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知新:《中华复兴决胜之局》。三年前徐健顺老师一挥而就之小文,当时读让人心潮澎湃,今天读依然热血沸腾。脚踏实地吟诵吧!

文摘   2024-06-21 10:45   广东  


中华复兴决胜之局

徐健顺

[编者注:徐健顺老师三年前的一篇小文,而今读来依然热血沸腾!现重新发表,重在与吟诵同道们继续努力推广吟诵;同时与不断接触吟诵的新师友们更加坚定有力量地学习并弘扬吟诵。]


中华复兴已走百余年,如今进入关键时刻。

全体中国人民都接受到的信号:“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这是我们不得不迎接之斗争,将决定中国能否成为新的世界领导者,带领着人类去走一条和平和谐的新路。

这场复兴长征,将比八年抗战更持久,更需要韧性和后劲。

我们必须要获胜的这场斗争,决战在未来,就在下一代见分晓。

最终实现决胜之局的,很可能不是一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博弈,而是长期行为的——教育!

取决于谁能培养出更有境界、更有能力的传承人!


每一位校长,每一位老师,都要思考这个问题:

我怎样才能培养出比美国学生更棒的中国学生?

如果我们每位老师培养的学生都不如美国学生,那么今天所有的努力都将付之东流,这场斗争我们终不能赢;

如果我们每位老师培养的学生都比美国学生强,那么我们还担心什么?

中国历史上三次彻底亡国,夏、宋、明,结果我们都复兴了,而且活得更精彩,连征服者都加入了进来。

为什么?

因为我们的教育太强大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太不可抗拒了,这些传承了中华文化的后代们,把一切都颠倒了过来。

两代人,足以翻盘。

教育,远比战争更根本,更有力量。


今天,我们仍然要重视教育。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学生超越美国学生?

怎样才能有比美国还多、水平还高的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和文化工作者?

这个问题看似是个难题。

对于一辈子追随西方教育的人来说,这是一道没有解的题。

我们首师大有位教授,是脑科学的专家。

他跟我说,中国教育的特点是基础扎实,训练有素,所以学生的思维定势很强,创新能力就很差。

思维定势和创新能力是阴阳两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我说,让中国教育放弃自己的基础优势,去追求不靠谱的创新能力,那是不现实的,但阴阳互转正是中国的世界观。

思维定势和创新能力在一个文化范式里可能是对立的,但是在两个文化范式里呢?

李政道和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时候,他们是中国人。他们都读过私塾,他们会吟诵。

民国初期一大批中国科学家登上了科学高峰,进入了核心科学家俱乐部,他们都受过中国传统的教育。

他们读过经,学过史,会吟诵,会作诗。

他们的头脑中有两套世界观,有两套思维定势。

两套思维定势互相观照、互相质疑、互相论证,互相启发,就形成了创新能力!

中国教育指望什么?

能指望更努力地紧跟西方教育步伐吗?

能指望从美国英国引进最前沿的教学方法吗?

明眼人都看得清楚。

只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只有中华文化精神!

中国的世界观、中国的社会观、中国的历史观、中国的价值观,中国的文化孕育着未来的世界新政治、新经济、新文化格局。

当我们的学生既懂中国,又明白西方,可以用西方的科学文化来给中国助益,也可以用中华的思维模式、文化观念去给西方的科学和文化带去新鲜活力,那时候,我们的学生就超越了美国学生。

那时候,中国才有可能是世界领导者。

因为,我们学西方比西方学我们更容易,中华文化比美国文化更复杂更悠久。

因为,我们对西方文化秉持着开放又扬弃的态度,而西方对中华文化却讳莫如深,一知半解。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民族复兴何时定?

