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本名王守仁,出身书香门第,其家族据说可以追溯到东晋名相王导,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状元。如此家庭,诗书蕴藉、志节操守,自然是齐全的。
《明史》说王守仁“天姿异敏”,然而他并不是个皓首穷经的书呆子。
十五岁时,他已经到访过居庸关、山海关,甚至出塞纵观山川形胜;
十七岁那年,王守仁去拜见上饶名士娄谅,跟他讨论朱熹的“格物”学说。回家之后,王守仁每天端坐,讲读《五经》,不苟言笑,坚持“格物”。弱冠之年举乡试后,他喜欢谈论兵事,还能射箭;
弘治十二年(1499年),他中了进士,负责处理威宁伯王越的丧事,还针对西北边防事务上了条陈,担任过刑部与兵部主事。
至此,王阳明文则进士,武则善射;出塞看过山川形胜,又对带兵之道颇有兴趣;谋略西北边防,主事刑部兵部。
可以说,王阳明已经是个文武全才—理论与实践都齐全的人了。
然而,命运转折来了。
苟且保全,我从不忧伤
王阳明出生的明朝建立已有百年,“永乐盛世”与“仁宣之治”已成过往,宦官猖獗导致的“土木堡之变”与混乱的“夺门之变”已是旧事。成化时期,明宪宗宠信万贵妃与宦官汪直等,开始置皇庄,鼓励豪强兼并土地。
年轻的王阳明曾经历了“弘治中兴”,但弘治皇帝之后的继位者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正德皇帝。民间传说正德皇帝如何“游龙戏凤”是一回事,他在位时,大宦官刘瑾深得宠信、内外战事频生是真的。
这是个动荡的时代,外部鞑靼进犯,边疆防御压力增大;内部宦官势力增强、百姓生存艰难。
乱世之中,刚则易折,但明亮的声音,也能惊动天下。
正德元年(1506年),刘瑾逮捕了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奏章抗争,触怒刘瑾,最后挨了四十廷杖,谪贵州龙场驿(在今贵阳市修文县)驿丞。他的父亲王华被连累,出为南京吏部尚书,之后被罢免。
这年王守仁三十四岁。
状元之子、少年进士、文武全才,拥有出塞阅历、历任刑部兵部主事的天之骄子,英年被贬,到了贵州边陲。
贵州简称“黔”,彼时说起黔地,对浸润中原文化的读书人而言,大概是偏远的、羁縻的、有无数传说但没几个人真正涉足过的地界,被视作“尚未开化”之地。
《明史· 王守仁传》记载:王阳明被贬黜的龙场那地方“万山丛薄,苗、僚杂居”;民国《修文县志》说:“修文本乎敷勇,敷勇衍乎龙场。”
位于修文城北的中国阳明文化园。图/《阳明·问道十二境》
龙场的历史还稍早一点,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贵州宣慰使广开龙场九驿,龙场是首驿。龙场驿所在的修文县地处黔中丘陵盆地区,四分之三的地域为中丘陵区,岩溶地貌分布广泛,地貌形态复杂多样,大部分地区在海拔1200 米以上。
虽然这里称得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然而降水多,雨热同期。对中原来的人而言,这里未免太“野”了——山水重割,干旱与暴雨常作。
贵州修文“玩易窝”洞内景象。王阳明曾住过山洞,著名的《玩易窝记》还原了当时艰苦的生活条件,他与仆役在昏暗潮湿、低矮处需俯身而过的天然溶洞中居住,苦中作乐,还给那里取名“玩易窝”。学界普遍将玩易窝视为王阳明谪居贵州期间的悟道之地。图/《阳明·问道十二境》
王阳明在这样的边陲蛮荒之地,却在《瘗旅文》中如此总结自我:“到此两年,还能苟且保全,是因为我从不忧伤。”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是待在贵州的这段时间,王阳明摆脱了求道而不得法的焦虑,找到了“自己”。
第一境:兴隆书壁
王阳明在镇远府下船之后,走陆路翻越巴施山、渡过秉水,由此进入兴隆卫,看到飞云崖,在舟车劳顿的途中,遇见飞云崖和兴隆卫的人文生态和风光奇景,令王阳明眼前一亮。
飞云崖。图/视觉中国
明代以前,飞云崖地区属“夷治,古所弗治”。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六月置兴隆卫后,此地即“有学佛者结庐,号普陀岩”。飞云崖的故事真正开始于明宣德八年(1433年),贵州地区发生了重大的历史转折:
原本属于边疆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成了往来于中原与云贵之间的流官、客商们途径的要道——著名的湘黔古道。而飞云崖恰好处在湘黔古道的咽喉锁钥,是中原至云南、贵州及邻邦缅甸的古驿道必经之地。
这里有可供饮用的活水,有可暂住的溶洞,不远处还有军队驻扎的卫所,往来之人必定会在此停驻休整。
飞云崖大门建在路边,是一座屏风式砖石结构牌坊,清雍正年间,云贵总督鄂尔泰途径月潭寺,手写“黔南第一胜境”嵌于牌坊大门之上。图/《阳明·问道十二境》
飞云崖是贵州典型的喀斯特溶洞,但与普通的溶洞不同,洞壁溶蚀出了形似云卷云舒的奇妙模样,且不像一般溶洞里的石灰岩容易氧化发黑,直到今天,飞云崖依然保持着雪白晶莹的颜色,“飞云”之名,由此而来,这里为历代名士所题咏,明代文学家钟惺曾称其“石以云为神,云以石为质”。
飞云崖。图/《阳明·问道十二境》
王阳明提笔写下《兴隆卫书壁》,还留宿在刚刚落成的月潭寺公馆,受正观和尚的邀请,为重修的月潭公管作记,留下一篇《重修月潭寺建公管记》,赞颂风光,也由此书写了贬谪生涯中自己跌宕起伏、穷且益坚的内心。
月潭寺。图/《阳明·问道十二境》
