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雯:是这个空间,让我打破了皇家戏剧学院的记录|戏剧人专访

体娱   2024-10-08 23:02   中国  



戏剧人专访
陈佳雯:是这个空间,让我打破了皇家戏剧学院的记录


 




2024年9月中旬,刚刚结束了英国皇家戏剧学院(RADA)戏剧实验室演出季的陈佳雯,从伦敦回到北京短暂停留了十天。作为蓬蒿的老朋友,陈佳雯每次回到北京都会来这里看一看,她说:“是这个空间,让我有神助一般地顺利进入了皇家戏剧学院。”众所周知,英国皇家戏剧学院是全世界戏剧人眼中殿堂级的存在,而陈佳雯作为首位进入RADA Theatre Lab的中国籍演员,这次回来也带来了一场将皇家戏剧学院Theatre Lab训练体系中的Devising创作方法与中国当代戏剧相结合的工作坊。




2024年9月

工作坊现场照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打破纪录,从零到一 



Q 成为第一位进入英国皇家戏剧学院戏剧实验室的中国人,你是怎么做到的?


A 我一直相信成一件事儿不可能没有运气的成分,坦然讲,我是幸运的。

皇家戏剧学院之所以难考,不仅在于它的地位,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是它的招生规模很小,是非常典型的精英教育。我们学校在校生大概是140人左右,我在的这个项目叫Theatre Lab,是一个研究生学历的专家班,也是目前幸存的唯一一个研究生专业。大家的工作经验都非常丰富,我的同事们都是35-40岁左右的一个平均年龄。如果一定要分的话,那我这个专业还是表演专业,但是它又远远不止表演这么单纯。既然你看都叫戏剧实验室了,那更多的创作还会聚焦在戏剧构作、导演、创意啊等等,但每一个人演戏也都是在一个很高的专业水平之上,我们才能玩儿起来。那么我有条理地去分析我自己的优势呢,其实是我本科学了五年的导演嘛,对于戏剧的一个宏观认知是相对来说更全面的,创作能力也不差,表演方面呢我在同龄人里也算是经验比较丰富的吧,如果从六岁第一次拍戏来算的话也快二十年了。

十几岁的时候一心一意想做演员,没觉得自己竟然还有学导演的资质,最难忘的一次应该是2014年去英国参加了爱丁堡艺穗节,第一次站在英国的舞台上,那个时候觉得,我这辈子就干这个了。

 

 


2024年9月

工作坊工作照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谈谈与“蓬蒿”的缘分



Q 为什么说是这个空间让你顺利进入了皇家戏剧学院?


A 这就说来话长了(笑)。简而言之,是两个转折性事件吧。第一个是我的第一部独立导演作品《春天》就是在这儿首演的,当时是收到了蓬蒿剧场的项目邀请,很荣幸在我同学们还在四处投简历的时候,我能够收到一个创作邀请,以我一贯的Devising创作方式来为蓬蒿量身定制了这样一部戏,当时观众的反馈还是不错的,只是可惜在那三年里很多事情都不太容易吧。




2022年3月

诗剧《春天》剧照

摄影:蔡园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022年3

诗剧《春天》剧照

摄影:李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Q 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对这个作品会有什么改进和提升吗?


A 不会。因为首先我不觉得那是一个稚嫩的作品。我觉得,虽然我们一直处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一辈子,而且确实发现我到伦敦定居以后心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进而影响到了我们的艺术品味、排戏的审美等等,但我对我所有独立导演的作品都很满意,没有遗憾。因为那就是我呀,我在那个人生阶段严肃地思考,创作,和志同道合地合作者们一起,倾注了很多心血去完成了这样一个作品,我不觉得比我现在有了皇家戏剧学院这样一个Title甚至是RADA Lab中国第一人的身份所创作的作品差,反而我觉得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创作经历,我才有了这样一个身份,才会说有可能被更多的人知道。所以,还是非常感谢蓬蒿剧场,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在实践中找到了我的那条路。



Q 第二个转折事件是什么呢?


