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蓝色“庄稼补习班”关注
转发文章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学农业技能,❤️中国农业
前期文章推荐:
开设家庭农场需要哪些条件 |
这几年比较火的家庭农场需要办理什么手续? |
今年比较火的泰博光合“蒜侬好”是什么黑科技? |
种植中草药难题:如何卖出好价钱 |
家庭农场经营所面临的困难
土地流转问题
农民顾虑重重:部分农户担心失去土地收益和生活保障,害怕进城务工不顺回乡后无地可种,导致土地流转速度缓慢,难以满足家庭农场规模化经营对土地的需求。
流转期限短:少数愿意流转土地的农户,要求的流转期限较短,通常在1 - 3年,而家庭农场的长期化、规模化经营至少需要5 - 10年的时间,这使得土地流转期限与家庭农场经营需求存在矛盾。
流转程序不规范:部分土地流转未进行备案和合同鉴证,一旦出现争议和单方面违约,农民利益无法得到法律保障,也影响了家庭农场的稳定经营。
土地零碎分散:平原地区耕地少,承包时土地分级切块,导致土地零碎、分散,制约了土地流转规模,增加了家庭农场的经营成本和管理难度。
配套土地缺失:家庭农场发展需要配套土地来建设相关设施,如存放生产工具、进行产品加工、仓储等,但配套土地的缺失限制了其发展。
资金方面
融资渠道狭窄:家庭农场规模相对较小,固定资产有限,难以提供足额的抵押物,金融机构为其提供贷款的风险较大,因此家庭农场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难度较大。
资金投入压力大: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高,需要持续投入资金用于购买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等生产资料,以及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开展农产品营销等。家庭农场自身资金积累有限,难以满足发展需求。
劳动力方面
短缺问题严重: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年轻人更倾向于外出务工,导致家庭农场缺乏青壮年劳动力。留下来的劳动力老龄化现象突出,体力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有限。
劳动力素质不高:从事家庭农场的劳动者大多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专业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对于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掌握不足,影响农场的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
市场与销售方面
缺乏营销体系:家庭农场通常不具备成熟的市场营销体系,产品销售渠道单一,主要依赖传统的批发商或本地市场,难以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信息不对称:家庭农场主对市场需求、价格波动、销售渠道等信息了解不够及时和准确,往往根据经验进行生产,容易导致农产品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出现滞销或低价销售的情况。
产品附加值低:产品包装和营销手段滞后,缺乏品牌意识和品牌建设能力,产品附加值低,难以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品牌建设薄弱:大多数家庭农场缺乏品牌意识,不注重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包装推广,产品附加值低,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难以获得较高的利润空间。
市场风险高: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受到季节、气候、市场供需关系等多种因素影响,家庭农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一旦市场行情不佳,容易遭受较大损失。
技术与管理方面
技术应用水平低:部分家庭农场主对新技术、新品种的接受能力较慢,仍然采用传统的种植、养殖方式,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质量和产量难以提高。
经营管理不善:家庭农场大多由家庭成员经营管理,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和专业的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知识,在生产计划、成本控制、质量监控、市场拓展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农场的可持续发展。
基础设施薄弱
农田水利设施老化:部分家庭农场的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灌溉、排水不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增加了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
仓储物流设施不足:缺少必要的仓储、晾晒场地和农机存放用地,以及冷链物流设施,导致农产品产后损耗大,无法实现错峰销售,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和经济效益。
风险防范能力弱
自然灾害风险:农业生产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如洪涝、干旱、台风、病虫害等,家庭农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一旦受灾,损失较大。
市场风险: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频繁,家庭农场对市场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能力有限,难以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容易出现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情况,导致产品滞销或价格下跌,影响经营收益。
政策风险:农业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可能对家庭农场的经营产生影响,如土地政策、补贴政策等,家庭农场对政策的适应能力和应对措施不足,可能面临政策风险带来的经营困境。
家庭农场的发展方向
适度规模与多元化经营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家庭农场应根据自身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条件,合理确定土地经营规模,实现土地的适度集中和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可以在种植、养殖基础上,开展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等一体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同时,还可以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拓宽收入来源。
科技与创新驱动
引进和推广新技术: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如精准农业技术、智能化养殖技术、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等,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家庭农场主应积极参加各类农业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提高自身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同时,吸引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等有知识、有技术、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加入家庭农场,为农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品牌化与绿色发展
强化品牌建设:树立品牌意识,注重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加强品牌策划、包装设计和宣传推广,打造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优质优价。
推进绿色发展: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家庭农场应顺应市场需求,积极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采用绿色防控技术、生态养殖模式等,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生产出安全、优质、绿色的农产品。
合作与联合发展
开展合作经营:家庭农场之间可以通过成立合作社、联合社等形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共同采购生产资料、开展技术培训、拓展销售渠道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加强产业融合:家庭农场可以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科研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发展。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方式,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精准定位与特色发展
市场细分与精准定位: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进行市场细分,针对特定的消费群体和市场需求,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农产品和服务,提高市场占有率。
发展特色农业: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资源优势,挖掘和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和农业产业,打造特色家庭农场,如特色水果种植园、有机蔬菜基地、民俗文化体验农场等,吸引游客和消费者,实现特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