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哀不是你读了博,而是你博士毕后被环境迷失了自我

文摘   2024-10-07 02:28   德国  




1. 迷失的自我
最初带着理想和热情走进学术的殿堂,历经数年挑灯夜战,翻阅无数文献,只为在学术的祈祷里为知识添上一座小砖瓦。然而,博士毕业的时刻,一切仿佛急转直下。请注意你对某个研究课题的深刻影响,没有人再关注你发表了多少篇高影响因子的论文——在现实社会里,所有的成就都被简化成了一个“价值”的问题。他们曾以为自己的知识可以改变世界,但他们却不得不面对一个冷酷的事实:世界并重要。

2.知识的价值
博士们最大的痛苦来自于一种残酷的悖论: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游弋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储备,却发现社会对这些知识的需求几近于无。学历不再是通向成功的金钥匙,却沦为某些领域“人口过高”的代名词。招聘广告上的“博士优先”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经验至上”、“人脉为王”。曾经费尽心力获得的窒息,现在成了找工作的“累赘”,公司嫌你过于理论化、眼高手低,单位怕你知识太多不安于车站。甚至有人劝你“降争降身段”,去一个和自己无关相干的岗位,做一些“更实际”的工作。

3. 被遗忘的理想
迷失在现实中的博士们,常常会想起当年自己进入学术界时的热血与理想。那些关于改变社会、推进学科前沿的愿景,如今都被压在无数的采访失败通知和低薪的岗位描述中下。他们曾梦想着通过学术的力量影响世界,改变别人的生活,但现实却在无情地改变着他们的理想。渐渐地,他们发现自己的热情被消耗殆尽,取而代之是一种无奈的麻木他们不再相信知识能改变世界,甚至开始质疑知识本身的价值。

4. 学术圈的自娱自乐
博士们也曾努力在学术圈内寻找自我价值。然而,学术圈往往又是一个自乐的小圈子。会议上,大家引用的是各方的论文,讨论的是各方感兴趣的,而这些话题与子女的现实关联甚微。这种封闭的系统让博士们逐渐认识到,他们所做的工作很可能只是为自己的小圈子服务,而不是为更广大的社会群体服务。于是,学术的学术高尚理想变成了学术圈内的“象牙塔游戏”。

5. 无处安放的才华
最终,许多博士们意识到,他们的学术才华和社会储备的知识储备在现实中没有合适的用武之地。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技能,似乎与现实脱节。他们无法适应公司的快速节奏、市场的功利性,甚至在某些时候,他们的学业成了他们与这个社会之间的一座“高墙”。这让他们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和自我怀疑之中:为什么我用了这么多年的努力换来的只是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多余”知识?

大力学长想说:我们该如何自我觉醒???如何打破被权贵和阶级固化的社会对我们带来的不公?我们该怎么办?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大力学长留学指南
【分享学术信息,扫平申请壁垒】我们是一群海外留学的PHD们,有着丰富的留学DIY申请经验,致力于分享相关干货信息和全奖PHD岗位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