决胜之局在教育,决胜之师是教师!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中国教师的第一个任务是传道。

传中华文化之精神,立中华文化之传人!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然而我们不传道也很久了,以至于中国人已经不怎么懂中国文化了。

中国的大中小学都按照西方学科教育建设,中国的语文、历史、音乐都按照西方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博士硕士都穿西方的牧师袍毕业……

要改变这一切呀,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



吟诵,不为吟诵    徐健顺

我们吟诵,不是为了吟诵。(到底为了什么?)
我们推广吟诵,也不是为了推广吟诵。(到底为了什么?)

我们在做一项大事业——中国文化的重建(多么伟大的事业!),吟诵只是其中的一项,虽然是很重要的一项(吟诵仅仅是起点,是一个必须的,不得不的抓手)。

一百年来,我们走了一条弯路。

“五四”先哲们以为抛弃传统文化,就可以获得文明世界的通行证,结果我们是邯郸学步,没学到别人的又丢了自己的,只好爬着回家——还不知道家在哪里。

三十年来,我们又走了一条弯路。

邯郸人再次出发去学步,又一次爬着回家——仍然不知道家在哪里。

然而这次还有更不幸的事情。邯郸人把心也丢在外面了。

在中华文明三千年的历史上,只有三十年是中国人没有信仰、没有理想、不知幸福在何方的时代。很不幸的,就是眼前的三十年。
因为我们把“利”放在了第一位。

放眼世界,纵观古今,有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是公然把“利”放在第一位的?中国的儒、释、道家当然没有,历朝历代更是以“仁孝”治天下,那么基督教有吗?伊斯兰教有吗?现代的美国有吗?别以为美国的经济学热闹,美国人就只认钱,在西方,民主、自由、个性的地位远远超过金钱。评价一个人是以金钱论的吗?连非洲的原始部落也不会傻到这样。可是,偏偏我们就是。

曾经,我们“把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在那个时代自有那个时代的涵义。可是,后来这变成了经济至上。评价官员首先看GDP,这真是亘古未有之奇闻!难道这个地区的经济发达了,但是环境全破坏了,百姓全变态了,这个官员却是个好官?官员的标准,从来就是百姓的幸福感!所以我们管好官叫“青天”,而不是“财神”。如今我们的钱是多一些了,命是长一些了,但是住着自虐的蜗居,吸着污秽的空气,喝着化肥农药水,吃着激素白痴鸡,从市场挣来拼命钱再被市场宰去,这叫幸福吗?这叫发展吗?如果这样就叫经济发展,我们宁可不要经济发展!

“利”至上主义正在毒化每一个中国人。到处喊叫的是“消费者权益”、“知识产权”、“赔偿金”、“个人价值的体现”、“无形资产”……,总而言之,就是钱!所以两个中国人见面,不再问“吃了吗?”而是改问“工资多少?待遇怎样?”,中国人的饭桌上,话题只有两个:钱和男女。多大的官都一样,多大的文化名流都一样!回头看看,从来有过这样一个时代吗?我们曾经嘲笑两汉儒者谈经,魏晋名士谈玄,宋明道学家谈理,但是可有一个时代的文人见面,谈的是钱吗?我们的文人就是这样——还是在这个教育全民化的时代。

现在的中国,什么都是钱。所有冠冕堂皇的事情,所有文雅高贵或者严肃沉重的事情,骨子里都变成了金钱的争夺。学术、教育、艺术……无一例外。中国人都已经看明白,现在没有正经事。

这就是向发达国家的迈进吗?难道发达国家就是比这样还疯狂的国家吗?

