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 栗文玲:高中数学新教材“等式与不等式”内容特点分析

文摘   2024-10-21 20:55   内蒙古  

NEWS



      我校2024级新高一学生使用新教材,作为首次接触新教材的高一数学教师,如何将新教材所要求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有机融入课堂,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是我们全体高一数学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伴随着高一数学新教材的使用和研究性学习的启动,结合市里统一组织的关于新教材的培训学习和自身课堂实践,对新教材进行仔细分析与研究,发现新教材在编写思想上有较大的改变,在内容呈现上有较大的突破,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有了更多的关注和尝试。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必须要理清新旧教材之间的逻辑关系,特别是要精准把握新教材在理念、价值、要求等领域内的变化之处,才能建构适应新教材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数学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价值的提升。基于这样的认识,目前进行人教A版必修一“等式与不等式”这一章内容的教学,以这一内容为例进行系统分析。

      一、新教材中本内容的特点

      数量关系是数学重要的研究对象,相等关系与不等关系是最重要的数量关系。作为初中数学向高中数学内容的过渡内容,等式与不等式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对提高学生数学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等素养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新教材对于等式与不等式的编写从章节标题、内容呈现、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做了调整。

      二、章节标题变化

      新教材在章节标题和小节标题上都有较大。原教材以“不等式性质”作为章节标题,而新教材是以“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作为章节标题,我认为这种变化更能凸显本章节的学习,通过类比等式与不等式的性质,进一步探索等式与不等式的共性与差异,顺利完成初中向高中的过渡,同时强调相等和不等这两种数量间的关系,它们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在均值不等式的几何模型中,将弦变为直径,不等关系转为相等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新教材的理念,注重渗透用等式的思想解决不等式的问题。

      三、内容呈现变化

     新教材在内容上做了适当补充,原教材直接介绍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而新教材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等式的性质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集,这样编排更有价值,等式及其基本性质是对初中内容的回顾,用集合语言定义方程和方程组的解集是一种规范的数学表达。初中教材中有解集这一说法,但由于没有集合知识,所以学生在理解“解”和“解集”容易产生错误的概念,本节重新用集合知识定义“解集”这一概念有利于学生从整体和结构上统一认识,正确把握相应解集的表述。“不等式及其应用”是本章的难点,基本不等式在估算与证明、比较大小、求解一些最大值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新教材延续了原教材的处理方式有继承,更有发展,这些细微变动更加符合教学实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课堂教学启示

      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本章主要体现的是类比学习和分类讨论思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转化,注重培养学生表达严谨和规范。“类比”是提出新问题和获得新发现取之不竭的源泉,拥有类比推理能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旧知识体系中,使陌生的问题熟悉化。在等式与不等式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等式的基本性质类比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一步探究等式与不等式的共性和差异。在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函数图象,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类比得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从中可以得出共性的结论,不等式的解和对应方程的解、函数图象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培养学生进行类比的能力。分类思想是研究数学问题的重要数学思想方法,也是高中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数学方法,在求解含字母系数二次不等式(组)不等式、教师要渗透变量的意识,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分类,如何分类,如何确定分类标准,做到合理、严谨不重不漏,提升学生分类讨论的能力。数与形是数学中两个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总之,教师可以通过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感悟高中数学课程的特征,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和学习能力,逐步养成借助直观进行逻辑推理,学会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学习习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素养,促进人的终身发展。对教材进行分析比较,教师能更好的领悟课改的精神,贯彻新课标理念,实时更新教学方式,用好新教材,在数学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END



编辑 | 郝晶磊

初审 | 纪   磊

终审 | 孙   毅



AUTUMN
微信公众号

商  都  高  级  中  学

商都高级中学
传递信息,宣传商都高级中学,搭起服务教育教学工作,沟通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长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