A 我正要说,就是我申请RADA的所有作品集,都是在这个剧场空间录制的。我当时真的处于一个低谷期,然后各方面都没有着落,再加上这个专业从来没招过中国人,咱也不知道它是压根儿就不招,还是说没人考上,总而言之吧就没报什么希望。但是另一方面,RADA出的创作命题都非常有意思,我太喜欢了,就激起了我无限的创作欲望。那么我想,ok,即便录取不了,那我作为第一个走到最后一试的中国演员,我享受这个创作过程就好了。这也是一种学习,没准儿今天这些素材哪天就能用到我今后的创作上。于是我一个人,就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工作人员还帮我把舞台上的光打开了,我觉得在这样一个神秘又温暖的空间里创作,能有这样一个机会,推自己一把,是我能记一辈子的事儿,包括这个空间的味道、触觉和温度。所以这是为什么我每次回北京都要回这儿来看一看,还是熟悉的人,熟悉的一切,仿佛就可以一直这样存在着,在记忆里它就是永恒的。




准备RADA作品集-工作照





以“工作坊”模式进行深度创作



Q 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点回来做一次工作坊呢?


A 与其说计划,我更认为它是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事儿。我觉得能进RADA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进行交流和碰撞是很难得的,我不想说自己藏着掖着,好东西就是要跟大家一起分享呀。我越是不分享说明我越自卑,或者我没有能力进行一个创作方法的传播。所以,从进皇家戏剧学院的第一天我就有想回国做工作坊的想法,因为跟我们体系里学得太不一样了,国内的创作者肯定会得到很多启发的。这个工作坊虽然只有三天,但却经过了九个月时间打磨,每一个练习都是经过筛选的,且是创作法的核心,背后都有着强大的理论支撑以及与实践相结合的反复印证。所以,作为组织者,我敢说我是对这个工作坊负责的。



Q 为什么选择工作坊这个形式呢?


A 这要谈到我们对工作坊的认知差异。我知道国内大多数工作坊是收费的嘛,请一个所谓的大师过来,咱们戏剧爱好者甚至是专业想进一步提升能力的,都来报名,管这个叫工作坊,那在我看来这是培训班,当然要是以后我开培训班也叫它工作坊,我不打脸,毕竟在这个语境里大家都知道这是什么(笑)。那说回工作坊啊,一定是工作,一定是在这个空间里的工作方式有一个主题或者具体的创作方法,而参与者呢是需要有较强的创作能力的,这叫工作。国外有相当一部分的戏都是以工作坊的形式排出来的,所以这是为什么我选这样一个方式与国内的创作者们进行交流。搞戏剧,不下地是没用的。





RADA创作剧照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Q 办这次工作坊是因为学校的某个作业或实践需要吗


A 我觉得这个问题问的很可爱。我其实向来不是一个乖学生。我在哪儿上学,其实都会有自己的一个主心骨,会知道我自己要做的是什么,现在学的课程会正好帮助到我,或者说跟我所想要的目标相匹配,这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健康的一个学习过程。所以做这个工作坊,包括我所谈到的本土的剧本走向国际化,或者说外国经典作品进行本土化,这样本土化的一个过程,其实是我上大学刚开始的时候就有的一个概念,但我之前没有进行更多理论知识的梳理,实际就是大概的一个概念。现在,包括我自己选定的创作课题,包括很多一些实践,我都想再往这个方向走。我越来越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且越来越具体,而且我认为它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而且它可以帮助到很多创作者。


 

Q 今后打算在哪里发展?


A 我觉得我大概不会固定在一个地方,哪里有好的工作机会就去哪儿,我觉得这是比较实际的吧。我不会因为说,在国外学了几年就想当洋人了,我很清楚而且很骄傲我是中国人。而且我最近越来越感觉中国的文化中有很多值得汲取的创作养分,我希望能更多地发掘中国文学作品的价值并融入戏剧创作中,让世界看到中国。那么至于说未来几年的规划呢,我觉得在国内会做独立导演,同时把这些年在国外学到的好的创作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做一些工作坊和文化交流的工作,在国外呢,会做演员也会做戏剧构作,希望在一度创作中注入一些活力。

 

 





欢迎持续关注陈佳雯工作坊最新成果动态


联系我们

邮箱:ninachnstudio@163.com

小红书:@Nina陈佳雯

微信公众号:NINA戏剧创作手记



北京蓬蒿剧场
蓬蒿剧场,由戏剧空间到思想空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