42.6 克;北片水地组亩穗数 36.9 万,穗粒数 40.5 粒,千粒重 41 克。


生育期:

南片水地组全生育期为 221.5 天;北片水地组全生育期为 235.1 天。


抗性表现:

南片水地组中感赤霉病、纹枯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

北片水地组中感纹枯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


产量表现: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15。2021 年在修武县的实打实收中,亩产达 898.26 公斤,刷新全国冬小麦高产纪录;2022 年 6 月 4 日,经测产验收,平均亩产高达 981.1 公斤,再次刷新我国小麦单产最高纪录;2022 年 6 月 5 日,在焦作市的测产验收中,平均亩产达 905.68 公斤。


适宜种植区域:适合在黄淮冬麦区的北片区(如山东、河北、山西等省市)和南片区(安徽、江苏两省淮河以北地区,河南中南部、陕西西安、渭南等地)的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5


济麦23



济麦 23 是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与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合作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育成的高产中强筋小麦新品种:


特征特性:

植株形态:半冬性,幼苗半匍匐。株型半紧凑,叶耳白色,旗叶微卷上举。

植株高度:株高约 83 厘米,抗倒伏性一般,但熟相好。

穗部特征:穗型长方,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硬质。亩最大分蘖 104.5 万,亩有效穗 46.1 万,分蘖成穗率 44.2%,穗粒数 33.0 粒,千粒重 48.0 克,容重 813.4 克 / 升。

生育期: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生育期 233 天,与对照济麦 22 相当。


抗性表现:2016 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接种抗病鉴定结果显示,高抗叶锈病,慢条锈病,中感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赤霉病,越冬抗寒性较好。


品质指标:2014 和 2015 年连续两年区域试验统一取样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泰安)测试,籽粒蛋白质含量平均值为 14.4%,湿面筋 34.7% 左右,沉淀值 36.6ml,吸水量 66.3ml/100g,稳定时间 6.7min,面粉白度 72.7。


产量表现:在 2013-2015 年度山东省高肥组区试中两年平均亩产 608.7 公斤,比对照济麦 22 增产 4.8%;2015-2016 年高肥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617.7 公斤,比对照济麦 22 增产 3.4%。2020-2022 连续三年在山东招远和龙口等地实打亩产超过 820 公斤。


适宜种植区域:适合在山东省及周边地区的高肥水地块种植。


总的来说,济麦 23 具有高产、中强筋、抗病性较好等特点,是一个较为优秀的小麦品种。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注意对赤霉病等病害的防治。



6


烟农999


烟农 999 是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半冬性小麦品种:


特征特性:

植株形态:幼苗匍匐,苗势较壮,叶片窄卷,叶色浓绿。冬季抗寒性较好,分蘖力较强,分蘖成穗率中等。春季起身拔节较慢,抽穗迟,耐倒春寒能力较好。后期根系活力较强,但耐高温能力一般,熟相较好。

植株高度与穗部特征:株高 88 厘米,茎秆弹性中等,抗倒性一般。株型较紧凑,茎秆蜡质层厚。旗叶宽长,略披,穗层厚。穗呈长方形,穗细长,小穗密,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中等。

生育期:全生育期 227 天,比对照品种周麦 18 晚熟 1 天。


抗性表现:慢条锈病,中抗叶锈病,高感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


品质指标:籽粒容重 812 克 / 升,蛋白质含量 14.88%,湿面筋含量 31.15%,沉降值 37.3 毫升,吸水率 56.4%,稳定时间 8.1 分钟,最大拉伸阻力 442E.U,延伸性 152 毫米,拉伸面积 91 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12 - 2013 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476.8 千克,比对照品种周麦 18 增产 2.5%。

2013 - 2014 年度续试,平均亩产 581.1 千克,比周麦 18 增产 3.6%。

2014 - 2015 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552.3 千克,比周麦 18 增产 4.6%。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驻马店及以北地区、安徽淮北地区、江苏淮北地区、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总的来说,烟农 999 是一个具有较高产量潜力、品质较好的小麦品种,但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注意对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等病虫害的防治。


7


济麦38



济麦 38 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冬性小麦新品种:


特征特性:

植株形态:全生育期 232 天左右,属于中晚熟品种。平均株高 74 厘米,株型松散,茎秆粗壮,抗倒性好,这有利于其在生长过程中保持较好的直立状态,即使在风雨等不良天气条件下也不易倒伏。

穗部特征:穗呈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硬质。平均亩穗数 41.6 万穗,穗粒数 39.7 粒,千粒重 42.1 - 46 克,这些穗部特征保证了其产量潜力。


抗性表现:具有较好的抗病抗逆性,对常见的小麦病害如白粉病、锈病等有一定的抗性,在病害发生较为普遍的年份,能保持相对较好的生长状态。


产量表现:一般亩产 645 公斤,在适宜的种植条件和科学的管理下,最高亩产可达 918 公斤,是山东省首个亩产超过 900 公斤的小麦新品种,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


