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以为好也响起,我们都是爱吟诵的一家人!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文摘   文化   2024-08-16 22:07   广东  

 第一个 正音   即可看更多……


作者才疏学浅,文中诸多地方,也说不太清楚,恳求大家批评。

中华礼乐《婚礼诗经》吟诵舞台剧之

105-10诗经卫风木瓜

木瓜》广泛用于诗经年代天子、诸侯国、士大夫之间相互来往之中,婚礼中选择此首,祝福夫妻百年好合,白头到老,祝福宾主之间永以为好也。

《中华礼乐当下实践》过程中,使用《木瓜》时,庄重高雅、中正平和、欢乐祥和;因情境不同做合适调整,使整体和谐完美。

例如:正音园每日祭孔仪式使用的木瓜舞,充分考虑幼儿特点做了一些调整。     

案例一:兴农大典上的木瓜舞,小学生演绎。

案例二:春节大典上的木瓜舞,社区大妈演绎。

案例三:广东吟诵团首场展示上的木瓜舞,台上台下互动演绎。



一、文

木瓜诵读:专为初学使用

木瓜吟咏:专为初学使用

二、诗

形声字。从言,寺声。

《说文》:“,志也”,“诗”与“志”音、义皆通。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自汉一直比较稳定。

诗言志,歌永言。--《书·舜典》

诗所以合意,歌所以咏诗也。--《国语·鲁语》

教六师,曰风,曰赋,曰比,曰典,曰雅,曰颂。--《周礼·大师》。

指《诗经》。

在古语中凡称「诗曰」、「诗云」都是指《诗经》。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孟子·梁惠王上》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本文“诗”特指《诗经》。


孔子论诗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1.15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2.2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3.8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3.20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8.8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论语8.15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13.5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论语13.13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17.9


近百年瘸腿式引进西方,全盘西化,一般我们将诗经归类为现代概念的文学,还引进了西方艺术(art)概念,增加了舞台表演形式等等,这都是矮化窄化甚至异化扭曲诗经。

诗经记录了诗经年代的生活,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做事。

要想真正读懂诗经,最好回到诗经年代,了解当时制礼作乐的生活方式,从做人做事的角度去解读。

如何您觉得诗经美,那是因为当时的生活就是如此美。

我们今日再现诗经,就是把当时美好的生活再现出来。

三、风

本文“风”特指《诗经》“风雅颂”中的

许多人将此处的解释成“民歌、民谣”。

1.这是一种极其简单的解释,仅此解释是不够的。

2.“民歌、民谣”大,而且大出太多,两者不能划等号。即外延上民歌、民谣≠“风”。

3.两者内在意思也有区别。“民歌、民谣”的一般意义是民间的、老百姓的歌谣。不同。即内涵上民歌、民谣≠“风”。

4.其实“民歌、民谣”多数出自无道则隐的儒士,很少出自普普通通老百姓。

就算少量出自老百姓,这些老百姓也不普通,而是老百姓中的精英。

5.注意“民歌、民谣”词汇的历史演变。

现在听到的“民歌、民谣”多数是在近百年瘸腿式引进西方,碾碎中华文化之后的作品,与百年前上述到《诗经》时代有了很大差异。

6.是在“民歌、民谣”基础上经儒士文化。

《诗经》中的又经孔夫子再次文化。

7.风雅颂之分,重点不在出身,在用途。

我试着给此处的下个定义。

:儒士文化“民歌、民谣”,经孔夫子再次文化,用在的场合。

当下中华文化抬头,许多人为《诗经》谱曲传唱,出发点非常好。

建议在《诗经》制作过程中,注意上述,尽量向《诗经》时期的靠拢,避免做成现代“民歌、民谣”。

这仅仅是我的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四、卫

本文,“卫”指《诗经》时代的诸侯国。


中华人民家族村落式居住,形成,一圈比一圈大的向外延伸形成家天下,即天下一家

是比天下小,比大的一个圈,一个居住生活区域。

过去的国≠现在的国。

现在的国=country;state; nation,是百年前从西方引进的概念,同时引进的还有现在的国旗、国徽、国歌等等。

“卫风”=诗经时代“卫”这个诸侯国的“风”。

本文“风”特指《诗经》“风雅颂”中的

许多人将此处的解释成“民歌、民谣”。

1.这是一种极其简单的解释,仅此解释是不够的。

2.“民歌、民谣”大,而且大出太多,两者不能划等号。即外延上民歌、民谣≠“风”。

3.两者内在意思也有区别。“民歌、民谣”的一般意义是民间的、老百姓的歌谣。不同。即内涵上民歌、民谣≠“风”。

4.其实“民歌、民谣”多数出自无道则隐的儒士,很少出自普普通通老百姓。

就算少量出自老百姓,这些老百姓也不普通,而是老百姓中的精英。

5.注意“民歌、民谣”词汇的历史演变。

现在听到的“民歌、民谣”多数是在近百年瘸腿式引进西方,碾碎中华之后的作品,与百年前上述到《诗经》时代有了很大差异。

6.是在“民歌、民谣”基础上经儒士文化。

《诗经》中的又经孔夫子再次文化。

7.风雅颂之分,重点不在出身,在用途。

我试着给此处的下个定义。

:儒士文化“民歌、民谣”,经孔夫子再次文化,用在的场合。

当下中华文化抬头,许多人为《诗经》谱曲传唱,出发点非常好。

建议在《诗经》制作过程中,注意上述,尽量向《诗经》时期的靠拢,避免做成现代“民歌、民谣”。

这仅仅是我的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五、礼

礼是天地之大序,礼无处不在。

礼者,敬也。

“投我以……”,“报之以……”这是敬。

这是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琼琚……”比“木瓜……”贵重,这是敬。

这是感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您敬我一尺我还您一丈。

这是仪。礼的表现形式。

这是宜。很合适。

“木瓜、木桃、木李”,依次变小。

“琼琚、琼瑶、琼玖”,依次变轻。

这是用合适的体现

再下去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中华礼乐是用合适的“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体现“礼”

