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文学韵味的历史写作 | 《列维-斯特劳斯传》分享会回顾

文化   2024-11-04 16:30   重庆  

编前语

本周六晚,我们与优觅UME合作,邀请《列维-斯特劳斯传:我们都是野蛮人》的译者和UME人类学导师,共同探讨有关结构、文学与法兰西的话题。


「结构,文学与法兰西分享会主要情况与内容如下:

01 《列维-斯特劳斯传》:历史性与文学性

02 人类学史中的列维-斯特劳斯

03 法国学术界中的列维-斯特劳斯


分享人介绍

《列维-斯特劳斯传》

译者:俞俊

俞俊,法国新索邦大学比较文学硕士,译有《数字与塞壬:解读马拉美》,热爱莳花弄草。


《列维-斯特劳斯传》

译者:马莎

马莎,巴黎第八大学哲学硕士,巴黎新索邦大学比较文学博士,译有《形而上学与科学外世界的虚构》等。


UME人类学导师:Ivy

香港大学博士、剑桥大学人类学硕士,主要研究族群与移民、社会记忆、政治经济学、影视人类学方向。曾在云南昆明、河南郑州、泰国清迈和英国伯明翰等地开展独立田野调查。



《列维-斯特劳斯传》:

历史性与文学性

《列维-斯特劳斯传》并非严格意义上纯粹的学术著作,而是更偏向于带有文学韵味的历史写作。这部传记体量庞大、内容丰富。作者秉持微历史观,以人物的心理活动为脉络展开叙述 :以历史事件为引,以“人物”的心理活动为脉络,一步步展开叙述。

《列维-斯特劳斯传:我们都是野蛮人》

[法]伊曼纽艾尔•卢瓦耶著 俞俊 马莎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拜德雅  2024年6月出版

俞俊:

这本书并没有被严格界定为一个纯粹的学术著作。在阅读了包括法国学者在内的一些书评后,我发现他们更倾向于将其视为历史写作,或者更具体地说,把它定义为有文学倾向的历史写作。这本传记的体量庞大,内容丰富。它引用了大量的资料,这些引用对于文献的一手性至关重要。这也是传记写作的一个特点,尤其是当作者本身是一位有名且多产的历史学家时。她非常重视微历史观,关注重要历史节点上的人物。比如在本书中,她以人物的心理活动为脉络展开叙述 :以历史事件为引,以“人物”的心理活动为脉络,一步步展开叙述。

图/ 作者Emmanuelle Loyer

这本《列维-斯特劳斯传》与其他传记有所不同,作者刻意引用了一些非常主观的文献,如书信和家书,以及列维-斯特劳斯参与博士论文答辩时其他导师的完整评价。这些评价有时以相当长的段落形式出现。我在读的时候,感触最深的是这些引文中有一部分来自一些重要的人物,如哲学家萨特和福科,但也有很多不太为人所知的小人物。数量丰富的引文不仅增加了作品的深度,也体现了作者在微观层面上的细致描绘和对人物的深刻理解。


作者在叙述中展开讨论,包括很多人对列维-斯特劳斯作品的正面或反面的接受和评价。这其实很符合历史学家的立场。我认为,作者的初衷是基于严谨的档案研究来撰写,但她也毫不吝啬地在文中表达了个人的见解。她有时会在脚注中巧妙地加入一些简短的评论,以此来传达她的感受。这种写作手法赋予了作品一种文学性,因为她并没有完全隐藏自己的声音。与完全科学化的处理方式不同,她会在脚注中用自己的话语来补充和强调某些观点。



人类学史中的列维-斯特劳斯

列维-斯特劳斯不仅是法国人类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学者,甚至被誉为结构人类学之父。作为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人类学界,对整个结构主义学术思潮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Ivy:

列维-斯特劳斯对于人类学,尤其是结构人类学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不仅是法国人类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学者,甚至被誉为结构人类学之父。作为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人类学界,对整个结构主义学术思潮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人类学史的讨论中,我们通常会先提到熟悉的马林诺夫斯基和他的功能主义人类学,以及活跃在英国的拉德克里夫-布朗。他们首先采用功能主义的研究视角探讨社会不同要素的功能。随着功能主义人类学受到质疑和新反思,结构主义人类学从更宏观的角度思考社会结构对人们的影响。这时,我们可以看到,以列维-斯特劳斯和莫斯为代表的法国人类学占据了人类学讨论的中心位置。

图/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结构人类学》

列维-斯特劳斯早年曾在亚马逊和新几内亚进行长期的田野调查,因此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基于当时的反思,如《忧郁的热带》就是他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在人类学领域,熟悉列维-斯特劳斯的人对他的评价往往非常两极分化。喜欢他的人认为《忧郁的热带》充满诗意,引发思想共鸣;而《结构人类学》则结构清晰,理论介绍明了。然而,不喜欢他的人可能觉得无论是《忧郁的热带》还是《结构人类学》,都有一种话未说透的感觉。包括他的其他作品,给人一种理论和田野无法连接的感觉,人们似乎只能在讨论理论或田野时二选一。这也是法国人类学的一个特点,理论与田野不像英国功能主义那样能够整合性地介绍。

