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为什么这么长长长长长?

文化   其他   2024-10-11 18:03   北京  


 

长城离我们有多近?



长城是个很神奇的话题。与长城的知名度和重要性相比,我们对她的了解往往少的可怜。

我们以为长城起于山海关止于嘉峪关,但她存在于十几个省份,甚至绵延到青海和黑龙江;我们以为长城是青砖做的,其实99%的长城都不是这样;我们以为长城是战场,其实这里并没有打过几场仗……
 


长城有多长?

 

都说“万里长城”,但很少有人了解,长城到底有多长?真的有万里吗?
 
其实古人也不晓得。长城跨越的地区太多,各个朝代又不停修建和增补,统计起来令人头秃。直到2012年,我们才第一次通过专业的测量知道她的长度——21196.18千米。

更形象地说,如果在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之间直直地砌一堵墙,长城的长度比这堵墙还要长一点!
       ▲ 测绘人员开始于2006年的“长城资源调查”,历经6年,终于得出了一个结果。从左到右,这三位工作人员分别在进行GPS定位 、现场标绘调查对象、全站仪测绘关键坐标。

这两万多千米的长城,跨越了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长城或长城曾经存在的痕迹,在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北方区域都可以找到,甚至分布在黑龙江、青海、新疆……这些距离中原腹地千里之外的省份。

        


单以八达岭长城为例,它并不比一条马路宽。因此民间流传的“长城是月球上唯一可以用肉眼看到的人造物”,其实是一条谣言。


可以说,长城用长度取代了宽度。从建筑角度看,长城也不像很多古代建筑那样复杂,很多地方只有简单的城墙和高台。


被游客称作“烽火台”的高台,其实大半都是敌楼。敌楼的作用不是传递警报,而是防御敌人。 


☞ 按住图片左右滑动查看 ☜

▲ 全国各地有多处烽火台遗址,造型各异。这四座分别为三台子烽火台:建于明隆庆四年,平面呈圆形;仙人岛烽火台:建于明永乐十三年,平面呈正方形,上窄下宽;哈密燎墩烽燧:约建于汉宣帝年间,并完善于唐朝;克孜尔尕哈烽燧:始建于唐代,前部凹陷为沙土分化所致。



烽火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整个八达岭长城也只有两座而已。太过密集的烽火台是种浪费,有时也会误传敌情,所以设置起来都会隔段距离。


烽火台是建在边防线上为传递战事信息的墩台形建筑,始于战国,形成于秦汉,在明代发展成熟。它们相邻分布,随时监测敌情,快速传递信息。
       ▲ 烽火台传递信息的方法不止狼烟,还有这些。

一旦军情紧急,烽火台上点燃的烟柱便直冲上空,信息将沿线依次传递,比良马更快地到达千里之外的国都。

它也被称为“狼烟”,不过狼烟并不是狼粪点燃的,大都是就地取材的植物加上牛马粪便,混合油脂进行燃烧。

      ▲ 敌楼的结构。①楼橹,敌台顶层的木结构建筑,为士兵提供了可以遮风挡雨的室内空间。②箭窗,士兵通过箭窗瞭望和射击。③砖檐。④吐水嘴。⑤券门。⑥基座。⑦暗门,在边墙外侧一些隐秘的地方还会设置暗门,作用是可以让守方士兵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墙外以杀敌。


敌楼和烽火台的功能不同,但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二者是可以通过改造互相转化的。

敌楼分空心实心,早期敌楼多为实心,可以转为烽火台;而明代发展出的空心敌楼顶部一般建有木制楼橹,一旦点燃,敌军还没放火自己家先烧着了。空心敌楼设有垛口和射洞,为作战者提供了较大的作战空间,还能贮备粮草军火。
    ▲ 边墙的结构。①垛墙。②垛口,透过它们,守军可以向外观察和射击。③望孔/射孔,用于瞭望的小孔。有些孔还具有向外施射弓弩火枪的功能,也就是射孔了。④拦水砖,引导积水由排水口流出墙外。⑤排水口。⑥礌石槽,从礌石孔投下的礌石,沿着礌石槽滚下,砸击敌人。⑦墙基。




修哪儿了?


有趣的是,观察长城,会发现她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多处重合。这条线也是草原和森林的分野,也可以说,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分界线。

三分之一的长城分布在内蒙古,这里发生过太多次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血火冲突。中原皇帝痛定思痛,长城出现了。

▲ 长城和400mm等降水量线。制图/Paprika


最古老的长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诞生,但是由于诸侯林立,属境较小,一般小国长城都只有几百里,一些大的诸侯国家的长城也不过三四千里。
 
秦统一六国后,蒙恬击退了西北游牧民族戎狄,却发现只凭军队无法彻底解决边患。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万里长城之名,自秦始皇开始。

        ▲ 蒙恬,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改良了毛笔和古筝。

 
“因地形,用制险塞”,司马迁还这样描述秦长城的修建。不止是秦朝,确定长城修建的位置时,利用好自然地形、地貌可以事半功倍。

长城的城墙往往依附于山河,八达岭长城就是依山而建的典范。高大的山体本身就是阻挡敌军人马的屏障,也能获得居高临下的开阔视野。而平行于河流的城墙,可以和河流一起组成多重防线。