站在飞云崖下,可俯瞰月潭寺全景,东西两院的古建筑群依山傍水形成开阔的空间。山崖与寺院相互呼应,形成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
今天,月潭寺和飞云崖已经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了自明代以来近600年的各种史迹。实际上,这就是一代代人对月潭寺、飞云崖重视并反复修缮的活的标本。
月潭寺的西院有一个自成格局的四合院,这里曾是著名的飞云驿,是明代湘黔驿道上一处重要的驿站。图/《阳明·问道十二境》
建筑的构建、寺中壁画和雕塑不仅融入了中原寺庙风格和边疆少数民族艺术特色,还忠实反映出来往于此的人们对它深厚沉淀的塑造。
王阳明在《重修月潭寺建公管记》中称赞朱玑重建月潭寺让百姓有了一个自我信仰寄托之地,其中“吾闻为民者,顺其心而趋之善。今苗夷之人,知有尊君亲上之礼,而憾弗伸也,吾从而利道之,不亦可乎!(大意是,今天贵州边疆的少数民族,也有尊重君王、善待家人长辈的礼仪,却没有人帮他们宣传,我们顺应民心,引导人们的善心,这是一件很好的事。)”
大官厅(上图)、小官厅(下图)曾是飞云崖古驿站的组成部分,大官厅也叫养云阁,是旧时接待往来官员游览歇息之所。图/《阳明·问道十二境》
言语之间,多少能够看出此后阳明哲学最重要的“致良知”思想的雏形,与后来王阳明写的《何陋轩记》里的:“夷之民,方若未琢之璞,未绳之木,虽粗砺顽梗,而椎斧尚有施也,安可以陋之?”有明显的承继关系——即便是没接受文明的、化外的少数民族,也有着与生俱来的良知,遵从这种良知,是成就圣人的道路。
可见,王阳明的龙场悟道中的哲学思想,在飞云崖、月潭寺已经悄悄起步。
在这之后,一个追逐更深、更博大的王阳明,由此出发。
而这只是《阳明· 问道十二境》中的第一境,还有十一重修炼的精彩故事等着你来看。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从他初至贵州的困境,到在龙场驿悟道,再到他在贵州各地的讲学和实践活动,生动地再现了王阳明在贵州的心路历程——
或看第五境陆广晓发,如王阳明一般恣意山水间;或听第八境贵阳传道,文明书院,声声不息;更有第十一境东山遗韵,山水成癖,看阳明祠群贤毕至……
十二境的内容旨在深入探讨王阳明在贵州的生活轨迹,以及他的思想如何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并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这本《阳明· 问道十二境》,在“走近王阳明”的部分,整理了王阳明的生平年谱,配以中国历史上11位儒学大家的思想核心介绍,以及众多学术名家对王阳明的精彩评析,力图还原一个人格魅力满满的王阳明:
“阳明先生的思想是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一座高峰,但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连绵不绝的山脉当中凸现出来的一座高峰。”
——董平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
“阳明学从一定意义上说,强调的是自我的安定与社会的安定及其相互关系。王阳明在其人生几次大的磨难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智慧,证明自我安定是有意义的。”
——钱明
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
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
“王阳明的一生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有一颗报国丹心,真心实意地面对天下苍生、面对整个社会,志在圣贤。这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由于有了这种精神,所以就赋予了贵州与其关联的山水、景点真正的历史文化意义。”
——欧阳祯人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国学院教授《阳明学研究》杂志执行主编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全书以诗意的方式呈现每一处地点的独特韵味,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叙述,带领读者走进王阳明在贵州的传奇岁月,感受那段历史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智慧。
书中配有精美的地图和约200幅插图,让读者在文字的阅读中,也能享受到视觉上的愉悦和指引,更加直观地感受王阳明在贵州的行迹。
在贵州的山水之间开启一场跨越五百年的心学之旅,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实现自我心灵的成长与升华。
无论你是王阳明的粉丝,想要重返圣贤“悟道”之路;还是对贵州自然人文感兴趣,想领略贵州壮丽山水的读者,都能够在本书看到满满干货,大呼过瘾。
今天,是王阳明诞辰,这位跨越百年的心学大师,将继续引领我们,带着更好的自我,共度这个不确定的时代。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