图/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忧郁的热带》

在法国人类学界,许多作品像列维-斯特劳斯的那样,一方面是充满浪漫的田野民族志,另一方面在探讨结构人类学时,又以理论化的视角,用理性的方式,甚至缺乏民俗描述的方式,表达他的理论。这也是对列维-斯特劳斯的一些批评,即他的理论和田野难以读懂。在这个基础上,当我们阅读传记时,它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列维-斯特劳斯和他的作品。这本传记将列维-斯特劳斯的生平和他的理论结合起来,展示了他的写作习惯、个人兴趣和偏好,这些都受到了当时法国学界、他的生活经历和田野经历的影响。这些都是很难从我们现在的立场去评判的事实。



法国学术界中的列维-斯特劳斯

法国学术界确实倾向于不将学科划分得那么明确。就像我们熟悉的跨学科领域,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都相互交融。

马莎:

我们可以梳理一下列维-斯特劳斯的学术生涯路径。虽然作者在传记中描述了他如何在学术界闯出自己的道路,但他的学术道路基本上遵循了当时法国学界的标准流程。这包括参加预科班,进入高等师范学校或其他大学深造,然后依次完成硕士和博士学位。在硕士阶段,学生们通常会考取教师资格证,无论是中学还是高等级别的。像列维-斯特劳斯和萨特这样的杰出人物都曾获得高等教师资格证书,这在法国是学术精英的象征。尽管每年有众多考生,但通过者仍然是少数精英。


在巴黎,教职的争夺极为激烈,许多获得教师资格的人最终会被分配到外省的学校。列维-斯特劳斯也经历了这样的阶段,他的政治热情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逐渐升温,包括参与竞选等活动。这些考试通过后,他们往往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并在学校寻求稳定的教职。


我感觉列维-斯特劳斯的经历与当下法国的学术进程颇为相似,尽管在细节上可能有所差异,因为法国的教育政策也在不断演进。自2009年萨科齐改革教育法以来,学术界趋向更加严格,更偏重那些能带来经济效益的学科。列维-斯特劳斯在组建第六系和人类学研究团队时,同样面临资金申请等挑战,这也是每个时代学者共同面临的问题。


俞俊:

我认为列维-斯特劳斯的晚期生涯相对顺利。他早期作为大学生就参与了田野调查,后来因二战在美国待了大约6年。返回法国后,他也经历了一段比较困难的时期:他两次申请法兰西公学院的教职都未能成功。法兰西公学院是一个独特的教育机构,它不颁发文凭,而是对公众开放授课,这样的机构在其他国家是很少见的。最终,他的第三次尝试让他成功获得了老师的身份,这为他后来建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奠定了基础。《忧郁的热带》正是他在这段教师生涯的起伏中写成的。


受法国的文化与历史背景影响,essai这种文体在20世纪的法国非常流行,许多学者和知识分子喜欢用这种形式写作。这种文体介于随笔和学术研究之间,既有学术严谨性,又不乏个人情感和主观评论。这种混合风格的作品在法国学术界并不罕见,有些作者甚至故意模糊体裁的边界。


Ivy:

我同意你们的观点,法国学术界确实倾向于不将学科划分得那么明确。就像我们熟悉的跨学科领域,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都相互交融。


俞俊

确实,甚至包括文学。因为许多人,尤其是福柯,他的作品初读时给人的感觉更像是文学,尤其是在学科分化不那么细致的几个世纪前,一个作品很难被明确归类。早期的哲学家或文学家往往有多重身份,他们既是文学家,又是哲学家。福柯的作品更是如此,他的文笔太过文学化,让人第一眼就以为是文学作品。其中一些作品展现了深刻的哲学散文特质。这些作品不仅文辞优美,内容也极具深度,超越了表面的华丽辞藻。这种能力是一种天赋,因此,我们给他那么高的评价是有道理的。因为他的作品不仅文笔出色,而且确实有实质性的内容。


马莎:

比如迪迪-于贝尔曼提出哲学和艺术史之间跨界的新观点,受到许多人文学科学者的追捧。文科领域的界定其实很模糊,许多哲学家的理论可以应用到多个领域。也就是说,很多研究和研究方法很难被归类为某一特定学科。思考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质的过程,你不能将自己的思考局限在某一学科内。理解符号时,人们有时会依靠个人经验,将符号与自己的想法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并不一定是固有的,而可能是因为理解上的熟悉感而产生的。








戳此购书

拜德雅Paideia
拜德雅(Paideia):思的虔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