不是的。西方发达国家有他们自己的一套精神原则,从来就没有变过。必须要明白,在西方发达国家,钱并不是最重要的,穷人也可以活的很幸福的。我们的古代也是这样的!可是在我们的国家,富人和穷人一样不幸福!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理想,没有信仰。

工作八小时,不幸福,所以要再用八小时来发泄这个不幸福。可以让人发泄的东西,都有市场,而美其名曰艺术,又美其名曰放松、休闲……我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怪圈。

而这样的工作,还要拼上命去找,找不到就拼上比命还重要的东西。

没有理想的时代,多么悲哀。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怎么总是这么有见识。可惜他们听不见。

于是我们生活在多怨的时代。

百年以来的民族救亡运动,救了国家,亡了文化;救了人种,亡了人心。

百年以来的民族救亡运动,并没有结束。

不要听人家说中国要成为世界的中心,中国文化要照耀世界——怎么可能?中国文化在哪里?让谈钱的中国人去宣扬的是什么?谁会要这个?拿孔子去骗人吗?谈钱的中国人懂孔子吗?恐怕还不如不懂孔子的老外懂吧。

中国文化的现状,分明处于危机的状态。我们要做的事情,和“五四“先哲们是一样的,唯道路相反而已。这也是一种继承。

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是反“五四”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应该重新评价。

现在,有一批仁人志士,早已开始了文化重建的工作。这其中有很多领域的人,当然有学者,有实干家,有艺术家,而尤为令我敬重的,是小学教师。看看他们的理念和信仰,很多人都会脸红。

中国文化的重建,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开始。

在中国古人那里,生活从来就不是这个样子的。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本是什么?就是修身。《大学》有一段“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话,经常被人误解,以为儒家是以“平天下”为目标的,而“修身”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实则非也。《大学》后面说的很清楚: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以有子曰“孝悌”为本。

范仲淹有句话,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也经常被人误解,以为儒士就是总是愁眉苦脸、忧国忧民的。实则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其实,儒士是常乐的。孔子最欣赏的弟子颜渊,就是“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为什么呢?因为“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习是什么?就是修身。治国平天下是什么?也是修身。一切都以人格完善为目的。所以出仕归隐,都可修身,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儒士常乐,自古皆然。

这就是中国式的理想。

在这样的理想下,今天中国人的烦恼,各种文化上的失落,或可找到皈依。

中国人写诗,也是为了修身,或者说,是修身的一种方式。

这和西方不同。所以诗歌不是poem,正如小说也不是novelPoem是最激烈的情感的宣泄,是指向外人的,诗歌却是最平常的情感的流露,是指向自身的。Poem是思考,诗歌是欣赏。

我们常被西方文化毒害,现在我又要举一例了。“五四”以后,我们始有各种“史”,也就是用西方理论重新梳理解释的中国历史文化,比如“中国文学史”。从此目学变成耳学,学生不再读原典,而是仅靠选集和教科书学习知识。中国的历史文化,从此隐入迷雾之中,大家都以幻影为美,浑不知有历史真相在。学选集和教科书的学生,会以为李白只写《静夜思》,杜甫只写《石壕吏》,唐诗只有三百首,首首精美传长久。其实,看过全集的人才会明白,古代的诗人是怎么写诗的。不是激情澎湃了才写诗,而是有事没事都写诗,诗歌就是那人的生活。诗歌就是那人在修身。写的好不好,传不传长久,并不重要,而是这种诗歌的态度,对人格的完善很重要。

现在,终于要说到吟诵了。其实不说也已经可以了。

百年以来,我们以西方的poem理论来解释我们的诗歌,按字面的字典意义来寻找涵义,按大白话的规则来研究规则,还在此基础上写出了1500种“中国文学史”,天啊。

诗歌原是吟诵的。不吟诵何以知诗歌?不知诗歌何以知修身?何以知文人?何以知中国文化?

不知中国文化,何以重建中国文化?何以幸福?

所以,要吟诵。


中华吟诵广东中心

广州正音文化有限公司


精彩文章 暑假课程



正音泰勒吴军华

孩子称吟诵爷爷

微信\电话同号  156-2212-8696

长 按 添 加


正音
正音微课、共学国学,搀扶前行,努力成长为蒙小乃至国学老师。欢迎“欲从事或在职大中小学私塾幼儿园等各种教育机构老师、家长以及广大国学爱好者”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