☞ 按住图片左右滑动查看 ☜

▲ 修建长城往往要考虑地形。


而堡垒往往修建在地形险要处。雁门关修建在山脊间的垭口(鞍状凹陷),居高临下,易守难攻。而居庸关设在险要的山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北京沿河城则是沿河修筑的关堡,因为在枯水期,河流可能会被敌人穿越。

       ▲ 修筑长城的材料。


长城万里,始于一砖一墙。我们对长城的印象,可能是八达岭长城的块块青砖,但大多数的长城并没有如此“高贵”的待遇。包砖长城明代才出现,而且因为生产砖块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只有在重点设防区才大量使用砖材。其他的长城,多半是土、石、木材造成的。
                            

☞ 按住图片左右滑动查看 ☜

▲ 不同材料的墙。


修还是不修,这是个问题


不管用什么材料,修筑长城的人力、物力成本都非常高昂,但不搞一搞又不放心边境的安生。所以不是每个朝代都修长城,秦、汉、明三朝修筑规模最大,唐朝、清朝等朝代基本不怎么理会。

秦始皇天下初平就征调三十万平民服役,引起极大民愤,甚至出现了“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最终,秦朝二世而亡。面对两难局面,历代对于修不修长城也一直在“掰头”。

        ▲ To be,or not to be,真是个问题……


下面有请双方选手发言:

秦始皇嬴政:修!长城是统一的保证!七国一统,宜贯通长城。防住外敌,天下就太平了!

隋炀帝杨广:修!此乃丰功伟业!各国使者来拜谒,让我们纵情游乐!

唐太宗李世民:修了也白修!

隋炀帝劳动百姓,修建长城,留下千古骂名,来防范突厥,结果也没有收获到好处嘛!

明太祖朱元璋:修!宣示领土,震慑外敌!辛辛苦苦驱逐了胡元,切不可复失!

东至辽海,西尽酒泉,万里长城修起来!

加上重兵镇守,列镇屯兵,设带甲大军六十万,外族岂敢来犯?大明强盛!

清圣祖康熙:有修长城的心力,还不如用来修民心吧!

自秦以来,代代都修建长城,但哪个朝代没有边患了?明朝广建长城,我太祖带兵不还是能长驱直入?可见守国之道,在于修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国家之本,边境自然就会牢固了。所谓“众志成城”,就是这个意思吧!


所以修长城,真的有用吗?


历史上,长城其实没发生过多少战斗。有种观点认为,长城是固步自封的典范,甚至是闭关锁国的象征。


其实,在完整的长城防卫体系里,这道边墙只是前线的物理屏障重要的边镇常常在镇城之下设有路城、卫城、所城、堡城等军事体系。明代军事重镇大同周围各级城堡星罗棋布,层层拱卫,确保大同无虞。

        ▲ 大同的镇城、路城、卫城、所城、堡城等军事体系。位于今山西大同。


长城虽耗资甚巨,却是一道坚不可摧的心理防线。如果没有长城,游牧民族到边地劫掠几乎不会遇到任何阻碍。他们的战马机动性极强,待中原王朝的军队赶到往往只能看到一片狼藉。军队无法有效保障边民安全,边民绝望,民心不稳进而投敌,于统治更是隐患。

       ▲ 左:汉高祖刘邦:“那帮子匈奴天天来,烦死个人!”右:汉武帝刘彻:“朕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派大军深入匈奴腹地进行决战的皇帝!”


长城矗立在边界之后,虽然不完全是国境的分野,但游牧民族望见这道防线便会在心里掂量一番,更要考虑能否攻破。要知道,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人员分散,很难有足够强的统治者聚集起大量人马。大多数到扰乱边界的军队仅有几百骑,甚至数十骑。往来如风的骑兵被长城隔绝,边民得以安心在此生息。


即使游牧民族军队集结千军万马,往往也只能攻破一处,便于中原王朝调动军队迎敌。若没有长城阻隔,游牧民族凭借其优越的机动性分散进攻,中原军队更是难以招架。

       


前面说过长城多依靠山河等天险,平白多了几道屏障。待游牧民族破除阻碍来到长城前时,还要再过一道挡马墙和陷马坑。最终来到城墙下,迎接他们的除了火炮刀箭等常规武器,还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石灰和就地取材的大粪浇头……

       


虽说长城是国境防御的边墙,但实际上这里并没有打过几场仗。甚至可以说,长城在历史上发挥的主要作用不是战争,而是融合与交流。

早在《汉书·匈奴传》中,长城内外人民便积极地“往来长城下”。明朝设置马市,但农、牧之间的和平互市贸易早就已经萌生。汉族商人出售绸缎、棉花、米盐和各种生活用品,换取游牧商人的牛羊马和皮制品。张家口马市开市之日,“贾店鳞比,各有名称”,非常繁华。

 