适宜种植区域:适合在山东、河北、山西等省的黄淮冬麦区北片区种植。


总的来说,济麦 38 是一个综合表现较为优异的小麦品种,具有高产、抗倒、抗病等优点,为黄淮冬麦区北片区的小麦生产提供了优良的品种选择。



8


百农607


百农 607 是河南科技学院选育的小麦品种,具有多方面的特性:


特征特性:

生育期:半冬性,全生育期 219.8 天,与对照品种周麦 18 熟期相当。

植株形态:幼苗半匍匐,叶片宽,叶色深绿,分蘖力强。株高 70.1 厘米,株型紧凑,抗倒性较好,整齐度好,穗层整齐,熟相好。

穗部特征:穗纺锤形,长芒,白粒,籽粒硬质,饱满度较饱满。


产量表现:

2019 - 2020 年度参加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560.3 千克,比对照周麦 18 增产 6.54%。

2020 - 2021 年度续试,平均亩产 523.8 千克,比对照周麦 18 增产 8.17%。

2021 - 2022 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650.7 千克,比对照周麦 18 增产 8.25%。


抗性表现:高感白粉病,高感赤霉病,中感纹枯病,中感叶锈病,中抗条锈病。


品质指标籽粒容重较高,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吸水率等指标表现良好。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除信阳市(淮河以南稻茬麦区)和南阳市南部部分地区以外的平原灌区,陕西省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和宝鸡市灌区,江苏省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地区,安徽省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总的来说,百农 607 是一个具有矮秆抗倒伏、综合抗病抗逆性较好、产量三要素协调、增产潜力大、籽粒商品性好等优点的小麦品种。但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注意对病虫害的防治。





9


郑麦379



郑麦 379 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选育的小麦品种:


特征特性:

生育期:半冬性,全生育期 227 天,比对照品种周麦 18 晚熟 1 天。

幼苗形态:幼苗半匍匐,苗势壮,叶片窄长,叶色浓绿,冬季抗寒性较好。

植株形态:株高 81.8 厘米,茎秆弹性较好,抗倒性较好。株型稍松散,旗叶窄长、上冲,穗层厚。

穗部特征:穗纺锤形,小穗较稀,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


产量表现:

经过多年生产实践验证,该品种平均亩穗数 48.5 万,穗粒数 34.9 粒,千粒重 49.6 克,大田亩产通常可达 1200 斤 - 1300 斤,高产田可达 1400 斤 - 1500 斤。在国家黄淮南片区域试验中的亩产,较高产对照增产 3.8%,百亩方平均亩产达到 733.17 公斤。


抗性表现:慢条锈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


品质指标籽粒容重 815 克 / 升,蛋白质含量 14.52%,湿面筋含量 30.9%,沉降值 29.6 毫升,吸水率 59.9%,稳定时间 5.5 分钟,最大拉伸阻力 314E.U.,延伸性 139 毫米,拉伸面积 60 平方厘米。该品种含有多个优良强筋基因,达到国家强筋小麦标准,既适合做高档面包,又适合做优质面条、饺子皮。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驻马店及以北地区、安徽淮北地区、江苏淮北地区、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总体而言,郑麦 379 是一个产量较高、品质优良、抗倒性较好的小麦品种,但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等病虫害的防治。



10


皖垦麦22


皖垦麦 22 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与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选育的小麦品种:


特征特性:

生育期:半冬性,全生育期 228.4 天,比对照品种周麦 18 熟期早 1.1 天。

幼苗形态:幼苗半匍匐,叶片窄短,叶色深绿,分蘖力较强。

植株形态:株高 87.3 厘米,株型稍松散,抗倒伏能力偏弱,整齐度较好,穗层较整齐,熟相中等。

穗部特征:穗纺锤形,长芒,白粒,籽粒硬质,饱满度较好。


产量表现:

2019—2020 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566.4 千克,比对照周麦 18 增产 1.43%。

2020—2021 年度续试,平均亩产 564.0 千克,比对照周麦 18 增产 4.87%。

2021—2022 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608.4 千克,比对照周麦 18 增产 4.41%。

抗性表现2:高感赤霉病、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中感纹枯病。


品质指标:籽粒容重较高,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等指标表现良好,达到中强筋小麦标准。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除信阳市(淮河以南稻茬麦区)和南阳市南部部分地区以外的平原灌区,陕西省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和宝鸡市灌区,江苏省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地区,安徽省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该品种具有分蘖力强、成穗率高、适应性广等优点,在实际种植中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但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治病虫害,尤其是赤霉病、白粉病等



庄稼补习班
普及农业生产知识,交流提升中国农业生产质量的方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收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