我是按照这条思路进行中华礼乐当下实践的。

复古,完全复原,那是研究学者的事。

六、乐

《高山流水》是由明末清初画家梅清创作的国画作品;

画中自提"高山流水,仿石田老人笔意,甲戌中秋前一日,瞿山梅清时年七十有二"。

中国作曲法

汉语是声调旋律性语言,跟着声调读就可出旋律。

先诵读,再吟咏,然后成乐,一以贯之。

这就是中国作曲法。 

依字行腔: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大家熟知汉字是象形文字之外,还有更重要的,近百年忽视的,那就是汉字是记录声音的,汉字声音是有情感,有意义的。我们只需放松自然,将每个汉字发音咬着读拼着读连着读,该字义就在其中,无需再加其他因素,加多是为过,不够是为欠,声韵有一发错是为错,声调读错称倒字。 
依义行调:再根据文本之文体,文本之意义等等进行调整。
我们常说的咬文嚼字一般指用字精准推敲,其实咬文即依义行调,嚼字即依字行腔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这首诗章三句四,重章叠句,章章之间只有句二、句三之字五有变,其他字皆同。

句一句二对偶,非常平和,故句三句四之转折很高扬。

句三“匪报”简单否定,故句四乃长长抒情,给人印象非常强烈。

句三句四的“也”是感叹词,在上古时期是啊、呀的发音。

入声字短读。

木瓜乐

句一(中高),句二(中低)。句三(中中),句四(高高)!

声音调子简单、平和、单纯、无邪。

完全按照诗经吟诵。

结束时,句三句四不再重复。

重复可能是现代人的审美,不一定是“木瓜”时期的审美。

诗经中,章三一首为多,决非偶然。

在中华文化中,三就是多的意思。再重复无意义。

例如字“众、晶,森”等,一次敬酒有连敬3杯之说,没有连敬4杯。我们也有事不过三的说法。民间还有人三鬼四的说法。


综合三章,每章第一句客人分别以“木瓜、木桃、木李”相赠,第二句主人分别以“琼琚、琼瑶、琼玖”相还。这里“木瓜、木桃、木李”不是可以吃的水果,是用木做的瓜、桃、李形状的信物,依次变小;“琼琚、琼瑶、琼玖”是用玉做的不同信物,依次变轻。

每章第三句都是“匪报也”,说的斩钉截铁,礼尚往来绝对不是为了回报,每章第四句“永以为好也”是此诗之重中之重,我们礼尚往来的目的是永永远远地好下去,而且越来越好,最后君子之交淡如水,成为不分你我的一家人。


何为好诗?不一定长篇大论,不一定太多华丽词汇。就像《木瓜》,每章只有四句,一共十八字,却形成了完美乐章。

三章总计五十四字,而且后两章与第一章相比,只变了两个韵字,其他文字皆相同,这样让我们更加集中精力体会仄声韵中“阴平、阳平、上声”之魅力。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更有“子曰思无邪”之感。

孔子教学时,经常带着弟子们“诵诗三百、歌诗三百、弦歌三百、舞诗三百”,那快乐场面,真正是“不亦说乎,不亦乐乎”。

反观当下教学场景,很多情况下,常常是一个人在台上“得不得,得不得;bilibili,bilibili”,孩子们能快乐学习吗?

我们还是像孔子和弟子们一样,诵起来,唱起来,弦起来,舞起来,调动我们眼耳鼻舌身意,完全投入《木瓜》之境,全身心体会学习吧!

或许诗经年代之君子淑女由此重回人间,周公制礼作乐由此重回当下。

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看到这里,还不尽快加入《婚礼诗经》吟诵舞台剧?

我们还从中选拔培养周礼师,在工作生活过程中一起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不要再犹豫了,赶快加入婚礼诗经团队吧!


中国演奏法

演奏主要采用“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即八种不同质材所制乐器,笙(竽)埙鼓柷(圉)磬钟(铃铛,锣)琴(瑟)箫(管、笛)。

《史记.五帝本纪》:“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



七、

中国编舞法

“乐”是唱和听。
“礼”是动作和看(感受)。
“舞”是合乎“乐”,幅度加大的动作和看,更加充分地、淋漓尽致地体现“礼”、体现诗义。
“乐、礼、舞”一以贯之,此即中国编舞法。
大道至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雅舞不繁。

唐陶彩绘女舞俑
(敦煌舞谱被称“绝书”)
木瓜舞  
投我以(双手由外向内)木瓜(比划大木瓜), 
报之以(双手由内向外)琼琚(比划小琼琚)。  
匪(一推手)报(二推手)也(到心的位置),  
永(附心)以为(高揖)好(拜)也(起)  
第一章正好行一拜礼。  
下两章相似,分别行二拜礼、三拜礼。  
一二三拜幅度为30,60,90度左右依次加深,速度依次放缓,
章一章二最后“也”字随之加长,
章三最后“也”字加尾音,时间最长,表达越来越恭敬对方。  
双手表二位对称阴阳之道。  
双手遵循男左女右在外原则。


吟诵咨询:

正音泰勒吴军华

微信\电话同号  156-2212-8696

长 按 添 加



正音
正音微课、共学国学,搀扶前行,努力成长为蒙小乃至国学老师。欢迎“欲从事或在职大中小学私塾幼儿园等各种教育机构老师、家长以及广大国学爱好者”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