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碗螺蛳粉,是我本月的第三次'豪华晚餐'了。"
小王苦笑着跟我说。
作为一个刚毕业三年的新媒体运营,他已经把每月的工资算计得明明白白:房租1500,每天午饭不超过二十,晚上在家煮面条,一个月只能奢侈三次外卖。
这样的日子,在当下的年轻人中并不少见。
前几天,朋友圈刷屏了一条新闻:在东京蜜雪冰城偶遇王思聪,手里端着一杯甜蜜蜜。
这条新闻引发热议,有人调侃说:"连王思聪都开始喝平价奶茶了,这消费降级也太明显了。"
但仔细想想,富人喝平价奶茶叫"接地气",我们喝平价奶茶却是"生活所迫"。
这种无奈的现实,恰恰反映了当下经济环境的严峻。
最近做了一个小调查,询问身边朋友们的消费变化。
数据触目惊心:80%的人表示今年明显减少了护肤品和化妆品的支出,60%的人把外出就餐的预算砍掉了一半,甚至连每天必备的咖啡,很多人都从星巴克降级到了便利店的速溶。
化妆品行业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
今年的销售额创下近十年新低,尤其是口红和面膜这类小型奢侈品,销量断崖式下跌。
记得去年这个时候,"口红效应"还是经济学家们热议的话题,他们说即使在经济低迷时期,人们也会通过购买小型奢侈品来获得心理安慰。
但现在,连这个理论似乎都不成立了。
"以前逛商场能买三四件衣服,现在光看不买。"我的室友小林是某知名企业的产品经理,月薪不算低,但最近也变得格外节俭。"现在公司天天讨论裁员,谁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能省则省吧。"
娱乐行业的数据同样令人担忧。
今年上半年的电影票房仅有200多亿,同比下降10%。
记得疫情刚结束那会儿,大家都以为文娱消费会迎来报复性增长,结果却是KTV、酒吧生意惨淡,年轻人宁愿窝在出租屋里刷短视频。
"现在的消费不是简单的降级,"一位经济学者这样告诉我,"而是整个消费理念的重构。
人们不再把消费等同于身份象征,而是回归到实用主义。"这话确实在理,看看各大电商平台的销量榜单就知道,性价比已经成为消费者最关注的指标。
市场的变化最明显地体现在消费结构上。
数据显示,高端商场的客流量同比下降30%,而平价超市和社区便利店的生意却在上涨。
就连外卖平台,点单金额也从以前的人均30元降到了现在的20元以下。
但消费降级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
从上海社零增长率同比下降2.3%,到美国消费者纷纷转向折扣店,全球经济都在经历着调整期。
区别在于,有些人是主动降级,有些人是被迫降级。
我采访过一位送外卖的小哥,他说现在的订单比去年少了三分之一,很多以前经常点外卖的写字楼,现在都是清一色的自带饭盒。
"连点个外卖都要精打细算,这日子确实不好过。"
但也有人在这波消费降级中看到了机遇。
社区团购、闲置物品交易等新型消费模式正在兴起。"省钱也是一种本事,"我的一个朋友开了家社区团购店,生意还不错,"现在的人更愿意为省钱花时间。"
最近看到一项调查:95后群体中,有超过60%的人开始学习理财和投资,这个比例是五年前的三倍。
这或许说明,年轻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应对经济压力,在消费降级中寻找新的生活方式。
确实,现在的工作不像以前那么稳定,收入也不像以前那样可期。
但这未必是坏事,至少它让我们学会了更理性地对待消费,更清醒地规划人生。
正如那句老话: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消费降级不是终点,而是一个重新认识自我、重构生活方式的起点。
或许未来某一天,当我们回望这段时期,会发现这些艰难的日子,恰恰培养了我们更健康的消费观和人生观。
毕竟,能在经济寒冬中活下来的人,都会在春天开出属于自己的花。
(网图,侵权立即删除)