☞ 按住图片左右滑动查看 ☜

▲ 明朝马市买卖物品一览。左侧为汉族商人的货品,右边为蒙古商人的货品。


与潜在的敌人做生意,中原王朝的心态也是很微妙的,一边交易一边戒备。市场上不允许向游牧民族售卖兵刃箭头等武器,后期干脆连铁锅都不让卖了。

       ▲ 守备长城的武器铁器居多,明朝怕游牧民族拿铁锅熔炼兵器,后期制止交易。


而汉族商人贸易的粮食和棉花从哪里来?明朝在长城周边大量屯兵,他们的口粮尚成问题,朝廷怎么会容许用粮食去贸易?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屯田制。屯田制是一种利用戍卒或农民垦殖荒地的制度,兴于汉代。这种制度既供应了军粮又增加了税收,一举两得,被历代朝廷所沿用。

        ▲ 每位参与军屯的军士会得到一定面积的屯地,理论上每份地是50亩,但这个数字会随实际情况改变。


明朝守边军人在休战期不断地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且战且耕,且耕且守。这样既使当地的粮食自产自销,免了长途运输之苦;又减轻了政府的粮草压力。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长城反而像一条历久弥新的纽带,把农耕和游牧民族结合在一起……


万里长城今何在?


长城这条纽带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一根“线”,而是一个巨大的区域,这是两千多年来不断营建积累的结果。


说起长城,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很可能是以北京八达岭长城为代表的,在崇山峻岭间绵延起伏的明代砖长城。不过,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长城并不是这样的。

▲ 基于大众点评网数据的北京长城周边的人类活动分布,红色点为酒店,可见旅游业的兴盛。

山东境内大部分长城遗址已经非常低矮,它们都来自战国时的齐国。而内蒙古自治区的秦长城用石块垒筑而成,为蒙恬率军所建

甘肃的汉长城修建在戈壁上,受材料所限,只得就地取材,在黏结力差的沙砾中加入红柳、芦苇等本地植物修筑。如今,一些墙体的沙土被风吹散,留下层层树枝。


▲ 部分长城的现状。


青海省的最东侧也有一段明长城,它独立于明长城的主线,建筑基本都是夯土结构。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尽管尚未确认发现长城墙体,却竖立着上百座建于汉代和唐代的烽燧。这些烽燧均为土质,耸立千年而不倒。


而顺着长城从西往东走,是由群山到平原的路程。明长城约有三分之二的长度分布在我国的第二级地势台阶上,约三分之一分布在第三阶梯上,翻越层层山峦。



从明长城的嘉峪关走到山海关,也是荒漠到绿洲的行程。以生态系统划分,农田生态系统和聚落生态系统在明长城线上占了接近40%,另外的六成则保持了相对自然的状态。其中,西部主要是荒漠和草原,东部则分布着很多森林。


长城不仅绵延在空间中,也遍布在广阔的时间里,已经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你的身份证背面,有长城,她是中国的象征。在国歌中,有长城,她是中国人灵魂的一部分。“秦时明月汉时关”、“春风不度玉门关”,古诗里的长城连小学生都琅琅上口。

▲ “但使龙城飞将在”可能是你最熟悉的古诗了,龙城指卫青,飞将军指李广。元狩四年漠北大战,两人一同出征,李广率军迷途延误了与大军汇合的时机而自刎身亡。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李敢是李广幼子。李敢因为李广之死,殴打了卫青,卫青并未声张。霍去病知道了这件事,放暗箭将李敢射杀。从左到右分别为卫青、霍去病、李敢、李广。


有趣的是,比起长城本身,如今与我们的生活相关更多的,是她的象征意义。截至2019年1月20日,中国商标网系统中含“长城”的商标多达4431个。而且它们往往出现在幕后,你在麦当劳吃的薯条,牌子也叫“长城牌”。


▲ 长城牌部分产品。


长城的形象,似乎历来是坚不可摧的。但即使不经历战火,她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被损坏。强大的自然力千年来不断磨损这座庞然大物,雨水、风沙的侵蚀,地震、雷击的损坏,还有动植物活动的影响。


▲ 长城脚下也是很多动物的故乡。


但影响最大的,还是人类自己的活动。在八达岭等知名景点,经常可以看到乱涂乱刻的到此一游。缺乏保护的部分只会更“惨”,私拆砖石、胡乱取土、非法采矿……野外的长城每年都在消失。过去是长城保护我们,现在需要我们来保护长城。


▲ 损坏的箭扣长城及其修补。



长城是什么?我们尝试着认真回答这个问题。这篇文章只是小小探讨了一下。更多内容,可以在这本《长城绘》里看到。


它由帝都绘工作室创作,这家致力于城市研究、设计和公众传播的工作室,与研究长城的多位专家一起,共同创造了第一本信息图式的长城百科全书——《长城绘》。



“这是一本非常有诚意的作品,信息丰富、绘图严谨,立足于长城的基本情况,系统地梳理了长城的历史、地理、文化、经济、军事、民族、交流、保护、旅游等方方面面的小知识。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能够帮助你了解一个真实、 完整的长城。”——单霁翔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长城绘》


中国国家地理BOOK
地理、旅行、文化、摄影、自然、科普……这里是《中国国家地理》图书部的原创内容公众号,我们关注并分享这些生命与美好的交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