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讲的人不急不缓,丝丝入扣,听的人如沐春风,豁然开朗,这应该就是我在听完我校胡校长讲座之后的感受吧!
十月十九日,周六上午,在2401班,胡校长以必修上第一二单元为例,围绕“高中语文学习入门”这一话题,给到了学生们一系列切切实实的建议和指导,也为更多的语文老师以后的教学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高中语文,高在哪里?如何达成?”这一问题如水中涟漪荡漾开来,引发起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思考。从教多年,每一届接手高一新生,我总是告诉学生,高中语文的阅读量、写作量要远远大于初中,所以一定要多读书、多积累,多写作,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为此,每一届新生入学,我都要求他们摘抄素材、写周记,来提升他们的阅读积累和写作能力,而很少去系统全面的考虑过“高在哪里”这个问题。尤其是对于教材的处理,更多的时候还是停留在了“教授”的阶段,而非“运用”的阶段。而胡校长在讲解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语言文字实践运用的过程”这一主题,令人有拨云见月之感。
胡校长的讲座,着重强调了高中作文之“高”。他指出,作文之“高”体现在观察积累和对材料的占有、选择和组织上,一定要写以前没写过的人,没写过的事,写自己的眼中人心头事。整理文字的时候,千千万万提醒自己,一定要努力贴近你自己的实际,一定要努力从自己先前多次写过的作文语句的套子里挣脱出来,要有创新,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要陈词滥调。那样,我们的笔端流淌出来的才绝对不是别人的文字,而是贴合我们自己的观察和体悟的具有个性化的文字。听到这儿,我不禁想起网上的一首小诗:你要写雪,就不能只写雪,要写圣洁,写幻灭。写明烛天南的盛状,写冬日暖阳的耀眼。写雪花晶莹,映照出神明的脸,还要写总会有天使降临在你身边。写它在黑夜中闪出的光亮,写它从天空像羽毛轻轻飘下,落在你的指尖。写一场大雪,一次冬眠,独独不提寒风凛冽。
这样的写作就应该是摆脱了写雪的模式化的写作,是独具个性化的写作,是“高”的写作。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经典课文就是很好的源头活水。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巧妙运用教材,将教材作为自己写作的好帮手,胡校以人教版必修上第二单元三篇通讯为例,形象生动的讲述了写作时如何选取最能体现人物形象的典型素材。又讲了为了让人物形象更立体饱满真实,如何从不同视角来刻画人物。同时,要想使文章结构分明、思路清晰,如何把素材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层次组织起来,形成一篇完整的作文。
“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了这样的作文指导,课本中所有的文章绝不单单只是“一篇”文章,是作者情感的抒发,更是学生写作的源头和范文。
不仅如此,胡校长又以《哦,香雪》和《百合花》两篇小说为例,指导学生如何将小说中的精彩段落“复写”,然后与原作进行对比,借此来更好的提升自己遣词造句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又能非常牢固地掌握了小说中人物描写的不同手法。
当然,给我启发极大的还有诗歌的教学技巧。为此,胡校长专门展示了他在教学《芣苢》和《插秧歌》这两首诗的教学案例,主要就是借助每个学生不同的生活经历,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将诗歌画面形象的呈现出来,把简单的诗句拓展成一篇几百字的小文章。这样的训练,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切地体味到歌谣字面下深藏的意蕴,也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袖里乾坤,壶中日月。一上午时间悄然滑过,“用活”教材,“玩转”教材,胡校长的讲座让我们看见了语文教材里蕴藏着的无穷无尽的宝藏。怎奈意长纸短,一支秃笔终难言尽所有。
那天,窗外秋色绚丽,阳光明媚,室内娓娓道来,循循善诱。第一次,觉得站在讲台上的胡校长是如此的博学而儒雅,他那具有独特韵味的北京话有着非凡的魅力,穿透文字,直达心灵。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教无定法,学习也永无止境,作为2401班的语文老师,我真的非常感谢胡校长,他的这次春风化雨般的讲座不仅进一步激发了我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为我日后的语文教学指引了一个更明确的方向。也非常期待以后有更多的机会能听到胡校长这样营养丰富妙趣横生的讲座!
图片 | 董艳丽
编辑 | 郝晶磊
初审 | 纪 磊
终审 | 孙 毅
商 都 高 级 中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