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艺术而艺术”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而是为了“美”而形式

文化   2024-12-07 16:30   中国香港  


“书摊计划”由拜德雅图书工作室发起,致力于人文社科新书联动宣推。同时,我们在微店专门辟出用于分销相应图书的PAI书摊”,旨在让读者与书更好地相遇。目前,已有41家出版机构加入:大雅、鹿书、三辉、六点、精神译丛、光启书局、新民说、我思、鹦鹉螺、湖岸、斯坦威、领读文化、艺文志、薄荷实验、后浪、重庆大学出版社、万有引力、东方出版中心、世纪文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回声文库、读库、新行思、明室、大学问、新经典、雅众、假杂志、七楼书店、好·奇、大风文化、华章同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微言、乐府、纸上造物、长江文艺出版社、译林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十分欢迎更多出版机构一起来玩,详情请加微信lonzr25咨询(添加时请务必注明“书摊+出版机构名”)。


今日推送#书摊计划#169期:大风文化新书美的,艺术的伊丽莎白·普雷特约翰 著;吕佳惠 译)。






○●○●


为艺术而艺术



1818年,法国著名哲学家维克多·库辛在巴黎大学索邦学院开展了系列讲座“论真、美、善”(Du vrai, du beau et du bien),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1836年起,讲座的内容陆续被编写成书,并陆续出版了多个版本。库辛和黑格尔是好朋友,对德国哲学思想的学习和研究颇有造诣。库辛强调“艺术区别于宗教或道德”,他的理论思想也深深影响了后来的艺术家和批评家:“艺术与其说是为宗教和道德服务,不如说是为了让人愉悦、为人所用;艺术不再是一种工具,艺术本身就是其目的……为了宗教而宗教,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也有为艺术而艺术(l’art pour l’art)。”


Victor Cousin,1792—1867


为何库辛如此执意于艺术的独立性?——他不仅主张艺术要远离庸俗的功利,还要远离宗教、道德与政治。也许库辛是为了抗议当时严格的审查制度以及政府对艺术自由的掌控。库辛主张:艺术只有在不以追求社会价值为具体目标时,才具有真正的社会价值。库辛还将“艺术的自主性”视为一种宗教和道德的特征,倡导关注“人类活动的内在价值”,即反对功利主义与利己主义的学说。他毫不妥协地主张艺术和美的独立性,但他是一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他完全反对愉悦感官的艺术作品,公然反对用性欲来感知艺术,泰奥菲尔·戈蒂耶则公然叫板库辛。


戈蒂耶在康德(审美的非功利性)、斯塔尔夫人(反对艺术“有用”说)、库辛(艺术应该具有与宗教或道德同等的内在价值)的观点的基础上,逐渐构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戈蒂耶在评价安格尔的作品时,引用了库辛“论真、美、善”系列讲座中的一段话,提出了著名的宣言:为艺术而艺术。1847年,戈蒂耶在《两个世界》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进一步阐释了他的观点:“为艺术而艺术,意味着其拥护者除了关注美本身外,不受其他因素影响。


Théophile Gautier,1811—1872


还要强调一点,戈蒂耶并不是“形式主义者”。戈蒂耶在一篇写“美”的文章中明确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大肆批判了形式主义立场,他认为形式主义分离了抽象形式与其所体现的理念。因此,虽然戈蒂耶强调直接的感官体验,但他还是十分严谨地将自己的立场与形式主义区分开来:“‘为艺术而艺术’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而是为了‘美’而形式,不要让无关因素干扰自己的判断,不要为某种教义或其他利益而走弯路,不要刻意寻求任何变现的实用性。


“为艺术而艺术”这句宣言从提出的那一刻起就备受争议,不仅仅是因为它被误解成了“为了形式而形式”,主要还因为这句话完全割裂了艺术和道德之间的联系。19世纪30年代,当“为艺术而艺术”成为批评界的流行宣言时,对于支持这一观点的人而言,艺术与道德的分离意味着艺术既需要摆脱学术教条——因为这些教条往往要求艺术作品展现崇高的道德,也需要摆脱资产阶级批评家笔下的迂腐守旧、狭隘的“道德主义”(并不奇怪,戈蒂耶的诗歌和小说也是他们批评的对象之一)。事实上,“为艺术而艺术”是对19世纪30年代以来文学和艺术市场过度商业化的否定和反抗,该宣言的提倡者拒绝与资产阶级社会的逐利风气同流合污。但从一开始,有一小部分人认为,这一口号是为艺术逃避社会或人道主义目标等不负责的行为寻找的借口。


*


1857年,夏尔·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出版后,引起了轩然大波,波德莱尔被勒令从诗集中删去六首所谓“伤风败俗”的诗。1862年,英国诗人阿尔加侬·查尔斯·斯温伯恩发表了第一篇英文评论文章,主要评论了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一书,在该文中,斯温伯恩的艺术自主性理论已初见雏形,他为波德莱尔辩解道:“诗人的职责应该是写好诗,而不是救赎时代,也不是改造社会。”19世纪60年代中期,斯温伯恩一直致力于探讨更为广泛的美学问题,并将他的思想收录在1868年出版的《威廉·布莱克》一书中,继续为“艺术要关注美本身”的立场辩护。斯温伯恩书中语言的激烈程度不亚于一场论战:“(艺术)无论如何都不能成为宗教的使女、责任的倡导者、事实的仆人、道德的先驱。”


Algernon Charles Swinburne,1837—1909


斯温伯恩认为,艺术家的唯一职责就是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如果真的只是“为艺术而艺术”,那么艺术的价值就不能在其他地方寻求,甚至在更高的精神领域也不能。事实上,斯温伯恩将此作为区分“艺术”和“道德”的基础理论观点。他认为艺术的原则“使做事情的方式成为其所做之事的本质,使其目的或结果成为偶然”。斯温伯恩认为,艺术——且只有艺术——的价值完全体现在其本身;在人类所做的所有事情中,艺术是独一无二的,它不依托于先前的“目的”,也不用承担未来的“结果”。


在斯温伯恩的著作中有明显的证据表明,他曾仔细研读过库辛的作品。不仅如此,斯温伯恩特地引入了“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这一短语,显然他也受到了戈蒂耶的影响,将法语(lart pour lart)翻译成了英语。斯温伯恩在研究英国艺术家、诗人威廉·布莱克的文章中,突然提到一句法语lart pour lart,读者乍一看可能会觉得非常不协调(而且在该短语出现在大众视线前,布莱克就已经去世了),斯温伯恩是想将其放置在英国的文化语境下。英国的“为艺术而艺术”理论自然是将法语直译了过来,但英国的“为艺术而艺术”运动更为激进:法国的“为艺术而艺术”思潮并没有完全摒弃基督教或柏拉图式的期望,即“纯粹的”艺术最终会超越自身,实现精神上的超越。




○●○●



PAI书摊

拜德雅Paideia
拜德雅(Paideia):思的虔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