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一个年轻、开放并充满无限可能的千象之城。
△大连,就是大连!图/《去大连》张磊/摄
这两天的巴黎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可太火了,这种把各国讲解员都“惊呆”了的场面,属实是过于疯癫了。
谁能想到巴黎会以这样的形式再度成为热门话题,不少网友坦言:“这个世界终于是癫成了我不认识的样子。”
巴黎奥运会开幕式截图,个有个的炸裂。图/网络
这不得不让我想起了被称为“东方小巴黎”的大连,那时候,巴黎还是时尚与艺术都别具风情的城市;那时候,巴黎还是东方人一生必去一次的浪漫之都;那时候的巴黎,现在已经不是那个味儿了。
大连现在只想说:够了,快别叫我什么东(mo)方(ai)小巴(lao)黎(zi)了。
近些年,随着大连作为旅行目的地越来越出圈,越来越多“东方XX”“中国XX”的标签安在了大连这个异域风情浓厚的沿海城市身上。
东方小巴黎、东方旧金山、中国镰仓、中国小东京....一个又一个形容大连像某城的说法不断出现,大连仿佛不是中国的某个城市,而是世界上各种知名城市的集合体。
△大连曾是整个东北亚地区不同建筑风格的“试验场”,留下了风格各异的建筑瑰宝。图/《去大连》陈冯晓/摄
然而实际上,无论是欧式建筑群落,还是日式街道规划,都只是大连这座美丽城市的某一个缩影,远远代表不了“大连”这两个字背后深厚的城市底蕴。
大连哪里也不像,只像它自己。大连真正该被人们记住的,是它千百幅面孔共同塑造的独属于大连的城市气质。
大连,有多与众不同?
△大连区位示意图。制图/地道风物
中国可能很难再找到一个像大连一样特别的城市:在地理方面,大连坐拥全国最长的海岸线,同时拥有世界罕见的基岩侵蚀海岸,独特的滨海岩溶景观;在文化方面,大连多元的文化旅游资源举国罕见,同时诞有独树一帜的广场文化;在美食方面,大连既拥有“海八珍”中的极致上品,也拥有鲁菜与东北菜融合的独特菜系,是独具北方特色的“海之味”城。
△大连黑石礁公园,属于典型的岩溶海蚀地貌。图/《去大连》桑风柏/摄
认识大连,需要从最本质的三个方面来理解它——山、海、城。山的刚强,海的博大,让大连这座城有了悠然自得的气韵。
“海中有山,山中有城”,大连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赋予了这座城市“北方沿海城市课代表”的称号,可以说理解了这八个字,就理解了大连的与众不同之处。
△海中有山,山中有城,山海风韵尽在此城。图/《去大连》韩春松/摄
长白山的余脉千山山脉在辽东半岛一路向南绵延,最终在金州湾和大连湾共同造就的金州地峡面前势穷力竭,一头跌落海中。虽然连贯完整的山脉终被海洋所吞没,但千山山脉依旧有很多地势较高的山峰顽强地探出海平面,于是形成蜿蜒曲折的海岸线,绵延1371千米。再加上周围的岛屿岸线,大连拥有的海岸线总长度达到了2211千米,陆地海岸线冠绝全国。
如此“山拥连城,海开天堑”,造就了大连地区独特的地貌,属于大连的故事正是从这山海之间开启。
△中国黄海海域仅有的陆沉型基岩岛屿群,也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群岛——长山群岛。图/《去大连》张忠民/摄
从一百多年前开始,以大连港口为原点,一座规划得当的现代化城市迅速崛起,并随着人口的增加一层层向外呈辐射状扩展,直抵南侧山麓地带。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大连市老城区——中山区。中山区以大连港附近圆环状的中山广场为中心,主干道呈放射状排布,向城市四周延伸。
这种奇特的放射式布局因为与以凯旋门为中心的巴黎异曲同工,所以大连拥有了“东方小巴黎”的称号,然而如果往深处挖掘,就会发现这不仅不是对巴黎的模仿,而是大连式美学的自我创造。
△沙俄最终规划大连时,将中山广场(当时的尼古拉耶夫广场)定位为城市中心,向四周辐射出10条街道。图/《去大连》优异/摄
大连式美学,从不是模仿
有人称中心放射式的城市布局是大连对巴黎的模仿,这种说法只要稍微转念一想就有许多不合理之处:巴黎地势低平一马平川,而大连依山傍海、高低错落,地理空间狭长且立体,城市中的诸多空间要素并非如同巴黎一样平面铺开,城市布局乍一看相似其实天差地别,毕竟没有人能在巴黎市中心仰可看山,俯可看海。
△大连的众多的广场是融合圆形广场、斜向放射路与方格路网的规划理念的“遗产”。图/《去大连》程淑贵/摄
传统式沿着规则的城市路网进行城市建设会遭遇地形的限制,无法充分利用空间,因此大连的放射式布局是为适应起伏的地形而规划的,而这种城市布局也影响了长春、沈阳、抚顺等东北城市的规划。大连作为近代城市规划的试验场,其融合圆形广场、斜向放射路与方格路网的规划方案在东北被反复使用,从而塑造出与传统中国城市截然不同的城市形态与城市景观。
被称作“东方小巴黎”的原因,除了放射式布局之外,还源自于大连繁多的欧式建筑群,比如中山广场建筑群,坐拥10座罗马复兴式、哥特式、新古典主义式以及和洋折中主义式的建筑物。
△大连美术馆原建筑始建于 1902 年,曾是东清轮船会旧址。由于原建筑损毁严重,大连市政府于1996 年拨专款落架重修,并将其辟为艺术展览馆。图/《去大连》优异/摄
然而这些近代遗留下来的欧式建筑群,既不是大连对西方城市的模仿,也不是大连对舶来文化的一味接受,而是见证这座城市饱经风雨的城市印记。
大连民政署大楼、横滨正金银行大连支店、大清银行大连分行、大和旅馆、关东都督府邮便电信局、大连市役所、朝鲜银行大连支店、英国驻大连领事馆、东洋拓殖株式会社大连支店……每一座建筑都是大连一段历史的见证:从俄据到日据,再到抗日战争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连历史发展的痕迹在这些建筑上清晰可见。
△旅顺博物馆,收藏着珍贵文物,其建筑也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栋砖石木框架结构的建筑精致典雅,风格兼具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特色。图/《去大连》吴小庆/摄
而大连的建筑美学也是在近代的岁月变迁中博采众长之后吸收再解构成为自己独特风格的成果,比如广场及周边华丽、优美的地标建筑,即景观学意义上的“对景”。这成为大连的一大亮点:有8座广场上坐落着教堂。附近街道道路上的行人,随时可能看到道路尽头的宏伟教堂。
在多样化建筑风格的加持下,大连诞生出了独属于自己的一套城市美学系统——以广场作为区域核心,路网向四面八方辐射,将山海风貌最大限度地融入城市景观。
△大大小小的广场,是大连城市的灵魂所在。图/《去大连》韩春松/摄
大连不仅是全国广场最多的城市,也是一个把广场融入城市血液的城市。这些大大小小的广场,勾勒出大连的城市发展脉络,也书写了一部简明、生动的城市发展史——从广场的建筑风格、功能乃至地名的变化中,就可以读懂这些空间如何从宗教、权力的象征物,逐渐演化成为市民的生活空间,而那些跌宕起伏的宏大叙事,又曾如何冲击着古老东方的传统,最终沉淀为这座城市的“开放气质”。
广场与街道,记录着大连人不同时代的生活印记,也成就了大连底蕴厚重而又浪漫的城市脉络。
△大连因广场数量冠绝全国,被称为“广场之城”,贯穿其中的老街巷道与滨海景观,让大连市井生活格外闲适。图/《去大连》桑风柏/摄
理解了大连的鲜,就理解了大连
海洋是大自然赠予的天然宝库,在大连的浅海、滩涂留下了诸多珍贵的礼物。大海的馈赠,奠定了大连味道中的天然底色,再加上历史的积淀,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大连之味——既保留了海的天然,又有鲁菜的大气和细腻。
△三面环海的大连是辽宁海鲜的主要产地。图/《去大连》供图/视觉中国
大连人向海而生,更是“无海鲜,不成席”。大连美食除了“鲜美”的底色之外,也体现出移民历史带来的风味融合,食材的本真、鲁菜的烹调、东北的豪放,共同交汇出大连的味与道。可以说理解了鲜,就理解了大连。
大连的鲜,不同于浙江、福建、海南等南方省份,而是只有在北纬39°上才能孕育的味觉魔力。
△由于北方海水盐度高,水温低,大连的海蛎子口感更加绝美。图/《去大连》田轩昂/摄
每年4月初至深秋,在季节性冷水团黄海冷水团的庇护下,即便在月均温达到25℃的夏季,水深20米处依然能维持10℃以下的低温。因为水温较低,海鲜的生长周期被拉长,比起暖水海域的同类,得以积累更多的氨基酸、蛋白质和脂肪,呈味物质多了,鲜味自然最盛。大连独特的鲜味由此而来。
毫不夸张地说,大连拥有东三省最高级的海鲜审美,也代表了最海潮澎湃、鲜美爽嫩的辽宁,更在物流发达的今天走向全国,占据了中国海味的半壁江山。
鲍鱼、扇贝、牡蛎、香波螺...在一众鲜味中,“辽参”可能是最能代表大连鲜味的美食。“辽参”以大连所产最佳。它是我国唯一一种温带海参,清代《本草纲目拾遗》即载有“海参辽产最佳,吴、浙、闽、粤者肥大无味”,直接让辽参封神。
△海参有许多品种,大连产的辽参品质尤佳。图/《去大连》桑风柏/摄
比起同类,辽参虽然个头略小,但肉质无比丰腴软糯,更有不可替代的鲜味,干制后名列“海八珍”之首,是烹饪诸如佛跳墙等珍馐佳肴的绝对主角。
大连当地所产的各种食材固然鲜美,但还要加上鲁菜的烹调技艺,才能最终形成层次丰富的大连之味,脱胎于鲁菜的胶东菜叩开了大连之味的大门,胶东菜选取食材广泛,刀法细腻,继承了清蒸、清煮、扒、烧、炒等传统技法,风味清爽又细腻,尤其擅长烹饪海参、鲍鱼、大虾和鱼类。
△上图:大连海鲜烧烤的“门面担当”烤海蛎子
下图:极具大连当地特色的炒焖子
图/《去大连》田轩昂/摄
大连人对大连之味的追求始于冒险,又因精湛的烹调技艺、开放包容的态度而不断演进,宛如日升月落,永不停息。但不变的是探索大连之味的初衷——它体现着大连人与海之间永恒的纽带。
在海与山之间,大连永远不是某座城市的追随者,正如它的美,它的浪漫和它的鲜一样,大连就是大连,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去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